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11日 星期四

奧地利聖沃爾夫岡湖(Saints Wolfgangsee)概述

聖沃爾夫岡湖(St. Wolfgangsee,原名Abersee)位於奧地利薩爾茨卡默古特(Salzkammergut)地區,橫跨薩爾茨堡州與上奧地利州,面積約13.5平方公里,海拔539公尺。湖泊四周環繞著沙夫山(Schafberg,1,783公尺)等阿爾卑斯山脈,風景如畫,被譽為奧地利最美麗的湖泊之一。湖泊因聖沃爾夫岡(Heiliger Wolfgang)而得名,他是10世紀重要的宗教人物,其傳奇故事深刻影響了該地區的文化與經濟發展。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聖沃爾夫岡(St. Wolfgang)的傳奇故事
聖沃爾夫岡(約924–994年)是雷根斯堡(Regensburg)的主教,生於德國普富林根(Pfullingen)。他是一位重要的宗教改革者,推動了修道院的改革與教育事業。以下是與聖沃爾夫岡湖和聖沃爾夫岡市相關的關鍵傳奇:
1. 聖沃爾夫岡拋擲斧頭的傳說:
976年,沃爾夫岡因與巴伐利亞公爵亨利二世(Heinrich der Zänker)及皇帝奧托二世的衝突,尋求避居,來到蒙德湖(Mondsee)修道院。他隨後退隱至當時稱為Abersee(今沃爾夫岡湖)的地區,尋找建教堂的地點。據傳,他站在法爾肯斯坦(Falkenstein)山上,投擲一把斧頭,宣稱斧頭落處將是教堂所在地。斧頭飛越約4–5公里,落在今日聖沃爾夫岡市的位置,標誌了該地的開端。
雖然傳說誇張,但這故事反映了沃爾夫岡對該地區的影響。他的行動可能與勘察蒙德湖與薩爾茨堡之間的邊界爭議有關,斧頭投擲可能是源於凱爾特人標記領地的習俗。
2. 與魔鬼的契約:
傳說沃爾夫岡獨力難以建造教堂,於是與魔鬼達成協議:魔鬼協助建教堂,但第一個進入教堂的靈魂將歸魔鬼所有。沃爾夫岡巧妙地驅使一隻狼進入教堂,騙過魔鬼,保全了人類靈魂。憤怒的魔鬼撕碎了狼,並發誓不再建造教堂。這故事象徵基督教對異教的勝利,法爾肯斯坦原為前基督教的崇拜地點,通過此傳說被「淨化」。
3. 聖水與奇蹟:
沃爾夫岡據說在法爾肯斯坦敲擊岩石,引出一眼被認為具有治癒功效的泉水(Heilquelle),尤其對眼疾有效。這種「聖水」被裝入「沃爾夫岡小瓶」(Wolfgangifläschchen)中,供朝聖者帶回家。法爾肯斯坦的石頭上據稱留有沃爾夫岡的手腳印,成為朝聖景點。
聖沃爾夫岡市的發展
聖沃爾夫岡市的發展與聖沃爾夫岡的傳奇和朝聖活動密不可分,以下按時間順序概述:
1. 早期朝聖與教會建設(10–15世紀):
沃爾夫岡於994年在上奧地利普平(Pupping)去世後,他的遺體被安葬在雷根斯堡的聖埃梅拉姆修道院(St. Emmeram),其事蹟迅速傳播。1052年沃爾夫岡被封聖後,聖沃爾夫岡成為重要的朝聖地。
據文獻記載,1291年起已有朝聖者前往「沃爾夫岡地的教堂」(Kirchlein im Wolfgangland)。15世紀,朝聖達到頂峰,每年吸引約7萬名朝聖者,使聖沃爾夫岡成為僅次於羅馬、亞琛和艾因西德倫(Einsiedeln)的基督教朝聖中心。
1183年,教皇盧修斯三世(Lucius III)確認了第一座羅馬式教堂的存在。1314–1318年,為了容納大量朝聖者,當地興建了一座大型朝聖之家(Pilgerhaus)。1477年,現存的哥特式教堂落成,1481年由南蒂羅爾藝術家米夏埃爾·帕赫(Michael Pacher)創作的宏偉翼壇(Flügelaltar)安裝,成為哥特藝術的傑作。
2. 市場權與經濟繁榮(16世紀):
  1567年,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授予聖沃爾夫岡市場權(Marktrecht),標誌其正式成為市場城鎮。城鎮徽章以聖沃爾夫岡持主教杖和斧頭為特色,象徵其宗教與歷史根源。市場活動(如每週四的集市和沃爾夫岡日10月31日的教堂節)促進了經濟繁榮,吸引手工業者如麵包師、釀酒師和船匠。
朝聖經濟帶動了當地旅館、餐飲和手工業的發展,蒙德湖修道院作為該地區的管理者,負責教堂維護和朝聖者服務。
3. 宗教改革與衰退(16–18世紀):
宗教改革期間,朝聖活動受到影響,聖沃爾夫岡的經濟一度衰退。17世紀,隨著反宗教改革,朝聖活動復甦,教堂新增了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如托馬斯·施萬塔勒(Thomas Schwanthaler)於1676年創作的雙層祭壇。
然而,啟蒙時代的約瑟夫二世(Josef II)於18世紀末限制朝聖活動,1791年蒙德湖修道院解散,聖沃爾夫岡的朝聖經濟進一步受挫。
4. 旅遊時代的復興(19世紀至今):
  19世紀,隨著「夏季度假」(Sommerfrische)文化的興起,薩爾茨卡默古特成為貴族和市民的度假勝地。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選擇鄰近的巴德伊施爾(Bad Ischl)作為夏季行宮,帶動了聖沃爾夫岡的旅遊業。1873年,蒸汽船「凱撒弗朗茨·約瑟夫」開始運營,1893年沙夫山齒軌鐵路開通,進一步促進旅遊。
1930年,柏林首演的輕歌劇《白馬酒店》(Im Weissen Rössl am Wolfgangsee)使聖沃爾夫岡和沃爾夫岡湖享譽國際。這部作品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吸引了全球遊客。
1971年,聖沃爾夫岡被指定為空氣療養地(Luftkurort),1976年慶祝建城千年。現代旅遊設施如會議中心(1997年)和隧道繞道(1993年)進一步提升了其吸引力。
解說與重要性
1. 宗教與文化影響:
聖沃爾夫岡的傳奇奠定了該地區的宗教基礎,朝聖活動塑造了聖沃爾夫岡市的早期經濟與文化。沃爾夫岡作為「全能救贖者」(Nothelfer)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聖物(如小斧形護身符「Wolfgangihackln」)被用於祈求保護。
教堂內的藝術珍品,如帕赫的翼壇和巴洛克祭壇,吸引了藝術愛好者和朝聖者,成為文化遺產的象徵。
2. 經濟與旅遊發展:
朝聖經濟為聖沃爾夫岡帶來了最初的繁榮,旅館、酒肆和手工業隨之興起。19世紀的旅遊熱潮和20世紀的輕歌劇使該地從宗教中心轉型為國際旅遊勝地。沙夫山鐵路和湖上航運進一步強化了其旅遊吸引力。
今日,聖沃爾夫岡以其湖光山色、歷史遺跡和文化活動(如《WOLF – Das Mystical》音樂劇)吸引遊客,成為薩爾茨卡默古特的核心旅遊地。
3. 自然與精神連結:
沃爾夫岡湖的自然美景與聖沃爾夫岡的靈性傳承相輔相成。朝聖路線(Wolfgangwege)從普富林根、雷根斯堡等地延伸至聖沃爾夫岡,結合自然漫步與精神反思,至今仍吸引朝聖者和遊客。
總結
聖沃爾夫岡湖和聖沃爾夫岡市的歷史與聖沃爾夫岡的傳奇密不可分。從10世紀的斧頭傳說到中世紀的朝聖熱潮,再到19世紀的旅遊復興,這座城市從宗教中心演變為文化與旅遊重鎮。其自然美景、歷史遺跡和現代設施相結合,使其成為奧地利最具魅力的目的地之一。
(全文竟)

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德國聖巴爾托洛梅(St. Bartholomä)概述

聖巴爾托洛梅(St. Patholomä)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Bayern)伯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er Land)地區,坐落於國王湖(Königssee)西岸的希爾紹半島(Halbinsel Hirschau),屬於肖瑙(Schönau am Königssee)的一個小聚落。這座羅馬天主教朝聖教堂以其獨特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紅色穹頂和兩個不同形狀的洋蔥塔聞名,背靠瓦茨曼山(Watzmann)東壁,風景如畫,是國王湖地區最具標誌性的旅遊景點之一。聖巴爾托洛梅不僅是宗教聖地,也是阿爾卑斯山脈中自然與文化交融的象徵。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歷史
聖巴爾托洛梅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2世紀,與伯希特斯加登的宗教和政治發展密切相關。以下是其歷史的關鍵階段:
1. 早期歷史與建立(12世紀):
聖巴爾托洛梅的起源可追溯至1134年,當時由伯希特斯加登修道院(Stift Berchtesgaden)的共同創建者庫諾·馮·霍爾堡(Kuno von Horburg)發起建造一座小教堂,名為「Basilica Chunigesee」,以取代當地的異教泉水崇拜(據說附近有一個「發燒泉」Fieberbrunnen)。
該教堂於1134年8月24日(聖巴爾托洛梅紀念日)由古爾克(Gurk)主教羅曼一世(Roman I.)祝聖,並獲得了聖巴爾托洛梅的聖髑。教堂最初供奉聖三一(Heilige Dreifaltigkeit)和聖母瑪利亞。
1522年,教堂獲得教皇特許權,可接受贖罪捐獻,成為重要的朝聖地點。
2. 巴洛克改造(17-18世紀):
1697-1698年,原始教堂被拆除,並在原基礎上重建為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教堂,採用三葉式合唱團設計(Drei-Konchen-Chor),象徵聖三一,形似薩爾茨堡大教堂(Salzburger Dom)。
1733年,伯希特斯加登大修道長卡耶坦·安東·諾特哈夫特(Cajetan Anton Notthafft von Weißenstein)對教堂和旁邊的狩獵城堡進行了巴洛克化改造,形成了今日的建築風貌。內部裝飾包括薩爾茨堡藝術家約瑟夫·施密特(Josef Schmidt)的精美灰泥裝飾。
教堂的祭壇分別供奉聖巴爾托洛梅(主祭壇)、聖凱瑟琳(St. Katharina)和聖雅各布(St. Jacobus),其中聖巴爾托洛梅作為牧人和高山農民的守護聖人,深受當地信眾敬仰。
3. 近代修復與保護:
19世紀,教堂因年久失修面臨拆除風險。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出資修復,於1868年7月25日重新祝聖。
1902-1904年,巴伐利亞攝政王子盧伊特波德(Prinzregent Luitpold)資助了另一次大規模修復,教堂隨後由巴伐利亞王室名單(königliche Zivilliste)接管,現由巴伐利亞州立宮殿、花園和湖泊管理局(Bayerische Verwaltung der staatlichen Schlösser, Gärten und Seen)負責管理。
聖巴爾托洛梅被列為具有景觀影響力的建築遺產,至今保持其歷史和文化價值。
修道院與聚落發展
聖巴爾托洛梅周邊的聚落規模極小,僅包括教堂、原狩獵城堡(現為餐廳)、國王湖漁業建築、國家公園資訊中心等少數建築,被官方定義為「荒地」(Einöde)。以下是其發展概況:
1. 狩獵城堡與聚落:
聖巴爾托洛梅旁邊的狩獵城堡最初於14世紀為漁民之家,1506-1522年間改建為伯希特斯加登大修道長的狩獵居所,至1803年為止一直由大修道長使用。
1810年,伯希特斯加登地區併入巴伐利亞王國後,城堡成為維特爾斯巴赫家族(Wittelsbacher)的狩獵居所,特別是盧伊特波德王子常在此狩獵。1912年起,城堡改為餐廳,至今以傳統巴伐利亞美食吸引遊客。
聚落的其他建築包括紀念品攤位和瓦茨曼東壁登山營地,反映了其旅遊導向的發展。
2. 朝聖與旅遊:
聖巴爾托洛梅是阿爾默朝聖(Almer Wallfahrt)的目的地,這是歐洲最古老的高山朝聖活動,起源於1635年,當時薩爾茨堡居民為感謝躲過瘟疫而開始此傳統。每年8月24日(聖巴爾托洛梅紀念日)後的週六,數千名朝聖者從奧地利瑪麗亞阿爾姆(Maria Alm)穿越石海(Steinerne Meer)到達聖巴爾托洛梅。
教堂僅能通過國王湖的電動船抵達,增添了其神秘與獨特感。夏季,數千名遊客乘船到訪,冬季則因湖面結冰而更顯寧靜。
傳說與故事
聖巴爾托洛梅的歷史與其宗教和自然環境交織,孕育了一些傳說和故事:
1. 聖巴爾托洛梅的傳說:
聖巴爾托洛梅(Bartholomäus)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傳說他在亞美尼亞傳教時將當地國王皈依基督教,激怒了國王的兄弟,導致他被活剝皮並倒掛處決。其殉道故事在教堂的主祭壇畫中得以呈現,成為朝聖者的精神象徵。
當地傳說認為,聖巴爾托洛梅的守護力量保護著高山農民和牧人,這也是教堂選他作為主保聖人的原因之一。
2. 1688年的悲劇:
1688年8月23日,一場悲劇發生在國王湖:一艘載有60-70名朝聖者的木船在靠近聖巴爾托洛梅的碼頭時因輕率和過載而翻覆,導致多人溺亡。根據倖存者的記錄,這場事故被歸咎於船員的疏忽和過度自信。
長期以來,人們誤將事故地點定位在湖的另一端法爾肯斯坦壁(Falkensteiner Wand),那裡至今有一個紅色紀念十字架。
3. 瓦茨曼山的傳說:
雖然非直接關聯聖巴爾托洛梅,但國王湖和瓦茨曼山的傳說為該地區增添了神秘色彩。當地傳說稱,瓦茨曼山是一位殞落之地的國王和他的家人,因其治理王國時期施行暴政受到天神懲罰,化身為石頭形成山脈,永遠守護國王湖。聖巴爾托洛梅教堂背靠瓦茨曼東壁,這一傳說常被遊客和朝聖者提及,增添了地點的浪漫氛圍。
當前挑戰與未來展望
聖巴爾托洛梅作為朝聖地和旅遊景點,面臨保護其歷史遺產與應對遊客壓力的挑戰。國王湖的生態環境脆弱,當地政府和國家公園管理部門積極推廣可持續旅遊,例如限制船隻數量和保護周邊自然景觀。未來,聖巴爾托洛梅將繼續作為宗教、文化和旅遊的焦點,通過數位化導覽和綠色交通進一步提升遊客體驗。
(全文竟)

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德國盧德維希堡王宮歷史概述

盧德維希堡王宮(Residenzschloss Ludwigsburg)位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盧德維希堡,占地32公頃,包含18棟建築、452個房間,被譽為「施瓦本的凡爾賽宮」(Versailles of Swabia)。這座宮殿始建於1704年,歷經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主義三個風格時期,是歐洲保存最完好的巴洛克建築之一。該宮殿不僅是符騰堡公爵和國王的居所,也是重要的文化與旅遊地標。
起源至18世紀:建立巴洛克的輝煌氣象
建築師與建造過程:盧德維希堡王宮起造於1704年,最初是符騰堡公爵埃伯哈德·路德維希(Eberhard Ludwig)的狩獵別墅,靈感來自凡爾賽宮。首任建築師菲利普·約瑟夫·耶尼施(Philipp Joseph Jenisch)於1704年開始設計,參考了拉施塔特王宮(Schloss Rastatt)的雙樓梯結構。1706年,來自柏林的建築師約翰·弗里德里希·內特(Johann Friedrich Nette,1673–1714)接手,提出更宏大的三翼平面圖,奠定了宮殿的核心結構。內特於1714年去世後,義大利裔建築師多納托·朱塞佩·弗里索尼(Donato Giuseppe Frisoni,1681/83–1735)接任,完成了東、西翼的騎士樓(Kavaliersbau)及教堂等建築。1725年,弗里索尼與建築承包商保羅·雷蒂(Paolo Retti)簽訂合同,負責新主樓(Neuer Hauptbau)的建設。此外,尼古拉斯·弗里德里希·圖雷(Nikolaus Friedrich Thouret)在18世紀末為宮殿增添了古典主義風格的內部裝飾。
平面圖:宮殿採用四翼結構,圍繞中央庭院(Ehrenhof),總計18棟建築,452個房間。核心組成包括:
北翼(Alter Hauptbau):1704年起建,包含公爵的私人寓所、餐廳(Tafelzimmer)等,是最初的狩獵別墅。
東翼:包括堡內教堂(Schlosskapelle)、堡內劇院(Theaterbau)和東騎士樓,用於宮廷活動及賓客住宿。
西翼:包含秩序教堂(Ordenskapelle)、秩序樓(Ordensbau)和西騎士樓,供高級官員居住。
南翼(Neuer Hauptbau):1720年代後增建,包含祖先畫廊(Ahnengalerie)和畫廊(Bildergalerie),後成為主要居所。
平面圖以巴洛克式對稱設計為基礎,北向開敞的庭院與周邊的盛開巴洛克花園(Blühendes Barock)及芳蒂別墅(Lustschloss Favorite)構成完整的宮廷建築群,展現緣於凡爾賽宮的藝術風格所衍生出的德國符驣堡造型。
重要參觀地點:盧德維希堡王宮以其保存完好的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主義內部裝飾吸引遊客,主要參觀地點包括:
祖先畫廊(Ahnengalerie):近80米長的長廊,展示符騰堡統治者的30幅大型肖像畫,配以卡洛·卡洛內(Carlo Carlone)的天花板壁畫。
畫廊(Bildergalerie):由弗里索尼設計,擁有彼得羅·斯科蒂(Pietro Scotti)的巴洛克天花板壁畫,後經弗里德里希一世改為古典主義風格。
堡內教堂(Schlosskapelle):巴洛克式教堂,內有約瑟夫·弗里德里希·鮑邁斯特(Joseph Friedrich Baumeister)1724年建造的管風琴,後於1789年轉移。
堡內劇院(Theaterbau):歐洲最古老的宮廷劇院之一,保存完好的巴洛克舞台機械。
石雕陳列室(Lapidarium):展示巴洛克時期的大型砂岩雕塑,包括神祇、英雄和神話生物。
上述地點僅限導覽時得以開放參觀,部分房間(如餐廳)僅在特殊活動中方可參觀。
房間與寶藏:宮殿內部展示了符騰堡公爵的奢華生活,特別是老主樓的寓所和餐廳,體現了巴洛克宮廷文化。珍貴收藏包括:
- 祖先畫廊的肖像畫,記錄符騰堡統治者歷史。
- 劇院的舞台機械和道具,反映18世紀的劇場藝術。
- 宮殿內的家具、織品和裝飾品,部分來自18世紀的原件,如洛可可式壁畫和古典主義家具。
繪畫與雕塑:宮殿的藝術收藏以巴洛克和古典主義為主:
繪畫:祖先畫廊的30幅大型肖像由卡洛·卡洛內繪製,畫廊的天花板壁畫由彼得羅·斯科蒂創作,描繪特洛伊戰爭場景。老主樓餐廳的埃伯哈德·路德維希騎馬肖像(約1710年)紀念其晉升為帝國元帥。
雕塑:石雕陳列室保存了來自宮殿屋頂、花園的砂岩雕塑,由安德烈亞斯·菲利普·基坦納(Andreas Philipp Quittainer)、卡洛和喬治·費雷蒂(Carlo und Giorgio Feretti)、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威廉·拜爾(Christian Friedrich Wilhelm Beyer)等雕塑家創作,主題包括神祇、英雄和神話生物,展現了巴洛克藝術的高超技藝。
這些藝術品大多為宮殿建造時期的原件,部分經修復後展出。
宮殿所有者:盧德維希堡王宮由符騰堡公爵家族擁有,始於埃伯哈德·路德維希(1704–1733年統治),後由卡爾·歐根(Carl Eugen,1744–1793)和弗里德里希二世(後為國王弗里德里希一世,1797–1816)繼續擴建。1805年,符騰堡升格為王國,宮殿成為王室主要居所。1918年,德國君主制結束,宮殿轉為州政府管理,由巴登-符騰堡州宮殿與花園管理機構(Staatliche Schlösser und Gärten Baden-Württemberg)負責維護,部分區域仍屬符騰堡家族。
城市與宮殿發展:1709年,埃伯哈德·路德維希將符騰堡公國的首都從斯圖加特遷至盧德維希堡,推動了新城市的建設。宮殿與盧德維希堡市同時發展,1715年起,弗里索尼領導城市規劃,興建城市教堂和其他建築。1733年完工的宮殿成為符騰堡的文化與政治中心,吸引了大量藝術家和工匠。
19世紀:古典主義與王國時代
建築與藝術:弗里德里希一世時期(1805–1816),宮殿內部由圖雷改為古典主義風格,特別是畫廊和部分寓所。祖先畫廊和畫廊的肖像與壁畫得到擴充,反映王室權威。石雕陳列室的雕塑因風化逐漸移至室內保護。
所有者與用途:符騰堡王國成立後,宮殿作為夏季居所和官方活動場所。1819年,宮殿見證了符騰堡首部民主憲法的頒布,標誌其政治重要性。符騰堡王室繼續擁有宮殿,但其政治功能逐漸減弱。
城市發展:盧德維希堡市因宮殿吸引了商業和人口,鐵路於1840年代通車,促進了工業化。宮殿周邊的盛開巴洛克花園成為旅遊景點,帶動地方經濟。
20世紀至21世紀:文化遺產與旅遊風潮
建築與修復:1918年君主制結束後,宮殿由州政府接管,成為博物館和文化中心。二戰期間,宮殿未受嚴重損壞,戰後進行了多次修復,特別是管風琴和壁畫。現代化設施如於1990年代安裝冷暖氣機,調節溫濕度,確保宮殿內文物保存妥當。
重要參觀地點(續):21世紀,宮殿成為巴登-符騰堡州的主要旅遊景點,年度參觀人數約30萬。新增導覽項目包括「18世紀侍從之旅」,由扮演宮廷侍從的導遊帶領,展示巴洛克生活方式。2004年,瑞典女王西爾維婭(Silvia von Schweden)訪問宮殿,凸顯其國際地位。
房間與寶藏(續):宮殿內的收藏品得到系統整理,部分房間如小閣樓(Kleine Kabinett)展示符騰堡王室的私人收藏,包括瓷器和小型畫作。劇院的巴洛克舞台機械成為獨特賣點。
繪畫與雕塑(續):石雕陳列室的雕塑經修復後於1990年代重新展出,祖先畫廊的肖像畫定期維護,確保其色彩鮮豔。宮殿還舉辦臨時藝術展,展示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的藝術品。
所有者(續):宮殿現由巴登-符騰堡州管理,符騰堡家族保留部分所有權,但不參與運營。管理機構負責維護與旅遊推廣,提供婚禮場地租賃和節慶活動,如KSK音樂公開賽。
城市與宮殿發展(續):盧德維希堡市成為文化與經濟中心,宮殿的盛開巴洛克花園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2004年,宮殿慶祝建成300週年,德國聯邦總統霍斯特·科勒(Horst Köhler)出席紀念活動。21世紀,宮殿網站(schloss-ludwigsburg.de)提供虛擬導覽和活動信息,進一步提升其全球知名度。
總結
盧德維希堡王宮從1704年的狩獵別墅發展為巴洛克建築的傑作,由耶尼施、內特、弗里索尼和圖雷等建築師塑造,融合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主義風格。其四翼平面圖圍繞中央庭院,包含祖先畫廊、畫廊、教堂等重要參觀地點。宮殿收藏了卡洛內和斯科蒂的壁畫、巴洛克砂岩雕塑及王室肖像,展現了符騰堡的輝煌歷史。從埃伯哈德·路德維希到符騰堡王室,宮殿於1918年後由州政府管理,成為旅遊與文化地標,帶動盧德維希堡市的發展。其保存完好的內部裝飾和盛開巴洛克花園使之成為歐洲最重要的宮殿之一。
(全文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