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Stuttgar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Stuttgar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德國斯圖加特電視塔(Fernsehturm Stuttgart)

斯圖加特電視塔的歷史與珍貴故事
斯圖加特電視塔(Fernsehturm Stuttgart)是世界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電視塔,屹立於斯圖加特市南部的德格洛赫(Degerloch)高伯普瑟山(Hoher Bopser),海拔483米,高達217米。這座於1956年2月5日啟用的建築不僅是斯圖加特的標誌性地標,還開創了全球電視塔建造的先河。
一、起源:從構想到現實
在1950年代初,隨著德國戰後電視廣播的復興,斯圖加特急需一座能夠穩定傳輸信號的發射塔。當時,該地區的電視接收狀況極差,僅在高地或使用昂貴的特殊天線才能勉強接收來自百公里外萊茵蘭-普法爾茨的Weinbiet發射站信號。1953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首次進行國際電視直播,斯圖加特居民卻因信號不佳而無法享受這一盛事,這促使南德廣播公司(Süddeutscher Rundfunk, SDR)加快建設一座本地發射塔的計劃。
最初,SDR計劃建造一座200米高的傳統鋼桁架天線塔,預算僅為20萬德國馬克。然而,斯圖加特理工大學的著名建築工程師弗里茨·萊昂哈特(Fritz Leonhardt)提出了更大膽的構想:以鋼筋混凝土建造一座兼具美觀與功能的塔,配備觀景台和餐廳,既能滿足廣播需求,又能成為旅遊景點。他的設計不僅顛覆了傳統,還為斯圖加特打造了一座永恆的地標。
二、建設過程:挑戰與創新
1954年6月,電視塔的建設正式啟動,工程由Wayss & Freytag公司執行,總耗時20個月。萊昂哈特採用了創新的鋼筋混凝土垂直懸臂結構,塔身底部直徑10.8公尺,向上逐漸收窄至5公尺,牆體厚度從60公分減至18公分。塔基採用直徑27公尺的環形基礎,承載4500噸的重量,確保穩定性。此種設計不僅降低風力引起的振動,還為後來的電視塔建設樹立標竿。
建設過程中充滿挑戰。當塔籠(Turmkorb)在136公尺高處安裝時,天氣條件和高度帶來的困難超出了預期。為支撐塔籠的混凝土澆築,工人們在塔身周圍安裝了20根鋼骨支架,並搭建木質模板,該過程因缺乏高空作業經驗而進展緩慢。此外,斯圖加特市議會曾擔心建設成本過高(最終總工程款高達420萬德國馬克,約今日1200萬歐元),而當地居民和保護主義者則反對砍伐森林,認為會破壞景觀。然而,監造及總設計師萊昂哈特堅持以美學與實用兼顧的設計說服了各方,市政府最終以長期租賃土地的方式支援該建設專案。
1955年3月,塔籠成功安裝,內含可容納160人的餐廳和400人的觀景台。塔頂58公尺的鋼桁架天線於1965年加高3.8公尺,使總高度達到217公尺。1956年2月5日,電視塔正式啟用,迅速成為斯圖加特驕傲的天邊風景線。
三、經濟與文化影響
電視塔的經濟效益遠超預期。開幕首年,吸引了876,809名遊客,門票收入超過75萬德國馬克。五年內,憑藉持續穩定的遊客量,總收入達660萬德國馬克,完全收回了建設成本,這讓最初擔心財務風險的市議會大為驚喜。
作為旅遊景點,電視塔的觀景台提供了無與倫比的視野,遊客可俯瞰斯圖加特「大盆地」(Kessel)的全景,遠眺施瓦本山脈(Schwäbische Alb)和黑森林(Schwarzwald)。塔內的餐廳也成為熱門聚會場所,吸引了包括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內的眾多名人到訪。1959年,電視塔榮獲斯圖加特頒發的保羅·博納茨建築獎(Paul-Bonatz-Architekturpreis),2009年更被德國聯邦工程師協會授予「德國工程藝術歷史地標」稱號,彰顯其建築與文化價值。
 四、珍貴故事:市民的記憶
斯圖加特電視塔不僅是建築奇蹟,更是市民情感的載體。以下是幾則感人的故事:
1. 童年回憶:德格洛赫居民烏爾蘇拉·塞爾維格(Ursula Sellwig)回憶,1950年代她還是孩子時,每逢週日散步,家人總會經過建設中的電視塔。她說:「大家都期待著它完工,完工後我們叫它『長瘦子』(lange Lulatsch)。」退休後,烏爾蘇拉開始繪畫,電視塔成為她最愛的創作主題,其中一幅畫作紀念了曾從塔下停車場跳傘的赫爾曼·倫茨(Herr Renz),她的作品後來還被收錄在2006年出版的《用畫筆與羽毛》(Mit Pinsel und Feder)一書中。
2. 建設者的傳承:卡爾·克萊納(Karl Kreiner)的父親在16歲時作為學徒參與了電視塔的建設,負責製作外欄杆和內部結構。他曾分享,工人们常在塔頂天線上吃午餐,俯瞰城市美景。這些故事成為家族的珍貴記憶,卡爾至今保留著父親當年的照片。
3. 遊客的驚喜:2009年,卡爾海因茨·維恩霍爾德(Karlheinz Wienhold)與妻子參觀電視塔時,意外發現了位於75公尺高處的萊昂哈特辦公室,裡面保存著紅磚牆、黑色電話和老式電燈開關。他驚嘆道:「當電梯門打開,其他遊客看著我們就像從火星來的!」這次特殊的導覽成為他難忘的回憶。
 五、現代角色與挑戰
隨著技術進步,電視塔的廣播功能逐漸改變。2006年,模擬電視信號停播,數位電視(DVB-T)轉由附近的Frauenkopf通訊塔負責,電視塔如今僅用於FM和DAB廣播。然而,其作為旅遊景點的地位依然穩固。2013年,因消防安全問題,電視塔暫時關閉,經過翻新後於2016年1月30日重新開放,入口、商店和消防設施均得到升級。
如今,遊客可搭乘地鐵(U-Bahn)從市中心出發,經短暫步行穿越森林到達塔底。門票價格為成人7歐元,16歲以下兒童免費,持斯圖加特卡(Stuttgart Card)的遊客可享折扣。儘管冬季塔頂可能寒冷多風,但夜晚俯瞰斯圖加特燈火的景色令人難忘。
六、結語:永恆的地標
斯圖加特電視塔是工程與美學的完美結合,它不僅改變了城市的天際線,還啟發了全球無數電視塔的設計,從法蘭克福到中國武漢,皆可見其影響。 從最初的爭議到如今的驕傲,這座塔見證了斯圖加特的進步與市民的熱愛。正如萊昂哈特所言:「這座建築證明了技術與美感的結合,能為人們帶來喜悅。」
無論遊客想體驗360度環繞全景,品嚐塔頂餐廳的美食,還是追尋歷史性建築背後的故事,斯圖加特電視塔都將為遊客帶來難忘的旅程。

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德國斯圖加特纜車Stuttgarter Seilbahn

歷史與珍貴故事
斯圖加特纜車(Standseilbahn Stuttgart)自1929年10月30日起開始運營,連接了赫斯拉赫(Heslach)區的南海默廣場(Südheimer Platz)與德格洛赫(Degerloch)區的森林公墓(Waldfriedhof)。這條纜車線路不僅是德國第一條採用半自動控制的纜車,也是當時同類中最快的纜車,堪稱技術與歷史的瑰寶。以下將以傳統中文,結合歷史背景與珍貴故事,帶您領略這條纜車的獨特魅力。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歷史溯源:從構想到實現
斯圖加特森林公墓於1914年8月開放,位於德格洛赫的山坡上,地勢偏遠,當時僅有一條狹窄的林間小道(後來的卡爾-克洛斯街)。為方便前往公墓,當局從一開始便計劃修建一條纜車,靈感來自1912年巴登-巴登的纜車設計。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中斷了這一計劃,臨時以名為“W”(Waldfriedhof)的公車線替代。
直到1928至1929年,斯圖加特纜車終於由艾斯林根機械廠(Maschinenfabrik Esslingen)建成。這條纜車全長536公尺,採用1000毫米軌距,克服85公尺的高低差,最大坡度達28%,平均坡度15.4%。纜車的兩輛車廂以35毫米粗的鋼索相連,透過山頂站的滑輪系統實現平衡運行,僅需少量電力即可驅動,體現了當時的工程智慧。
這條纜車於1929年啟用時,配備了德國首創的半自動控制系統,車廂乘務員僅需按下一個按鈕即可啟動運行,無需專職司機或機械師。此設計大幅降低了運營成本,尤其在1929年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確保了纜車的經濟可行性。此外,車站內還設置了斯圖加特首批自動售票機,進一步提高了效率。
車廂的懷舊之美
纜車的兩輛車廂以柚木外殼和桃花心木內裝打造,散發著1920年代的復古氣息。車廂內飾採用黃銅與琺瑯細節,座椅下方甚至設有暖氣,為乘客提供舒適的乘坐體驗。每輛車廂可容納22個座位和58個站位,設計上刻意選擇了當時略顯“過時”的木質結構,賦予其永恆的經典美感。至今,這對車廂仍保持近乎原始的狀態,並於2004年為符合歐盟安全標準進行了精心修復,成為受保護的文化遺產。
民間傳奇:別名背後的故事
斯圖加特纜車因其目的地——森林公墓,而獲得了幾個充滿趣味的民間別名,例如“遺囑快車”(Erbschleicherexpress)與“寡婦快車”(Lustige-Witwen-Bahn)。這些名稱源於早期公墓訪客的特殊群體:許多人乘纜車前往公墓弔唁,部分人則被幽默地認為是為了遺囑或遺產而頻繁造訪。這些暱稱雖然帶有調侃意味,卻也反映了纜車與當地文化的緊密聯繫。
1930年,纜車首個完整運營年便吸引了69萬名乘客,當時它是通往公墓的唯一便捷交通工具。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公墓的重要性下降,纜車的年客流量穩定在約15萬人次。如今,它不僅服務於前往公墓的訪客,還吸引了大量遊客、技術愛好者、家庭和遠足團體,成為斯圖加特的一大旅遊亮點。
珍貴故事:纜車的傳奇瞬間
戰爭中的堅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纜車計劃雖被擱置,但其設計理念從未被放棄。戰後的經濟危機中,纜車以高效、低成本的運營模式,成為城市的驕傲。
風暴中的考驗:1999年,颶風洛薩(Lothar)導致一棵大樹倒塌,損壞了一輛車廂。幸運的是,車廂無人,隨後被修復,繼續服役,展現了其堅韌的生命力。
現代化的抉擇:2003年,歐盟頒布新的纜車安全法規,斯圖加特纜車面臨停運風險。然而,在市民與政府的強烈呼聲下,纜車投入300萬歐元進行翻新,成為歐洲首條符合新標準的纜車,延續了其歷史使命。翻新工程保留了車廂的原始風貌,僅升級了驅動、剎車與控制系統,確保了安全與傳統的平衡。
旅人的感動:來自佛羅里達的71歲遊客芭芭拉·梅特卡夫(Barbara Metcalf)分享了她2017年的乘車體驗。她表示,乘纜車沿著布勞斯特林普勒步道(Blaustrümpflerweg)前往森林公墓,途中的寧靜森林與城市喧囂形成鮮明對比,讓她感受到斯圖加特的獨特魅力。她驚嘆於這片綠意盎然的森林景致,認為這是佛羅里達所沒有的風景。
日常的溫暖:77歲的伊娃·布勒(Eva Bühler)經常搭乘纜車前往公墓悼念丈夫。她表示,纜車不僅方便,還讓她在短暫的四分鐘旅程中感受到穿越林間的寧靜,成為她生活中的一抹慰藉。
文化與技術的交融
斯圖加特纜車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座活生生的技術博物館。其半自動控制系統在1929年堪稱革命性創新,僅需兩名乘務員即可運營,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山頂站旁的花店設計也頗具巧思,確保車站不顯空曠,同時為訪客提供便利。
纜車每日從上午9:10至下午5:50運行,每20分鐘一班,票價與斯圖加特交通聯盟(VVS)的短程票相同,僅需1.8歐元(2024年價格)。乘客可從U1、U9或U34線在南海默廣場下車,步行數十公尺即可抵達纜車站。
結語:永恆的斯圖加特印記
斯圖加特纜車從1929年啟用至今,見證了城市的變遷與文化的傳承。它不僅是通往森林公墓的便捷通道,更是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時光隧道。無論是當地居民的日常出行,還是遊客對歷史與自然的探索,這條纜車以其獨特的木質車廂、靜謐的林間旅程與濃厚的懷舊氛圍,成為斯圖加特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