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歐盟IVDR 體外診斷醫療器材條例性能研究的問與答(五之一)

歐盟(EU)2017/746 IVDR 體外診斷醫療器材條例性能研究的問與答

楔子

歐盟醫療器材協調小組(MDCG)在2025年6月發佈《MDCG 2025-5:IVDR 範圍之性能研究要求問與答的指引》,針對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VD)在放入歐盟市場前最關鍵性的核心事項《性能研究》的符合法規面向,相關業界的諸多問題,逐一列舉,分為五大類的54個問題,提供歐盟主管機關層級的第一手解讀歐盟IVDR條例方式與認知現況。該指引的出版不僅彌補歐盟《體外診斷醫療器材條例》(IVDR,Regulation (EU) 2017/746)實施以來的諸多法規未盡涵蓋的空缺之處,且因係由歐盟主管機關匯集成員國執行監督與審查的負責機關成員們撰寫,代表其現今審查公告機構技術能力,與核准公告機構驗證結果的最佳實務,從而成為製造商、公告機構(Notified Bodies)及臨床機構明確符合法規路徑的鵠的。

基於知識共享與學習現今技術水準的期待受益,此處嘗試將該指引內容進行初步理解及辭彙調整,參考網路各方意見與分享內容,從共通事項、提出申請/通知性能研究的要求、某些性能研究的附加要求、申請/通知、重大修改的五個考量面,及其背景意義、核心內容、關鍵內容變更、實務應用建議等,著重於貫串一氣,正確理解,以供業界從業人士與有志學習者不時參考之用,目標明確,充分準備,代位思考,文件齊備,避開陷阱,少繞遠路,順順當當,完成申請過程的艱鉅任務。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Abbreviations縮略詞

CE CE marking CE標誌
CPSP Clinical Performance Study Plan 臨床性能研究計劃
CTR Clinical Trial Regulation – Regulation (EU) 536/2014 (歐盟)臨床試驗條例—關於人用藥品的臨床試驗
EU European Union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
EUDAMED European Database on Medical Devices歐盟醫療器材資料庫
GSPR General Safety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並通安全與性能要求
IFU Instructions for Use使用說明(書)
ISO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國際標準組織
IVD In Vitro Diagnostic Medical Device 體外診斷醫療器材
IVDD In Vitro Diagnostic Medical Device Directive – EU Directive 98/79/EC (歐盟)體外診斷醫療器材指令
IVDR In Vitro Diagnostic Medical Devices Regulation – Regulation (EU) 2017/746 on in vitro diagnostic medical devices (歐盟)體外診斷醫療器材條例
MDR Medical Devices Regulation – Regulation (EU) 2017/745 on medical devices (歐盟)醫療器材條例
PMPF Post-Market Performance Follow-up 後市場性能追蹤
RUO Research Use Only 僅供研究用
SAE Serious Adverse Events 重大不良事件

概述Introduction
該指引適用於在歐盟 (EU) 2017/746 (IVDR)體外診斷醫療器材條例範圍內進行的體外診斷醫療器材 (IVD)性能研究的贊助者。它還包含與提供 IVD 用於性能研究的製造商相關的資訊,該等 IVD 可能由其他參與者贊助,以及聯合研究的贊助者。

註1:
聯合研究(Combined studies)可以理解為涉及同時研究藥品、體外診斷醫療器材 (IVD)和/或醫療器材的研究,該等研究須遵守臨床試驗法規 (clinical trial regulation, CTR)、體外診斷醫療器材條例(IVDR)和/或醫療器材條例 (MDR) 的要求。聯合研究還可能涉及一種以上的藥品或一種以上的醫療器材(MD)和/或體外診斷醫療器材 (IVD)。聯合研究的例子,可以是藥品的臨床試驗與體外診斷醫療器材 (IVD)的性能研究,抑或是藥品的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與醫療器材(MD)的臨床調查(clinical investigation)並行。

在該指引中,術語 《
體外診斷醫療器材 》(in vitro diagnostic medical device, IVD) 的定義與 IVDR 第 2(2) 條中的定義相同,即體外診斷醫療器材和體外診斷醫療器材的配件,皆屬於該指引的適用對象。

提請注意,IVDR 制訂對象是體外診斷醫療器材,也適用於在歐盟中進行的有關此類器材和配件的「
性能研究」(performance studies)。IVDR 未制訂實驗室中器材的工作流程描寫,或操作程序的臨床或實驗室方法描述。因此,性能研究的範圍專門指向器材性能(device performance)。

此外,「
性能研究」一詞在整個過程中的使用與 IVDR 第 2(42) 條中的定義相同,其中將其定義為「為建立或確認器材的分析型或臨床性能而進行的研究」。

此外,贊助者需要意識到 IVDR 沒有具體說明有關性能研究倫理審查的細節。因此,有必要核對有關向倫理委員會提交的歐盟成員國的國家要求事項,並在可能的情況下確保倫理委員會和主管機關能夠獲得相同版本的更新文件。

該指引並未詳盡涵蓋所有面向,不能認定是唯一的資訊來源。還需要考慮與體外診斷醫療器材和性能研究相關的其他法律要求、標準和指引文件。該指引會在適當時候補充進一步的問題和嘗試提供當下既有的回答。

General 共通事項
1. 什麼是根據 IVDR 的性能研究?
性能研究是根據 IVDR 第 2(42) 條屬於性能研究定義範圍內的研究。本文將性能研究定義為因須建立或確認體外診斷醫療器材 (IVD)分析型或臨床性能而進行的研究。

所有性能研究都應具有《
終點》(endpoint(s)),以建立或確認器材的分析和/或臨床性能。IVDR未限定臨床或實驗室方法,例如:描述實驗室中器材的工作流程或操作程序。因此,性能研究應該產出係稱研究器材性能的資料。

器材的性能研究可能並不總是需要來自人類受試者的新鮮樣本,例如,資料來源可能是精選的資料庫、登載紀錄表或先前收集的患者資料或材料。人為樣本(人工樣品)也可用於某些類型的性能研究。

註2:
終點(endpoints 係指《結果量測》)是指已給出定義並應用在量測和評估研究目標的特定一或多個反應參數。

2. 什麼是分析型性能研究?

分析型性能研究
(analytical performance studies)建立或確認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VD)檢測或量測特定分析物的能力「註3:參見IVDR第2(40) 與第 2(42)項, 及EN ISO 20916:2024第 3.3 與 3.4項」。這包括但不限於分析靈敏度、分析特異性、真實度(偏差)、精密度(重複性和再現性)、準確度(由真實性和精密度產生)、檢測和定量限、量測範圍、線性、臨界值等參數的測定,包括確定適當的樣品採集標準和處理、以及控制已知相關的內源性(endogenous)和外源性(exogenous)干擾, 以及交叉反應(cross-reactions)「註4:參見IVDR 附錄I第 9(1)(a) 項」。分析型性能研究產生的資料對於證明符合 IVDR 附錄 I 中有關分析型性能的相關共通安全和性能要求 (GSPR) 係屬必要。


3. 什麼是臨床性能研究?

臨床性能研究
(Clinical performance studies)建立或確認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VD)根據目標人群和預期使用者產生與特定臨床狀況或生理或病理過程或狀態相關的結果的能力「註5:參見IVDR 第2(41) 與2(42) 項,及EN ISO 20916:2024第 3.10 與 3.11項」。這包括但不限於確定診斷敏感性、診斷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似然比、正常人群和受影響人群的預期值等參數「註6:參見IVDR 附錄I第 9(1)(b) 項」。

臨床性能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或確認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VD)性能的各個面向,而該面向無法通過分析型性能研究、文獻以確定之,和/或以前通過常規診斷測試獲得的經驗。此資訊用於證明在臨床性能方面符合 IVDR 附錄 I 中的相關 GSPR。當進行臨床性能研究時,獲得的資料應用於性能評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過程,並成為器材臨床證據的一部分「註7:參見IVDR 附錄XIII,第A章,第2.1節」。


4. 是否總是需要同時進行分析型和臨床性能研究?

作為一般規則,分析型性能必須始終根據分析型性能研究「註8:參見IVDR 附錄XIII,第 1.2.2節」進行證明。
器材臨床性能的展現必須基於以下來源的一個或多個組合:
  • 臨床性能研究;
  • 科學同行評審文獻;
  • 已發表的常規診斷測試獲得之經驗。 

除非提供依賴其他臨床性能資料來源的正當理由,否則必須進行臨床性能研究「註9:參見IVDR 第56條,及附錄XIII ,第1.2.3節」。
參見MDCG 2022-2 IVDs臨床證據的一般原則指引。

5. 哪些性能研究受到IVDR 法規管制?

IVDR 規定所有符合法規定義的《性能研究》定義的各種研究,無論由誰執行該等活動,即無論贊助者是誰「註10:「贊助者」是指負責啟動、管理和設立性能研究融資的任何個人、公司、機構或組織(IVDR 第 2(57) 條)」。所有性能研究均受到 IVDR 第 57 條的約束。第 57 條做出以下要求:
  • 符合 IVDR 附錄 I 中規定的 GSPR 的性能研究器材,除了性能研究涵蓋的面向外,並且在該等面向已採取一切預防措施以保護患者、使用者和其他人的健康和安全。
  • 進行性能研究的條件(circumstances,亦指:狀況、環境)。
  • 保護受試者。
  • 從而產生的資料。
  • 資料保護。



圖 1: IVDR關於性能研究的規定。

(未完,見續篇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德國巴伐利亞邦埃林根宮殿(Residenz Ellingen)

以下圖片展示了埃林根宮殿(Residenz Ellingen)與園林的風貌:

宮殿典雅的巴洛克外觀立面
內部典雅畫作修飾的天花板

德國巴伐利亞—埃林根皇家宮殿與園林(Residenz Ellingen)概覽

歷史沿革

艾林根宮位於巴伐利亞中弗蘭肯的小鎮 Ellingen,德意志騎士團時期(Teutonic Order)(1216–1789):自 1216 年起,國王將主院(Spital)與土地賜予德意志騎士團,1253 年已有 Komtur(指揮官)出現,埃林根成為德意志騎士團法蘭肯省(Ballei Franken)領地(Landkommende )指揮官的官邸,是該團在歐洲最富有的行政區中心,持續四百年之久,因此小鎮曾是地區性的政治經濟中心。
  • 巴洛克改建(1708–1720):現存宮殿初建於 1708 年,在騎士團與地方領主的規劃下,新宮殿以巴洛克語彙重建,晚期哥德式教堂同時改建為宮廷教堂。主體由建築師 Franz Keller 規劃,並依規劃者 Wilhelm Heinrich Behringer 的構想執行,形成今日可見的宏偉殿貌與包廂格局。於 1718–1720 年完成。
  • 內部裝飾與古典風格提升(約 1775):晚 18 世紀由法國建築師 Pierre Michel d’Ixnard 為宮內加入經典主義元素,建築內庭迴廊(Kolonnaden)與露臺自此誕生。部分室內裝潢在此期間引入新古典(Rational / Klassizismus)風格。
  • 王室轉贈與重新裝飾(1815):拿破崙時代與神聖羅馬帝國瓦解後,區域歸入巴伐利亞王國;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連一世將宮殿贈予 其元帥(Feldmarschall) 卡爾·菲利普·馮·弗雷德(Fürst Karl Philipp von Wrede),他聘請工匠自巴黎帶來華貴的絲綢、壁紙、傢俱、玻璃及銅製品進行裝飾,成為巴伐利亞古典主義傑出裝潢代表。
  • 戰後轉為博物館(1954 起):1939 年被巴伐利亞州政府收歸,由「州立宮殿、花園與湖泊管理局(Bayerische Schlösserverwaltung)」維護,後由沃雷德家族重新布置內部。1871–20 世紀、至 1939 年宮殿最後售回巴伐利亞州,成為公眾財產由邦政府保存的文化資產。戰後逐步對外公開,1954 年起開放部份代表性裝飾廳與節慶廳供導覽參觀。

建築與內部藝術特色

  • 宮殿建築格局:典型四翼結構,東翼始於 1711 年(Wilhelm Heinrich Beringer),南北翼與西翼陸續由 Franz Keller 完成;內庭迴廊則為 d’Ixnard 新增。晚期新古典元素同樣可見於陳設與迴廊。這種「巴洛克外表 + 新古典內修」的混合,是艾林根宮的典型風貌。
  • 裝飾藝術:內部保存有精緻的豐富的巴洛克天花壁畫、木質嵌板地板與由 Franz Joseph Roth 操刀的壯麗石膏(Stuck)雕飾。
  • 慶典大廳與樓梯間:主樓梯間與節慶大廳具有巴洛克華麗風格,壁畫描繪「良善統治」與亞歷山大場景,樓梯間則有巨型人像與神話浮雕。
  • 宮殿教堂—聖母與聖喬治雕像:宮殿教堂外立面雕飾有 Johann Wagner 的不染瑪利亞雕像,內部壁畫與石膏裝飾極為細緻,反映精湛的宗教藝術。教堂裝飾與祭壇藝術是宮內藝術陳列的一部分,長期作為宗教與宮廷禮儀之所。
  • Prunkräume(華麗房間)與裝飾:保留多處富麗房室,含天頂壁畫、原始地板、木質壁板與精細的石膏裝飾(部分由 18 世紀的工匠所作),室內展陳反映騎士團與後來所有者的品味。

典藏、博物與文化功能(Sammlungen)

  • 艾林根宮的展示重點並非單一大型「瓷器館」或「珠寶館」,而是以 建築本身的裝飾(壁畫、Stuck)、家具、禮儀器物、宗教陳設、及區域歷史文物檔案 為核心。某些房間或展覽會陳列畫作、傢俱、鐵器或玻璃器物等。州立管理單位亦會在特展期間展示臨時主題藏品。
  • 宮殿西翼目前容納有 東普魯士文化中心(Kulturzentrum Ostpreußen) 等文化機構或展覽(部分來源指出該區域有與東普魯士相關的展示或研究用途),使該地在保存與展示地方/跨地區史料上有公共功能。

園林特色

宮殿後園為約 3 公頃的園林,初為巴洛克式幾何設計(1726 年已有描述),後改造成英式自然風景園,19 世紀園林逐步自然化,成為近代的景觀花園(Landschaftspark)。二戰期間與現代工程對花園與部分建築造成影響,但仍保留若干巴洛克構件(如部分石欄)。
  • 園林變遷:18 世紀建園後,1796 起轉向英式風格改造,增設自然曲徑與植栽。今日僅遺留巴洛克 balustrade 作為園林建築殘跡。
  • 珍稀樹種:園內擁有約 200 年樹齡的銀杏、紅葉山毛櫸與來自 Muskau 的特色橡樹等珍稀植物。
  • 春季藍星花盛開:每年春季,園中草坪被藍色的 Scilla bifolia 海洋點綴,是自然與文化融合的美麗象徵。
  • 與歷代主人的關係
  • 德意志騎士團土地指揮官:數百年以來維持此地作為宗教與政治中心。
  • Franz Keller 與 Franz Joseph Roth:分別主導建築與裝飾,留下輝煌的巴洛克遺產。
  • Michel d’Ixnard:將古典主義引入宮殿新面貌。
  • Fürst von Wrede 家族:19 世紀重新裝飾內部,並將宮殿後代維持為文化遺產。

現代功能與保存

  • 現代,埃林根宮殿由巴伐利亞宮殿管理局維護,提供導覽參觀(Prunkräume 與教堂等通常以導覽方式進入)。部分區域可作活動或租借舉辦大型活動。建議查詢官方頁面取得當季開放時間與票價。園林則全年開放,特別是春季藍星花季,是訪客的熱門賞花景點。
  • 宮殿場地常用於展覽、音樂會與地方文化活動;旅客亦可結合訪問附近其他弗蘭肯地區景點(如 Weißenburg、Ansbach 等)規劃一日遊或主題文化行程。

總結:

  • 埃林根宮殿與園林集建築、藝術與自然於一體,展現從德意志騎士團到巴伐利亞古典主義的文化演進,是歐洲文化與歷史的重要見證。
  • 歷史層級高:艾林根宮自中世以來即為德意志騎士團弗蘭肯分院的要地,反映宗教軍事團體在地方政治經濟中的影響力。其後由巴洛克與新古典修整,呈現歐洲式宮廷建築演變的範例。
  • 保存範式:宮殿不僅保存建築體與室內裝飾,亦承載地方文物與檔案(含騎士團文獻),是研究中世騎士團、近代宮廷與地方史的重要場域。
  • 公共文化資源:由州立機構維護並對公眾開放的模式,讓艾林根宮由專屬宮廷空間轉為教育、展覽與文化活動場地,兼具學術與觀光價值。
(全文竟)

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德國薩克森州莫里茨堡宮(Schloss Moritzburg)

德國莫里茨堡宮與園林(Schloss Moritzburg)概述


概述


Moritzburg 城堡位於德累斯頓(Dresden)西北約 13 公里處,是一座立於水中的巴洛克/獵趣宮殿(Jagd- und Lustschloss),原本為薩克森選侯(Kurfürst)與國王使用。因其湖泊倒影、水景、華麗內裝與獵趣相關收藏,以及獨特如「羽毛房」(Federzimmer) 等展品,使其常被認為是「童話城堡」的典型。城堡被周圍池塘、木橋、公園與森林景觀圍繞,是一處融合自然與宮廷建築藝術的地點。
歷史演變文藝復興獵宮起源(1542–1546 年):由薩克森的莫里茨公爵(Herzog Moritz)在一片沼澤與池塘的森林中的花崗岩丘建造之中建造一座簡單行宮,作為其狩獵活動的基地。原建築為文藝復興風格。位置選在森林與水域交織處,便於狩獵與休憩。
巴洛克改建(1723–1733年):選帝侯亞歷山大·奧古斯都(August der Starke)治理期間,由建築師丹尼爾·珀佩爾曼(Matthäus Daniel Pöppelmann)改建與擴建 Moritzburg,將其打造成富麗的獵戲與消夏宮殿,加入許多裝飾與園景設計。城堡被放在人工池除了水中倒影效果外,也與周遭森林與池塘結合形成景觀。建築風格轉向巴洛克華麗、對稱與水景強調。附屬建築拓展(約 1770 年):「孔雀宮」(Fasanenschlösschen)、小港口與薩克森唯一的燈塔興建於此時期。
後期與未完成計劃:奧古斯特強者與繼任者曾有更宏大的園林/宮殿擴建計畫,例如更大規模的法式對稱庭園、水渠與盆景結合景觀。但因王室財政、戰爭(如七年戰爭)等原因,許多計畫未能全部完成。園林部分在後代有自然化與浪漫化改造。城堡與公園在二戰後雖受影響,但一直受政府與文化保護機構重視。
二戰後至現代:戰後成為博物館,1970–80 年代進行復原工程。1985–89 年間修復教堂,1996 年發現並取回部分王室藏品;連帶的「羽毛室」與瓷器展覽於 2003 及 2009 年先後開放。

建築與室內藝術特色


羽毛室(Federzimmer):1723 年由奧古斯都 August 見於日本宮中所收藏的羽毛床與帳幔,為日本宮殿(Japanisches Palais)購買並安置的典禮床(Paradebett/有幔帳的大床與帳幕、床幔)及周圍布景,其中床幔、壁掛與裝飾均以天然鳥類羽毛(多種:雞、鴨、孔雀、藍鵲等)製作,製作人 Le Normand 將百萬片孔雀、雉雞等羽毛織入布中,並以編織方式(weft)嵌入織物,非用粘貼,而是紡織入布中的絕技。1830 年移至此宮,1970 年代因保存狀況不佳被拆卸收藏,經19年復原後自 2003 年起透過玻璃展示。該房間特殊之處在材質、工藝與保存方式極為罕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裝飾室之一。
皮革壁紙與大廳裝飾:多間大廳以金箔皮革貼飾,描繪古典神話與狩獵主題,這些壁紙在材質與圖案上極富裝飾性。Monströsensaal 展示形態奇特鹿角(《怪物廳》之名由此而來);Steinsaal 展示馴鹿與巨鹿鹿角;用意強調狩獵氣息。
鹿角收藏:宮內收藏 71 件雄鹿鹿角,年代約 270–400 年。其中包括世界最重紅鹿鹿角(約 19.8 kg、近 2 m 寬)。Monströsensaal 展出的「66 極鹿角」則甚為知名。另藏一件來自克里米亞、已滅絕的巨鹿鹿角,據稱為彼得大帝所贈。
瓷器展示區(Porzellanquartier):卡斯特爾內部設有「歷史瓷器區」(Porzellanquartier),展出奧古斯特強者熱愛收藏的瓷器,尤以邁森瓷器(Meissener Porzellan)為主。自 2009 年開放,展出中國、日本與邁森瓷器,主題為狩獵與動物造型、神話與獵人題材的装飾性瓷器與器皿,展室中家具、燈具、歷史裝飾與瓷器搭配陳列,充分呼應城堡的狩獵行宮本質。
大廳畫作與傢俱:彌漫洛可可與巴洛克風格,包含 Louis de Silvestre 的鹿神話場面畫、四座狩獵主題的皮革畫、宮廷肖像等華美藝術作品;廳內亦擺有巴洛克家具與龍騎兵花瓶等珍品。
教堂(St. Trinitatis):建於 1661–1672 年,由 Klengel 設計,原為新教教堂,後因 August 改宗而於 1699 年轉為天主教堂,至今仍持續舉行禮拜。室內裝飾有精緻天頂壁畫、石膏裝飾與十八世紀祭壇畫。
城堡被池塘環繞(水城/Wasserschloss為其特徵),中央有大池塘(Schlossteich / Teiche)與人工島嶼,使城堡在水中倒影十分迷人。湖泊與水域設計是其重要視覺特色。
園林原本設計為法式對稱風格(French Garden 模式),含水道、對稱小徑、造景與雕塑元素。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完全如計畫實現。後來在十九世紀與更晚時期,園林風格有所自然化、浪漫化。
森林與魚塘(Forest, Pond Houses)環繞,是狩獵與休閒的環境支持。遊客可以在園中漫步、欣賞水景與雕塑,並感受宮廷與自然結合的藝術氛圍。

與統治者的聯繫

莫里茨公爵:中世期獵宮創建者,奠定歷史架構。 
選帝侯/國王 August der Starke:最重要的改建者與贊助人,將此地打造為頂級藝術與獵趣結合的宮殿,收藏羽毛室、鹿角收藏與瓷器展。亦在此設立孔雀宮與燈塔。
Ernst Heinrich 王子:20 世紀之交居住者,將部分室內空間開放參觀。戰後其收藏曾被埋藏於園內,後被部分找回。
Moritzburg 城堡對外開放其「巴洛克展覽/Barockausstellung」,包括 Federzimmer、Porzellanquartier、狩獵獎盃與皮革壁紙等展覽室。共用導覽服務與門票制度。
城堡花園/公園每日從清晨至傍晚對遊客開放。外部景觀、湖泊與小建築如 Fasanenschlösschen(鵪鶉小宮)等也可參觀。
開放時間與門票:例如「2025 年 3 月 21 日至 11 月 2 日」,每天上午 10 點至下午 18 點。最後入場時間一般在 16:45 左右。門票成人票約 €12,減價票略低。包含 Histopad(電子導覽器具)等附加服務。

當代定位

如今,莫里茨堡宮作為博物館及文化景點,每年吸引大量遊客。除常態展覽外,冬季更以著名童話電影《三顆榛果/Aschenbrödel》為主題舉辦展出。園中仍養殖鯉魚,部分空間做為餐飲與活動用途。
Moritzburg 是薩克森選侯與國王顯示權威與奢華生活方式的標誌。奧古斯特強者期望透過宮殿的建築、展覽與獵趣藏品來彰顯其地位與品味。這類宮廷藏品與室內裝飾反映 18 世紀巴洛克與洛可可的藝術風尚。


Federzimmer 因其材料與工藝的稀有性與保存難度極高,使之不僅為宮廷珍品,也是文化遺產保存與修復藝術的典範。羽毛房保存狀況與修復過程受到考古與藝術史學界重視。

瓷器收藏、狩獵獎盃與皮革裝飾等,皆彰顯宮廷文化、獵趣文化與物質文化的融合,是研究歐洲宮廷、裝飾藝術以及薩克森王室歷史的重要資源。

隨著歲月流轉,城堡從專屬宮廷用途向公共文化資源轉型,現今成為旅遊景點、展覽館與文化活動場所,讓公眾有機會接觸過去的宮廷生活藝術與裝飾工藝。更因為其水上倒影與公園景觀,也成為德國中部/東部熱門的攝影與旅遊地點。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JGXXuPTtt/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1GsrrEmn3D/
莫里茨堡宮融合獵宮歷史、巴洛克藝術與自然水景,是薩克森文化與歐洲宮殿藝術的極致代表。
(全文竟)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德國巴伐利亞的寧芬堡宮與園林(Schloss Nymphenburg)概述

寧芬堡宮與園林(Schloss Nymphenburg)歷史與藝術特色

簡介

寧芬堡宮(Schloss Nymphenburg)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慕尼黑的西部,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House of Wittelsbach)的夏宮(Summer Residence)。宮殿與其廣大花園公園(Park)構成一座典型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融合的宮廷建築群,是慕尼黑重要的文化、藝術與旅遊地標。
寧芬堡宮園林全景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園林亭閣或雕塑
從園林望向宮殿
宮殿前庭與立面

歷史發展

創建背景(17世紀):

  • 1664 年,巴伐利亞選帝侯斐迪南·瑪麗亞(Ferdinand Maria)為慶祝其與妻子薩沃伊的亨麗埃塔·亞德萊德(Henriette Adelaide of Savoy)所盼望已久的繼承人馬克西米連二世·埃馬努埃爾(Maximilian II Emanuel)誕生,贈與其妻在慕尼黑西邊的農莊「Schwaige Kemnat」,開始建造夏宮。委託義大利建築師阿格斯蒂諾·巴雷利(Agostino Barelli) 建造此夏宮,最初為立方體樣的宮殿、附屬教堂與園林。
  • 1670年至1700年,宮殿第一階段接近完成(約 1679 年)。Max Emanuel 繼位後(1680 年起),於 1701 年開始擴建,增加側翼、頂樓連廊(galleries)與南北翼館舍。此時園林也從最初小型幾何式園藝(Baroque parterre)開始,被設計師如 Charles Carbonet 等人以法式風格擴展。

擴建與園林設計(18世紀):

  • 選帝侯马克西米連二世引入法式與洛可可風格影響更重的藝術家與建築師,如 Joseph Effner 等,擴大宮殿與園林規模,宮廷的裝飾越來越華麗,並於 1715 年成功委託法式庭園師 Dominique Girard 規劃巴洛克風格園林,中軸長水道與大瀑布成為其代表。
  • 1726年至1740年,選帝侯Elector Karl Albrecht(後來成為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七世)時期,宮殿的 《城牆新月型(crescent)》在朝城市一側予以增建。他也委託 François Cuvilliés the Elder 建造園內的 Amalienburg 狩獵小宮(hunting lodge),這是洛可可風格中非常精巧的建築。
  • 1745年至1777年,選帝侯(Elector) Max III Joseph 時期,室內裝飾進一步豐富,特別是豪華大廳(Great Hall)、宮殿內廳室的洛可可與帝國風格(Empire style)家具布置等得到完善。案例如王后居室、Ludwig II 出生室等。此時期也開始瓷器工廠(Porcelain Manufactory)遷入宮殿前廊、繼續製作且受到重視。
  • 18世紀,園林設計逐步從嚴格的法式對稱花園轉向自然風的英式景觀園林。
景觀轉型(19世紀):
  • 隨著王國成立與政治變動,宮殿仍被作為皇室住宅與儀式使用,但部分房間、建築風格也受到新古典主義的影響。譬如 King Max I Joseph 時期對內部房間與家具進行新古典風格布置。 由 Friedrich Ludwig von Sckell 進行地景園林改造,將巴洛克形式融入英式自然風景園林,保留主軸但轉化為自然草坪、水道與林帶。
  • 20世紀至今日:寧芬堡宮與其附屬建築與園林多次修復與保護。許多原始藝術品、裝飾與家具保留并對外開放。內有數座博物館,如馬斯塔爾博物館(Marstallmuseum,馬車與雪橇車收藏)、瓷器博物館(Museum of Nymphenburg Porcelain)等。園林成為公園開放空間。文化活動如宮廷音樂會(Schlosskonzerte)等定期舉行。游客可以參觀主要宮殿廳室、畫廊、美人畫廊(Gallery of Beauties)等。宮殿與其瓷器工廠仍有活躍製作與藝術設計活動。 

建築與藝術特色

  • 主要建築師與藝術家:Agostino Barelli(義大利建築師)開始建造,之後 Enrico Zuccalli、Joseph Effner 等人加入設計與裝飾。洛可可時期藝術家如 Johann Baptist Zimmermann 與 François Cuvilliés the Elder 在室內與小宮(如 Amalienburg)的裝飾中表現突出。
  • 內部裝飾:初期以巴洛克風格為基調,之後加入洛可可與新古典主義元素。宮殿內豪華的石廳(Steinerner Saal)的天頂壁畫由 Johann Baptist Zimmermann 繪製,以神話場景彰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榮耀。
  • 美女畫廊:「Schönheitengalerie(美女畫廊)」收藏路德維希一世時期名畫家 Joseph Karl Stieler 所繪的 38 位女性肖像,是 19 世紀肖像藝術顯赫展示。

園林與景觀特色

寧芬堡宮的園林面積約 180 公頃。從最初的巴洛克式對稱幾何花園(parterre)與中央運河(Canal)起始,逐漸加入法式元素,最後到 19 世紀在景觀設計師 Friedrich Ludwig von Sckell 的手下,轉變為英式景觀花園風格(Landscape Garden)。這種混合形式使園林風格既保留形式上的對稱與中心視覺,也富有自然之美。其建築與園林的規模與藝術裝飾在歐洲宮廷建築中屬於頂級。
園內設有許多「園林宮殿/亭閣」:例如 Amalienburg(洛可可風格的狩獵小宮殿)、Pagodenburg(模仿東方風格的亭閣)、Badenburg(宮廷浴場式建築)等。這些都是園林中的觀賞、娛樂與宮廷生活使用空間。
  • Amalienburg:1734–39 年由 François de Cuvilliés 設計,是歐洲洛可可狩獵小宮,內含鏡廳與精緻裝飾。
  • Pagodenburg:帶有亞洲風格裝飾的小亭,內部藍白瓷磚點綴,為後來 Rastatt 同名建築風格來源。
  • Badenburg:首座近代室內游泳池建築,內部有天花畫、荷蘭瓷磚及華麗浴池設計。
  • Magdalenenklause:人工假墮落式建築,以石灰石、貝殼等構成洞窟內壁,中央為瑪格達琳娜雕像與「生死有命」的頓悟寓意裝飾。
  • Apollotempel(阿波羅廟):新古典主義風格圓形柱廟,由 Leo von Klenze 設於湖畔,增加園林古典氛圍。
公園中央有大堤花壇(Grand Parterre)、中央運河(Central canal)、雕像群與水景等,是典型的巴洛克園林元素;而英式部分則更強調自然景觀、小道、湖泊、瀑布或流水等柔化形式。
特殊亭閣或建築物如 Magdalenenklause(瑪格達萊能小閣),作為冥想或靜修用途,是一個仿造人工廢墟/隱士建築結合自然與宗教/哲學反思的構造。

資料與如今角色

整體園區面積約達 229 公頃,其中園墻內部分約 180 公頃,是德國最大的重要園林之一。
宮殿現為多元文化機構中心,包含瓷器博物館、馬廄博物館、Porzellanmanufaktur(寧芬堡瓷器工坊)等。宮殿內部可參觀王室的生活起居廳室、豪華廳、大廳、女王居室、Ludwig II 出生室、美人畫廊(Gallery of Beauties)等。
公園多數時間開放,特定宮殿 廳室與博物館有固定開放時間。訪客可步行於園林、參觀宮殿與博物館。每年吸引大量觀光客,為巴伐利亞備受歡迎的文化景點。

收藏品/瓷器/繪畫/珠寶等文化藝術重點

瓷器 / 陶瓷(Porzellan)
寧芬堡瓷器工廠(Porcelain Manufactory Nymphenburg)始於 1747 年,由 Elector Maximilian III Joseph 創立。瓷器館藏(Museum of Nymphenburg Porcelain 或稱 Bäuml 架構收藏,Sammlung Bäuml)位於馬斯塔爾博物館(Marstallmuseum)上層。藏品跨越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包括洛可可風格的 Commedia dell’arte(喜劇藝術)人物模型,Dominikus Auliczek 的人物與裝飾作品,以及十九世紀、 Jugendstil(新藝術風格)的瓷器形式與裝飾。代表了十八世紀歐洲瓷器藝術與設計的高峰。這些瓷器不僅具工藝精緻,也與王室用餐、宴會與宮廷儀式緊密結合,是社會文化與藝術品味的反映。
馬車/雪橇/宮廷旅行文化
馬斯塔爾博物館收藏超過四十輛宮廷馬車(包括大型儀式用馬車)、雪橇與馬具、飾品等,展現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從 17 世紀末到 19 世紀的宮廷交通與儀式文化。特別著名的是皇帝卡爾七世(Karl VII)加冕時所用的加冕馬車。
繪畫與室內裝飾 
宮殿室內包含大量壁畫與天花板畫(ceilings / frescoes),由多位藝術家繪製,飾以華麗的石膏裝飾與洛可可雕工。王后室、豪華廳大廳(Great Hall / Steinernes Saal)為重要例子。還有「美人畫廊」(Gallery of Beauties)是路德維希一世(Ludwig I)收藏的一系列肖像畫,描繪來自普遍社會背景的女性。這些房間與畫作展示宮廷審美與社會文化觀念。
珠寶 /貴重飾品
在公開資料中,珠寶(如王室珠寶、首飾)的具體收藏並非宮殿主要展示焦點,比重不如瓷器、繪畫、家具、宮廷用品等。但宮廷儀式與馬車裝飾、中縫及馬具中常有金銀錶飾、鑲寶石或裝飾性很高的材料。這類物品往往伴隨宮廷代表性活動與場合用具之一,以彰顯權力與地位。
文化活動與價值
寧芬堡宮是慕尼黑民眾休憩的綠洲,也是舉辦音樂會與文化活動的場地(如 Schlosskonzerte 等)。宮殿與園林的藝術價值、建築與景觀設計價值極高,是歐洲宮殿與王室生活史的代表樣本之一。它既體現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宮廷權力與藝術的炫耀性,也在後來的世紀中逐步向民眾開放,成為公共文化資產。其瓷器工廠仍在運作,手工藝術保持傳統與質量,受國際藝術收藏者與學者尊重。

結語
寧芬堡宮與園林以其從巴洛克到洛可可與英式景觀園林的跨時代融合,以及宮殿內外豐富的藝術珍藏,成為巴伐利亞與歐洲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至今依然令人流連讚嘆。
(全文竟)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德國肯普滕城堡(Kempten Residenz)概述

肯普滕城堡(Kempten Residenz)的歷史
    

簡介與概要

肯普滕城堡(Fürstäbtliche Residenz Kempten)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肯普滕(Kempten im Allgäu),毗鄰洛倫茨教堂(St. Lorenz Kirche/Basilika),在城市中心,是前肯普滕修道院親王修道主教長的駐壁所(Fürstäbtliche Residenz Kempten)與代表型宮殿。這是三十年戰爭後德國第一座宏偉的巴洛克修道院建築群,建於1651年,融合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現歸屬州立宮殿管理局管理,部分用作地方法院,國事廳開放公眾參觀。
    
歷史與發展:從過去到現在
修道院約於750年由Audogar創建,原為本篤會(Benediktiner)修道院(Benediktinerstift)與教會領主(Fürstäbte)的宮殿與行政中心。1062年成神聖羅馬為帝國修道院,1348年升為親王修道院。1632-1633年的三十年戰爭中被被瑞典軍隊焚燒而毀損嚴重,1651年親王修道主教長Roman Giel von Gielsberg下令重建,由建築師Michael Beer設計,1654年Michael Beer 離開,Johann Serro(來自 Graubünden)接手建築工作。宮殿與教會兩者並行建造。主建築至 1670 年與聖器室(Sakistei)完成,1670年完成宮殿與教堂大致完成主體。教堂的塔樓於 1673 年未完成停工。1732-1743年親王修道主教長Anselm von Reichlin-Meldegg選定內部為洛可可式裝潢,將宮殿內的 Prunkräume(華麗房間/裝飾房間)以早期洛可可風格(及 Règence 過渡風格)進行裝潢與裝飾。包括繁複的壁畫、天頂畫、雕刻與裝飾藝術等。1728年皇帝卡爾六世的皇室命令使 Residenz 所在的修道院與聖洛倫茨教堂所在社區被授予城市地位(Stadt),但並未完全自主管理。1803年屬於公眾領域古蹟,隨著「帝國議會主要決議」(Reichsdeputationshauptschluss),修道院被世俗化(Säkularisation),教會領主的世俗權力結束。宮殿與教會的財產與行政結構調整,成為巴伐利亞州管轄的資產,曾作為部隊軍營至1945年,後暫時性地安置難民,1952年起國事廳開放。宮殿的 Prunkräume(華麗房間)部分被保留下來並對公眾開放作為文化遺產與旅遊景點;教堂(St. Lorenz Basilika)仍為教區教堂使用。宮殿的一些房間亦被法院或行政機構使用。現今由巴伐利亞州的宮殿(Schlösserverwaltung)負責維護與管理。

室內與室外裝潢

室外為矩形佈局(145x43米),兩個庭院,角塔帶八角鼓與穹頂,南立面1895年加risalit,拱廊、壁柱、半柱,建築繪畫予以更新。

風格與建築師:主要為巴洛克風格,帶有早期洛可可/Régence 元素。初期建築由 Michael Beer 設計,之後 Johann Serro 接手。宮殿包括聖器室(Sakistei),連接宮殿與教堂的一部分。 schloesser.bayern.de+2schloss.bayern.de+2

華麗房間 Prunkräume:包括前廳(Vorzimmer)、聽眾廳(Audienzzimmer)、日間房(Tagzimmer)、臥室(Schlafzimmer)、賓客房(Gästezimmer)以及一座大型的 Thronsaal(王座廳)/宴會廳。裝飾藝術包含雕刻的壁板、華貴天花板與壁畫、壯觀的造型(Stuck)與鮮豔色彩。這些房間在 1732-1742 年間由 Fürstabt Anselm von Reichlin-Meldegg 全面裝修。 kempten.de+2kempten-tourismus.de+2

天頂畫與壁畫:例如整個 Tonnengewölbe(桶型拱頂)上有畫家 Franz Georg Hermann的描繪,主題為教會領地/Fürststift 的榮譽與歷史。 schloss.bayern.de+1

色彩與裝飾感受:特別強調「熱情與溫暖的色調」、「居家但華麗的氛圍」。與許多教會建築光秃莊嚴不同,這些空間兼具居住舒適與儀式顯赫感。教會與世俗功能混合,使宮殿不僅為行政與宗教之所,也是領主與宮廷生活場所。

特色:繪畫、瓷器、雕像、裝飾、教堂與收藏寶藏

繪畫包括Franz Georg Hermann的天花板壁畫(如宴會廳頌揚修道院歷史)。雕像由Aegid Verhelst創作,灰泥裝飾由Johann Georg Üblher(Wessobrunner學派)負責,豐富人物組合。裝飾融合巴洛克式與洛可可式,高品質雕塑與宗教元素。教堂為St. Lorenz大教堂,巴洛克風格,經由聖器室連接宮殿。收藏寶藏於公眾化後散失,部分回購,但未提及特定瓷器。
修道院領地於世俗化後,其藏書與檔案大部分被轉移:94 幅畫作、圖書部分流往奧格斯堡(Augsburg)、一些書籍保留、部分藏於 Metten 修道院等地。近代也有一些圖書館間協調性作業於 20世紀透過私人捐贈將原有圖書返回 Residenz。檔案則主要存於州立檔案館(Staatsarchiv Augsburg)。

現狀與旅遊/博物館功能

開放與導覽:Prunkräume(華麗房間)只在導覽團中開放參觀。通常每45分鐘一場導覽。遊客可通過導覽進入前廳、聽眾廳、節日/宴會廳、臥室等。

開放時間:大致在每年四月至十月期間,每天/多日對遊客開放。十一月至三月週末對外開放。需注意特別節假日/活動日可能關閉。

管理機構:由巴伐利亞王國遺產管理局(Bayerische Schlösserverwaltung)負責維護。宮殿部分功能被行政或司法機構使用,但 Prunkräume 被保護且對公眾展示。

與各自統治者的關係

城堡與親王修道主教長密切相關:Roman Giel von Gielsberg發起重建與Wappensaal;Rupert von Bodman於1680年建Fürstensaal;Anselm von Reichlin-Meldegg監督洛可可式內部裝飾;Castolus Reichlin von Meldegg為最後修道院的主教長。這些統治者貢獻於建築發展與裝潢,體現教會的俗世權力與宗教藝術贊助。

關鍵特色示例:
寶座廳(Throne Hall)為巴伐利亞洛可可式內部裝潢設計的巔峰傑作。
現代意義:現代改為博物館,另提供導覽參觀各房間與虛擬式網路觀賞方式。

周邊景觀與特點

洛倫茨教堂(Basilika St. Lorenz):與 Residenz 相鄰,是修道院教會的重要部分,仍在教區使用。建築與藝術相輔相成,教堂與宮殿的結合使整體空間具有宗教與世俗並重的特色。 schloesser.bayern.de+1

宮廷花園/Hofgarten:宮殿北側設有 Hofgarten,即宮廷花園/園林設施。這些庭園在修道院重建與宮殿建立時期被規劃,用於裝飾觀賞、休憩與儀式用途。地形有階梯與水池、裝飾性元素等。 維基百科+2schloesser.bayern.de+2

Zumsteinhaus — 城市博物館:不屬於宮殿本體,但距離宮殿廣場(Residenzplatz)不遠,是一座具有文藝與歷史展示功能的城市博物館,展覽涵蓋坎普滕超過2000年的城市史。建築原為 Zumstein / Zumsteinhaus,為貴族/商人建築物,現在被改為博物館用途。展示內容有城市模型、展覽主題包括權力(Macht)、休閒(Freizeit)、健康(Gesundheit)、地方節慶活動等。 museen.de+1

藝術與臨時展覽空間:宮殿內部的 Hofgartensaal 是可供展覽與文化活動使用的空間,近年已進行照明改善與更新,用於展示藝術作品或舉辦活動。

(全文竟)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德國紐倫堡(Nürnberg)五大旅遊景點的歷史與特色概述

紐倫堡(Nürnberg)

作為德國巴伐利亞邦的重要歷史城市,以其豐富的中世紀遺產聞名於世。敘述五個主要景點的歷史、傳說、背景資訊及其獨特的美麗特色,包括紐倫堡舊城堡、阿爾布雷希特·杜勒之家、中世紀地牢與老城牆、白塔與婚姻迴旋噴泉,以及聖羅倫斯教堂。這些景點不僅展示了紐倫堡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輝煌時期,還融合了藝術、文化與民間故事,讓遊客沉浸在中世紀的氛圍中。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1. 紐倫堡舊城堡 (Nürnberger Burg)

紐倫堡舊城堡位於紐倫堡的砂岩山脊上,是中世紀防禦建築群的代表,其歷史可追溯至約1000年左右,考古證據顯示甚至更早的結構存在。最早的書面記錄來自1050年,當時亨利三世在此簽發了Sigena文件。在薩利安王朝(1027–1125)時期,它是重要的帝國城堡,供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使用,因為當時的皇帝沒有固定首都,而是巡遊各城堡。關鍵歷史事件包括1105年亨利四世的城堡被其子亨利五世攻克,導致其退位;1130年洛泰爾·馮·蘇普林堡從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奪取城堡。
在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下,城堡擴建,包括宮殿、帝國禮拜堂和異教徒塔。腓特烈二世於1219年授予紐倫堡“大自由憲章”,使之成為帝國自由城市,享有城市權利和鑄幣權,這標誌著與城堡伯爵緊張關係的開始。城堡的重要性在三十年戰爭(1618–1648)後衰落,1663–1806年的永恆帝國議會轉移至雷根斯堡。1806年拿破崙將紐倫堡交給巴伐利亞,19世紀浪漫主義興起後開始修復。二戰期間(1944–1945)城堡嚴重受損,修復歷時三十年。
背景上,城堡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宮殿”(Kaiserpfalz),是政治與象徵權力的中心,曾舉辦帝國議會。1356年的金璽詔書指定紐倫堡為新皇帝首次議會地點。與城堡伯爵的衝突於1420年達到高潮,伯爵城堡被毀,1427年售予城市。16世紀後,皇帝偏好城市居所,城堡訪問減少。
傳說方面,有一則關於14世紀強盜男爵Eppelein von Gailingen的故事,他據說從城堡牆上騎馬躍下逃脫追捕,這成為紐倫堡民間傳奇,象徵勇敢與機智。
建築細節包括三部分:帝國城堡(含圓柱形Sinwell塔、深井、宮殿、帝國禮拜堂、異教徒塔和女士樓)、伯爵城堡(五角塔和Walburga禮拜堂)以及帝國城市建築(Luginsland塔、Vestner門、帝國馬廄和堡壘)。特色在於其歐洲最堅固的中世紀要塞之一,Sinwell塔提供全景視野,深井深達50米,帝國禮拜堂的羅馬式雙層設計反映中世紀社會階層。其美麗之處在於紅瓦屋頂與古牆的和諧,象徵帝國權力的宏偉,讓遊客感受到歷史的莊嚴與浪漫。

2.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之家 (Albrecht-Dürer-Haus)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之家是德國文藝復興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杜勒(1471–1528)從1509年至1528年逝世前的住所和工作場所。這座半木結構房屋建於約1420年左右,原為商人兼天文學家柏哈德.沃特(Bernhard Walther)於1501年購得,他改建屋頂小窗作為天文台。沃特(Walther)於1504年去世後,杜勒於1509年購得此屋。房屋位於紐倫堡老城西北角,靠近紐倫堡城堡和動物之家門(Tiergärtnertor)的城牆邊。
歷史上,該居處是紐倫堡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心,杜勒在此居處創作多件著名作品。房屋為五層結構,下兩層為砂岩,上層為木框架,頂部為半臀頂屋頂。1871年起成為博物館,1909年修復時更換東向屋頂大老虎窗。二戰期間(1944年)遭盟軍轟炸嚴重損壞,1949年重建,1971年為紀念杜勒500歲誕辰重新開放。
背景資訊顯示,杜勒是德國文藝復興的關鍵人物,以版畫聞名於世。該屋是北方歐洲唯一完整保存的文藝復興藝術家故居,博物館提供對杜勒生活與藝術的深入理解與佐證。雖然並無特定傳說或軼聞,但該房屋象徵德國藝術史的輝煌時期,杜勒的故事包括其旅行與創新,如引入義大利文藝復興元素至北方地區的藝術界。
特色包括復原的時代家具,重現杜勒工作室的版畫演示,紐倫堡市圖像收藏的輪流展出,以及由演員飾演杜勒妻子艾格娜(Agnes)的導覽活動。房屋美麗之處在於木造框架建築的歷史性魅力,座落於毗鄰城堡及城牆增添此地景觀的吸引力,讓訪客沉浸在16世紀藝術家的居家日常生活情境,感受文藝復興人物的激發靈感與貼身式親切感。

3. 中世紀地牢與老城牆 (Mittelalterliche Lochgefängnisse und Stadtmauern)

紐倫堡老城牆的建設始於12世紀,持續至16世紀,是中世紀防禦系統的典範型城堡建築,圍繞著老城,提供中古時代最佳的防禦機制。
中世紀地牢(Lochgefängnisse)位於舊市政廳地下室拱頂,從14世紀起用作審判前拘留囚犯的牢房,包括拷問室。
這些牢房從1340年至1806年維持經常性運作,是德國獨一無二的中世紀監獄系統。
背景上,這些結構見證中世紀司法實務與城市防禦系統。老城牆反映紐倫堡作為帝國城市的財富與安全需求,地牢則展示14世紀的監獄生活,包括拷問與懲罰,體現當時的罪犯監禁與懲罰觀念鮮明境況。
雖然並無著名傳說,但地牢的黑暗環境包括拷問室的恐怖感,象徵中世紀的嚴酷近乎狂虐式正義手段,遊客可探索陰森隧道與牢房,感受歷史的黯黑陰鬱。
該景點特色包括引導參觀遊覽地下通道與木製牢房,沿城牆散步欣賞老城風光。其美麗之處在於古老石牆的堅固與隔離效用,結合陰森地牢與風景,提供獨特的歷史沉浸式體驗,讓人反思中世紀生活的侷限性。

4. 白塔與婚姻迴旋噴泉 (Weißer Turm und Ehekarussell)

白塔(Weißer Turm)是紐倫堡老城西側的中世紀塔樓,屬於倒數第二道城市防禦工事的一部分,同時作為日常活動的出入型城門。
婚姻迴旋噴泉(Ehekarussell)於1984年由藝術家尤根.韋伯(Jürgen Weber)創作,位於白塔前,基於漢斯.薩克斯(Hans Sachs)的詩歌《苦樂參半的婚姻生活》。
背景資訊顯示,該噴泉描繪婚姻從約會到死亡的起伏迴旋,充滿象徵主義與戲劇性。Hans Sachs的詩歌源自16世紀,呈現婚姻的喜劇與悲歡交錯迴轉。白塔則見證城市發展歷史,該市的地鐵建設促成興建此處新式噴泉。
雖然非屬古老傳說,但設計靈感來自16世紀詩歌,象徵婚姻的暴虐與甜蜜,從熱戀到爭吵、衰老與死亡,頗具爭議性與諷刺意味。
該噴泉的特色在於生動的青銅雕塑群,六輛馬車象徵婚姻階段,位於白塔前。其藝術氣息在於象徵意義戲劇性與諷刺味,結合中世紀塔樓的歷史感,成為紐倫堡獨特的現代地標,讓人駐足片刻,反思人生,蓄積勇氣,繼續前行。

5. 聖羅倫斯教堂 (St. Lorenzkirche)

聖羅倫斯教堂建於約1250年,為高地的哥特式建築,奉獻給聖勞倫斯。教堂主樓約1400年完成,唱詩班區於1439–1477年擴建為晚期哥特式大廳教堂,由建築師Konrad Roriczer與Jakob Grimm貢獻。二戰期間嚴重損壞,後修復。目前為巴伐利亞福音路德會最著名教堂之一,1525年起轉為路德會,為德國首批路德會教堂之一。
背景上,教堂由市議會與富裕市民資助,文藝復興期間保存藝術珍寶,避免教堂收藏品及珍貴繪圖遭到破壞。作為紐倫堡最大中世紀教堂,位於老城中心,象徵市民財富與影響。
雖然並無特定傳說,但其奉獻給聖勞倫斯,反映中世紀宗教故事,藝術珍寶保存象徵傳承祖先輩的元素記憶。
特色包括華麗西立面、雙塔、9米玫瑰窗、Veit Stoss的天使報喜雕像與Adam Kraft的巨型聖體龕(含雕塑家自像)。三管風琴(主風琴1937年建,2003重建;Stephans風琴1862年,2002修復;Laurentius風琴2005年)反映500年音樂傳統。其美麗之處在於哥特式細節,如拱頂與雕塑,吸引藝術愛好者,體現中世紀時期科技工藝輝煌紀錄。
(全文竟)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德國紐倫堡城堡(Nürnberger Burg)的歷史

紐倫堡城堡(Nürnberger Burg)的歷史

簡介與總結

紐倫堡城堡(Nürnberger Burg,或稱帝國城堡 Kaiserburg)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紐倫堡市(Nürnberg)中心,是中世紀歐洲最堅固的堡壘之一,象徵神聖羅馬帝國的權力與紐倫堡帝國城市的地位,是德國中古世紀以來最重要、最具歷史意義的城堡之一。它由三部分組成:帝國城堡(Kaiserburg)、前伯爵城堡(Burggrafenburg)及帝國城市建築(Reichsstädtische Bauten),佔據砂岩山脊,俯瞰老城。總面積約21,000平方公尺,包含塔樓、宮殿、禮拜堂和庭院,融合羅馬式、哥德式和文藝復興元素。城堡不僅是歷史遺跡,還融合博物館、展覽與旅遊功能,展示中世紀建築與帝國歷史。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歷史與發展:從過去到現在

紐倫堡城堡的歷史發展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命運緊密交織。
  • 紐倫堡城堡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1000年左右,最早的堡壘建築為簡單的土牆和石牆,考古發掘發現可能屬於施韋因富特亨利(Henry of Schweinfurt)的遺跡。
  • 11世紀,紐倫堡城堡最早於1050年文獻提及,為亨利三世(Henry III)的皇家財產。皇帝在此頒布《西格納文件》(Sigena document),釋放一名女奴隸,標誌紐倫堡成為皇家領地。薩利安王朝(1027-1125)期間,用作軍事與統治基地,城堡作為帝國巡遊宮殿的重要一站,用於擴張波希米亞、波蘭和匈牙利的統治。包括亨利四世(Henry IV)於1105年在此遭兒子亨利五世(Henry V)圍攻,最終退位。
  • 1125年亨利五世死後,補林堡的洛泰爾(Lothair of Supplinburg)於1130年多次圍攻後奪取城堡,城堡轉移到霍恩斯陶芬家族(Hohenstaufen)手中。
  • 12世紀,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是城堡的黃金時代,皇帝康拉德三世(Conrad III)於1140年大規模擴建帝國城堡,包括宮殿(Palas)、帝國禮拜堂(Imperial Chapel)與異教徒塔(Heathens' Tower)康拉德設立布爾格拉夫(Burgrave)職位,由勞布斯家族(House of Raabs)管理,後於1192年轉給霍恩索倫家族(Hohenzollern)。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 Barbarossa)於1156年在此接待東羅馬帝國使團,亨利六世(Henry VI)擴建宮殿和禮拜堂。腓特烈二世於1219年頒布《大自由信函》(Great Letter of Freedom),授予紐倫堡自由憲章,認可帝國自由城市地位,包括鑄幣權和獨立關稅,部分城堡管理權移交城市最早的核心建築是雙層禮拜堂和五角形塔樓,係為典型的帝國皇家行宮建築模式。
  • 晚中世紀(Interregnum後):哈布斯堡魯道夫一世(Rudolf I of Habsburg)於1273年當選後在此召開帝國議會(Diets),增建圓形西恩韋爾塔(Sinwellturm)。霍恩索倫布爾格拉夫(Hohenzollern Burgrave)勢力崛起,1411年西吉斯蒙德皇帝(Sigismund)授予其勃蘭登堡(Brandenburg)侯國。城市與布爾格拉夫衝突加劇,1367年城市阻斷通道,1377年建盧金斯蘭塔(Luginslandturm)監視,1388–1389年爆發武裝衝突。1420年,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七世(Ludwig VII)焚毀布爾格拉夫城堡,城市默許。1422年,西吉斯蒙德將城堡託付城市,1427年布爾格拉夫腓特烈六世(Frederick VI, Elector of Brandenburg)售出遺址。
  • 11世紀到15世紀的約500年間,該城堡是皇帝偏愛的行宮,很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均在此居住過,包括著名的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大帝),使其成為帝國最重要的皇家駐蹕地之一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 (德語:Goldene Bulle;拉丁語:bulla aurea)》,正式規定每一位新當選的德意志皇帝在法蘭克福(Frankfurt)大教堂被七大選帝侯選出後,會在亞琛(Aachen)大教堂加冕,然後來到紐倫堡皇帝城堡(Kaiserburg Nürnberg)舉行首屆帝國的國事會議,該詔書的實施將紐倫堡和其城堡提升到帝國法律核心的地位這一時期,城堡不斷擴建和加固,增加了居住翼樓、防禦工事,使其兼具皇家威儀、居住舒適性和軍事防禦功能。
  • 中世紀晚期,伯爵辦公室由佐倫家族掌管(1191年起),但與城市衝突導致1420年伯爵城堡毀壞,1427年售予城市。16世紀後重要性衰退,受宗教改革與三十年戰爭(1618-1648)的爆發和神聖羅馬帝國中央權力的衰落,皇帝不再巡幸,城堡失去了其政治重要性。哈布斯堡皇帝轉向奧地利、波希米亞和匈牙利。1632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和瓦倫斯坦(Wallenstein)軍隊逼近,但疫病阻礙。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後,帝國議會移至雷根斯堡(Regensburg)。
  • 1806年,拿破崙占領紐倫堡,依據萊茵邦聯條約移交巴伐利亞。浪漫主義時期,路德維希一世(Ludwig I of Bavaria)於1833年委託卡爾·亞歷山大·海德洛夫(Carl Alexander Heideloff)進行新哥德式修復,但1835年中止;其子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於1852–1858年由奧古斯特·馮·沃伊特(August von Voit)完成王室公寓。
  • 19世紀 - 1945年,紐倫堡連同城堡1806年併入巴伐利亞,城堡淪為軍營和監獄,一度年久失修。1930年代,納粹時期魯道夫·埃斯特雷爾(Rudolf Esterer)移除19世紀裝潢,恢復「原貌」以舉辦納粹時期的黨代表大會。1944-1945年二戰的盟軍空襲中遭受了嚴重損毀,特別是宮殿和屋頂部分,僅禮拜堂和西恩韋爾塔倖存
  • 1945年後,巴伐利亞邦政府對城堡進行了精心重建,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使其恢復了歷史風貌。埃斯特雷爾與尤利烏斯·林克(Julius Lincke)領導修復,歷時30年。戰後重建完成於1970年代。目前由巴伐利亞宮殿管理局管理,2013年永久展覽重新設計,聚焦帝國歷史。今日,城堡為巴伐利亞州遺產,開放參觀(4–10月每日9–6時,11–3月週末),門票約9歐元。
城堡的建築群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皇帝堡、伯爵堡和市政廳建築。參觀主要集中於皇帝堡。

室外部分

城堡室外以砂岩牆垣、塔樓和庭院為主,融合中世紀防禦與景觀美學。入口經天堂門(Himmelstor,近哈森堡塔 Hasenburg),通往外內庭院,環繞圓柱型辛維爾塔
  • 深井(Tiefer Brunnen):城堡內標誌性景點,深達50米,確保在圍城時期的水源供應。
  • 辛維爾塔(德文:Sinwellturm,意為「正圓塔)):一座13世紀圓形的五層防禦塔樓,1560年代加高,擴建了一層並增加尖頂。高度近50公尺,是城堡的制高點,可360度俯瞰整個紐倫堡,景觀極佳。目前塔內展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後的城堡和城市。
  • 五角塔(Fünfeckturm):為早期堡壘殘餘,下部灰石,上部哥德磚。矗立在北部岩壁上方,也是城堡岩石上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 異教徒塔(Heathens' Tower):1200年,為羅馬式圓塔,頂部有城垛。內部曾放置羅馬式雕像,後經移除。
  • 盧金斯蘭塔:1377年用於監視城堡伯爵;
  • 帝國馬廄,1494-1495年穀倉,現青年旅舍。另配置堡壘(1538–1545年)以強化火砲防禦。
  • 內外庭院:內庭鋪砌的石板地面,充滿中世紀氛圍,是各種建築風格的混合體。外牆飾以石雕和拱門,庭院植坤尼貢德菩提樹(Kunigunde Lime Tree,1984年植,取代1455年樹),象徵歷史延續。
  • 建築外觀:城堡整體呈現羅曼式和哥特式的混合風格,外觀敦厚、樸實,強調防禦功能而非奢華裝飾,體現了中世紀德意志建築的特色,俯瞰舊城與佩格尼茨河(Pegnitz River)。

室內裝潢

  • 騎士大廳:這是城堡中最大、最宏偉的房間,用於舉行宴會和帝國會議。其巨大的木製屋樑、高大的哥特式窗戶和寬敞的空間,令人印象深刻。牆上掛有歷代皇帝的掛毯和畫像。
  • 皇帝大廳:用於舉行隆重典禮和接見使臣。裝潢莊嚴,帶有彩繪的木製天花板和大型壁爐是其特色。19世紀新哥德式裝潢後由埃斯特爾替換為「永恆德意志工藝」。
  • 帝國禮拜堂:約為1200年雙層羅馬式教堂設計,城堡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宗教空間。獨特的雙層結構是為了體現嚴格的等級制度:上層供皇帝和貴族使用,下層供侍從和騎士使用,透過天花板開口連接上下層。這種設計是霍亨斯陶芬(Hohenstaufen)王朝皇家建築的標誌。上層收藏寶藏包括帝國皇冠珠寶(1423-1796年存放,現存放在維也納),教堂入口處肖像畫,如:腓特烈三世與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肖像畫。其連接上下兩層禮拜堂的立柱上,雕刻著精美的人物形象,係為雕塑藝術的精華,羅曼式雕塑的典範。爾普加禮拜堂(Walburga Chapel,原獻聖奧斯馬爾,1427年後改聖瓦爾普加,1970年重建)為小型哥德教堂,內有祭壇雕像與彩繪玻璃,無大型繪畫。
  • 宮殿(Palas):大廳與住宅,為帝國居所與宴會廳,內部有拱頂廳堂,19世紀新哥德式裝潢(海德洛夫設計)包括壁畫和木雕,1930年代埃斯特雷爾移除,恢復石灰岩牆與木樑。現為永久展覽「皇帝—帝國—城市」(Emperor – Empire – City),展示中世紀文物、多媒體互動與模型,無大量瓷器收藏,但有少量巴伐利亞瓷器展品(如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時期王室用具)。
  • 女公寓:Kemenate,現為博物館。
  • 起居與臥室:與後來法國凡爾賽宮的極致奢華相比,皇帝的起居室相對簡樸,但依然裝飾有彩繪玻璃窗、壁畫和哥特式木雕家具,反映了中世紀晚期的生活風格。
  • 金屬工藝品,如黃銅燭台、鑄鐵火爐,一些房間保留了中世紀的瓷磚火爐,既是取暖設備也是藝術品、和宗教儀式時使用到的聖物箱。
  • 建築本身的石雕裝飾、木雕門窗和金屬鉸鏈都是中世紀工匠的傑作。

特色:繪畫、瓷器、雕像、裝飾、教堂與收藏寶藏

牆壁懸掛神聖羅馬帝國歷代皇帝的畫像,其中最著名的是查理四世的畫像。還有描繪聖經故事和歷史場景的壁畫殘跡,以及後期添加的掛毯。
「帝國寶球」與「皇帝之劍」:這些是皇權的象徵,在城堡中有展示(多為複製品)。
《金璽詔書》 的相關文獻和展示,是鎮館之寶級別的歷史文件。
室內裝飾融合羅馬式、哥德式與文藝復興元素,陳列有精美的邁森瓷器和其他德國窯廠的瓷器,包括餐具和裝飾器皿。帝國教堂為雙層結構,及博物館的12-19世紀武器收藏。
德國著名童話作家E·T·A·霍夫曼的童話故事《胡桃鉗與老鼠王 Nußknacker und Mausekönig》就發生在聖誕夜的紐倫堡市政廳,這個故事後來被俄羅斯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譜寫成芭蕾舞劇胡桃鉗 Nutcracket》而聞名於世並傳遍世界各國。

與各世代統治者的關係

城堡與多位統治者密切相關:
  • 薩利安的亨利三世-五世用作基地;
  • 霍亨斯陶芬的康拉德三世:被認為是五角形塔樓和雙層禮拜堂的主要建造者,奠定了城堡的基礎。
  • 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繼續擴建城堡,並賦予紐倫堡重要的城市權利,加強了城堡與城市的聯繫。;
  • 腓特烈二世授予自由;
  • 哈布斯堡的西吉斯蒙德轉讓城堡;
  • 查理四世(盧森堡王朝):他是與城堡關係最密切的皇帝之一。通過《金璽詔書》,他將城堡的法律地位推向頂峰,並在此存放了大量的帝國文件與珍寶。曾頻繁地造訪紐倫(一生共計52次);
  • 腓特烈三世與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最後長期駐留;
  • 西吉斯蒙德:他建造了巨大的糧倉,並將帝國珍寶永久性地存放在城堡內(直至18世紀)。
  • 查理五世於1521年訪並加暖禱告室;
  •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作為最後一位長期居住在城堡的皇帝,他對城堡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增加了居住的舒適性,例如加建了漂亮的凸窗。
  • 拿破崙:他的戰爭導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1806年),紐倫堡併入巴伐利亞,城堡從此失去帝國功能。
  • 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一世與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在19世紀中期發起了對城堡的浪漫主義修復,旨在恢復其「中世紀風貌」,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城堡形象。
  • 普魯士威廉一世1866年後共享。 
關鍵統治者示例:查理四世(52次訪問);路德維希四世(74次訪問)。
現代意義:城堡現為博物館,展示帝國歷史與建築。

總結

紐倫堡城堡不僅是一座石頭建築,它是一本用石頭寫成的歷史書。它見證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輝煌與衰落,從一個行使皇權的行政中心,轉變為一個民族的身份象徵和世界文化遺產。其室內裝潢與收藏雖不及某些法國宮殿奢靡,但卻真實地反映了中世紀德意志皇帝的權力、信仰與生活,其歷史價值遠超其藝術價值。對於任何希望了解德國乃至歐洲中世紀歷史的遊客來說,紐倫堡城堡都是不可錯過的朝聖之地。

(全文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