紐倫堡(Nürnberg)
作為德國巴伐利亞邦的重要歷史城市,以其豐富的中世紀遺產聞名於世。敘述五個主要景點的歷史、傳說、背景資訊及其獨特的美麗特色,包括紐倫堡舊城堡、阿爾布雷希特·杜勒之家、中世紀地牢與老城牆、白塔與婚姻迴旋噴泉,以及聖羅倫斯教堂。這些景點不僅展示了紐倫堡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輝煌時期,還融合了藝術、文化與民間故事,讓遊客沉浸在中世紀的氛圍中。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中世紀地牢(Lochgefängnisse)位於舊市政廳地下室拱頂,從14世紀起用作審判前拘留囚犯的牢房,包括拷問室。
這些牢房從1340年至1806年維持經常性運作,是德國獨一無二的中世紀監獄系統。
背景上,這些結構見證中世紀司法實務與城市防禦系統。老城牆反映紐倫堡作為帝國城市的財富與安全需求,地牢則展示14世紀的監獄生活,包括拷問與懲罰,體現當時的罪犯監禁與懲罰觀念鮮明境況。
雖然並無著名傳說,但地牢的黑暗環境包括拷問室的恐怖感,象徵中世紀的嚴酷近乎狂虐式正義手段,遊客可探索陰森隧道與牢房,感受歷史的黯黑陰鬱。
該景點特色包括引導參觀遊覽地下通道與木製牢房,沿城牆散步欣賞老城風光。其美麗之處在於古老石牆的堅固與隔離效用,結合陰森地牢與風景,提供獨特的歷史沉浸式體驗,讓人反思中世紀生活的侷限性。
婚姻迴旋噴泉(Ehekarussell)於1984年由藝術家尤根.韋伯(Jürgen Weber)創作,位於白塔前,基於漢斯.薩克斯(Hans Sachs)的詩歌《苦樂參半的婚姻生活》。
背景資訊顯示,該噴泉描繪婚姻從約會到死亡的起伏迴旋,充滿象徵主義與戲劇性。Hans Sachs的詩歌源自16世紀,呈現婚姻的喜劇與悲歡交錯迴轉。白塔則見證城市發展歷史,該市的地鐵建設促成興建此處新式噴泉。
雖然非屬古老傳說,但設計靈感來自16世紀詩歌,象徵婚姻的暴虐與甜蜜,從熱戀到爭吵、衰老與死亡,頗具爭議性與諷刺意味。
該噴泉的特色在於生動的青銅雕塑群,六輛馬車象徵婚姻階段,位於白塔前。其藝術氣息在於象徵意義戲劇性與諷刺味,結合中世紀塔樓的歷史感,成為紐倫堡獨特的現代地標,讓人駐足片刻,反思人生,蓄積勇氣,繼續前行。
背景上,教堂由市議會與富裕市民資助,文藝復興期間保存藝術珍寶,避免教堂收藏品及珍貴繪圖遭到破壞。作為紐倫堡最大中世紀教堂,位於老城中心,象徵市民財富與影響。
雖然並無特定傳說,但其奉獻給聖勞倫斯,反映中世紀宗教故事,藝術珍寶保存象徵傳承祖先輩的元素記憶。
特色包括華麗西立面、雙塔、9米玫瑰窗、Veit Stoss的天使報喜雕像與Adam Kraft的巨型聖體龕(含雕塑家自像)。三管風琴(主風琴1937年建,2003重建;Stephans風琴1862年,2002修復;Laurentius風琴2005年)反映500年音樂傳統。其美麗之處在於哥特式細節,如拱頂與雕塑,吸引藝術愛好者,體現中世紀時期科技工藝輝煌紀錄。
(全文竟)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1. 紐倫堡舊城堡 (Nürnberger Burg)
紐倫堡舊城堡位於紐倫堡的砂岩山脊上,是中世紀防禦建築群的代表,其歷史可追溯至約1000年左右,考古證據顯示甚至更早的結構存在。最早的書面記錄來自1050年,當時亨利三世在此簽發了Sigena文件。在薩利安王朝(1027–1125)時期,它是重要的帝國城堡,供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使用,因為當時的皇帝沒有固定首都,而是巡遊各城堡。關鍵歷史事件包括1105年亨利四世的城堡被其子亨利五世攻克,導致其退位;1130年洛泰爾·馮·蘇普林堡從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奪取城堡。在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下,城堡擴建,包括宮殿、帝國禮拜堂和異教徒塔。腓特烈二世於1219年授予紐倫堡“大自由憲章”,使之成為帝國自由城市,享有城市權利和鑄幣權,這標誌著與城堡伯爵緊張關係的開始。城堡的重要性在三十年戰爭(1618–1648)後衰落,1663–1806年的永恆帝國議會轉移至雷根斯堡。1806年拿破崙將紐倫堡交給巴伐利亞,19世紀浪漫主義興起後開始修復。二戰期間(1944–1945)城堡嚴重受損,修復歷時三十年。
背景上,城堡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宮殿”(Kaiserpfalz),是政治與象徵權力的中心,曾舉辦帝國議會。1356年的金璽詔書指定紐倫堡為新皇帝首次議會地點。與城堡伯爵的衝突於1420年達到高潮,伯爵城堡被毀,1427年售予城市。16世紀後,皇帝偏好城市居所,城堡訪問減少。
傳說方面,有一則關於14世紀強盜男爵Eppelein von Gailingen的故事,他據說從城堡牆上騎馬躍下逃脫追捕,這成為紐倫堡民間傳奇,象徵勇敢與機智。
建築細節包括三部分:帝國城堡(含圓柱形Sinwell塔、深井、宮殿、帝國禮拜堂、異教徒塔和女士樓)、伯爵城堡(五角塔和Walburga禮拜堂)以及帝國城市建築(Luginsland塔、Vestner門、帝國馬廄和堡壘)。特色在於其歐洲最堅固的中世紀要塞之一,Sinwell塔提供全景視野,深井深達50米,帝國禮拜堂的羅馬式雙層設計反映中世紀社會階層。其美麗之處在於紅瓦屋頂與古牆的和諧,象徵帝國權力的宏偉,讓遊客感受到歷史的莊嚴與浪漫。
背景上,城堡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宮殿”(Kaiserpfalz),是政治與象徵權力的中心,曾舉辦帝國議會。1356年的金璽詔書指定紐倫堡為新皇帝首次議會地點。與城堡伯爵的衝突於1420年達到高潮,伯爵城堡被毀,1427年售予城市。16世紀後,皇帝偏好城市居所,城堡訪問減少。
傳說方面,有一則關於14世紀強盜男爵Eppelein von Gailingen的故事,他據說從城堡牆上騎馬躍下逃脫追捕,這成為紐倫堡民間傳奇,象徵勇敢與機智。
建築細節包括三部分:帝國城堡(含圓柱形Sinwell塔、深井、宮殿、帝國禮拜堂、異教徒塔和女士樓)、伯爵城堡(五角塔和Walburga禮拜堂)以及帝國城市建築(Luginsland塔、Vestner門、帝國馬廄和堡壘)。特色在於其歐洲最堅固的中世紀要塞之一,Sinwell塔提供全景視野,深井深達50米,帝國禮拜堂的羅馬式雙層設計反映中世紀社會階層。其美麗之處在於紅瓦屋頂與古牆的和諧,象徵帝國權力的宏偉,讓遊客感受到歷史的莊嚴與浪漫。
2.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之家 (Albrecht-Dürer-Haus)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之家是德國文藝復興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杜勒(1471–1528)從1509年至1528年逝世前的住所和工作場所。這座半木結構房屋建於約1420年左右,原為商人兼天文學家柏哈德.沃特(Bernhard Walther)於1501年購得,他改建屋頂小窗作為天文台。沃特(Walther)於1504年去世後,杜勒於1509年購得此屋。房屋位於紐倫堡老城西北角,靠近紐倫堡城堡和動物之家門(Tiergärtnertor)的城牆邊。
歷史上,該居處是紐倫堡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心,杜勒在此居處創作多件著名作品。房屋為五層結構,下兩層為砂岩,上層為木框架,頂部為半臀頂屋頂。1871年起成為博物館,1909年修復時更換東向屋頂大老虎窗。二戰期間(1944年)遭盟軍轟炸嚴重損壞,1949年重建,1971年為紀念杜勒500歲誕辰重新開放。
背景資訊顯示,杜勒是德國文藝復興的關鍵人物,以版畫聞名於世。該屋是北方歐洲唯一完整保存的文藝復興藝術家故居,博物館提供對杜勒生活與藝術的深入理解與佐證。雖然並無特定傳說或軼聞,但該房屋象徵德國藝術史的輝煌時期,杜勒的故事包括其旅行與創新,如引入義大利文藝復興元素至北方地區的藝術界。
特色包括復原的時代家具,重現杜勒工作室的版畫演示,紐倫堡市圖像收藏的輪流展出,以及由演員飾演杜勒妻子艾格娜(Agnes)的導覽活動。房屋美麗之處在於木造框架建築的歷史性魅力,座落於毗鄰城堡及城牆增添此地景觀的吸引力,讓訪客沉浸在16世紀藝術家的居家日常生活情境,感受文藝復興人物的激發靈感與貼身式親切感。
歷史上,該居處是紐倫堡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心,杜勒在此居處創作多件著名作品。房屋為五層結構,下兩層為砂岩,上層為木框架,頂部為半臀頂屋頂。1871年起成為博物館,1909年修復時更換東向屋頂大老虎窗。二戰期間(1944年)遭盟軍轟炸嚴重損壞,1949年重建,1971年為紀念杜勒500歲誕辰重新開放。
背景資訊顯示,杜勒是德國文藝復興的關鍵人物,以版畫聞名於世。該屋是北方歐洲唯一完整保存的文藝復興藝術家故居,博物館提供對杜勒生活與藝術的深入理解與佐證。雖然並無特定傳說或軼聞,但該房屋象徵德國藝術史的輝煌時期,杜勒的故事包括其旅行與創新,如引入義大利文藝復興元素至北方地區的藝術界。
特色包括復原的時代家具,重現杜勒工作室的版畫演示,紐倫堡市圖像收藏的輪流展出,以及由演員飾演杜勒妻子艾格娜(Agnes)的導覽活動。房屋美麗之處在於木造框架建築的歷史性魅力,座落於毗鄰城堡及城牆增添此地景觀的吸引力,讓訪客沉浸在16世紀藝術家的居家日常生活情境,感受文藝復興人物的激發靈感與貼身式親切感。
3. 中世紀地牢與老城牆 (Mittelalterliche Lochgefängnisse und Stadtmauern)
紐倫堡老城牆的建設始於12世紀,持續至16世紀,是中世紀防禦系統的典範型城堡建築,圍繞著老城,提供中古時代最佳的防禦機制。中世紀地牢(Lochgefängnisse)位於舊市政廳地下室拱頂,從14世紀起用作審判前拘留囚犯的牢房,包括拷問室。
這些牢房從1340年至1806年維持經常性運作,是德國獨一無二的中世紀監獄系統。
背景上,這些結構見證中世紀司法實務與城市防禦系統。老城牆反映紐倫堡作為帝國城市的財富與安全需求,地牢則展示14世紀的監獄生活,包括拷問與懲罰,體現當時的罪犯監禁與懲罰觀念鮮明境況。
雖然並無著名傳說,但地牢的黑暗環境包括拷問室的恐怖感,象徵中世紀的嚴酷近乎狂虐式正義手段,遊客可探索陰森隧道與牢房,感受歷史的黯黑陰鬱。
該景點特色包括引導參觀遊覽地下通道與木製牢房,沿城牆散步欣賞老城風光。其美麗之處在於古老石牆的堅固與隔離效用,結合陰森地牢與風景,提供獨特的歷史沉浸式體驗,讓人反思中世紀生活的侷限性。
4. 白塔與婚姻迴旋噴泉 (Weißer Turm und Ehekarussell)
白塔(Weißer Turm)是紐倫堡老城西側的中世紀塔樓,屬於倒數第二道城市防禦工事的一部分,同時作為日常活動的出入型城門。婚姻迴旋噴泉(Ehekarussell)於1984年由藝術家尤根.韋伯(Jürgen Weber)創作,位於白塔前,基於漢斯.薩克斯(Hans Sachs)的詩歌《苦樂參半的婚姻生活》。
背景資訊顯示,該噴泉描繪婚姻從約會到死亡的起伏迴旋,充滿象徵主義與戲劇性。Hans Sachs的詩歌源自16世紀,呈現婚姻的喜劇與悲歡交錯迴轉。白塔則見證城市發展歷史,該市的地鐵建設促成興建此處新式噴泉。
雖然非屬古老傳說,但設計靈感來自16世紀詩歌,象徵婚姻的暴虐與甜蜜,從熱戀到爭吵、衰老與死亡,頗具爭議性與諷刺意味。
該噴泉的特色在於生動的青銅雕塑群,六輛馬車象徵婚姻階段,位於白塔前。其藝術氣息在於象徵意義戲劇性與諷刺味,結合中世紀塔樓的歷史感,成為紐倫堡獨特的現代地標,讓人駐足片刻,反思人生,蓄積勇氣,繼續前行。
5. 聖羅倫斯教堂 (St. Lorenzkirche)
聖羅倫斯教堂建於約1250年,為高地的哥特式建築,奉獻給聖勞倫斯。教堂主樓約1400年完成,唱詩班區於1439–1477年擴建為晚期哥特式大廳教堂,由建築師Konrad Roriczer與Jakob Grimm貢獻。二戰期間嚴重損壞,後修復。目前為巴伐利亞福音路德會最著名教堂之一,1525年起轉為路德會,為德國首批路德會教堂之一。背景上,教堂由市議會與富裕市民資助,文藝復興期間保存藝術珍寶,避免教堂收藏品及珍貴繪圖遭到破壞。作為紐倫堡最大中世紀教堂,位於老城中心,象徵市民財富與影響。
雖然並無特定傳說,但其奉獻給聖勞倫斯,反映中世紀宗教故事,藝術珍寶保存象徵傳承祖先輩的元素記憶。
特色包括華麗西立面、雙塔、9米玫瑰窗、Veit Stoss的天使報喜雕像與Adam Kraft的巨型聖體龕(含雕塑家自像)。三管風琴(主風琴1937年建,2003重建;Stephans風琴1862年,2002修復;Laurentius風琴2005年)反映500年音樂傳統。其美麗之處在於哥特式細節,如拱頂與雕塑,吸引藝術愛好者,體現中世紀時期科技工藝輝煌紀錄。
(全文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