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11世紀至13世紀
城市起源與早期發展
琳堡的歷史可追溯至7世紀,當時梅羅文加王朝在朗河渡口建立一座堡壘,以保護交通要道。910年,康拉德家族的伯爵康拉德·庫爾茨博爾德(Konrad Kurzbold)在國王路易四世(Ludwig das Kind)許可下,創建聖喬治修道院(St.-Georgs-Stift),係為琳堡大教堂的前身,位於今日大教堂所在的位置。11世紀,城市從堡壘和修道院區域向西擴展,逐漸形成核心城區,並於12世紀初修建了第一道城牆,面積約11公頃,環繞今玫瑰巷(Rosengasse)、伯默巷(Böhmergasse)等區域。
朗橋(Lahnbrücke):1160年,琳堡修建第一座木製朗橋,作為科隆至法蘭克福的長途貿易路線「Via Publica」的必要部分,由牧師戈特弗里德·馮·貝塞利希(Gottfried von Beselich)發起。該橋促進貨物往來貿易,並以收取橋樑通行稅成為該市的主要收入來源。1315年至1346年間,木橋被六拱石橋(即今日的「老朗橋」)取代,橋頭設有方形塔樓,至今仍存,是德國現存唯一的14世紀橋塔。
琳堡大教堂(Limburger Dom):910年創建的聖喬治修道院教堂是琳堡大教堂的雛形。11世紀,琳堡民眾建造一座早期羅曼式大教堂,規模已接近今日大教堂。1206年,拿騷伯爵亨利(Heinrich von Nassau)可能在原址上開始建造現今的晚期羅曼式大教堂,並於1235年由特里爾大主教提奧德里希·馮·維德(Theoderich von Wied)祝聖。大教堂融合羅曼式與早期哥特式元素,擁有七座塔樓,是德國教堂中塔樓數量最多者,位於朗河上的石灰岩高地上,俯瞰全琳堡城。
舊市場廣場(Marktplatz)、穀物街(Kornstraße)、肉類街(Fleischstraße)、魚街(Fischstraße):12世紀中期,琳堡因其交通樞紐地位成為重要的區域內貿易城市,商業市場活動繁榮。舊市場廣場(Marktplatz)是城市商業中心,與穀物街、肉類街、魚街等街道名稱貼切地反映出中世紀的專業市場與商品販賣的均衡分工,例如穀物市場(Kornmarkt)、魚市場(Fischmarkt)等。這些街道周圍的半木結構房屋多建於13至19世紀,色彩爭奇鬥豔,窗欄與突檐式閣樓造型,巧思頻出,展現中世紀市場商人的財富,至今仍然突顯出琳堡老城區的建築特色。
琳堡宮(Limburgerhof)(亦稱為琳堡城堡,Burg Limburg)起源於7或8世紀的石灰岩堡壘,用以保護朗河渡口。10世紀成為康拉德家族的領地中心,12世紀由伊森堡家族(Ysenburg)接管。城堡位於大教堂旁,13世紀初由格拉赫一世(Gerlach I. von Ysenburg)修建了居住塔樓。1289年,城堡部分區域因大火受損,但隨後重建。城堡不僅是軍事要塞,也是地區行政中心,與大教堂共同構成林堡的權力核心。
城市發展:12世紀,伊森堡家族成為城市領主,推動了琳堡的經濟繁榮。1232年,琳堡建立第一座法蘭西斯會修道院,並獲得經營商業市場、城市徽章和建立護衛城牆等城市特徵,正式昇格為中世紀的城市層級。1279年,市民起義爭取到稅收、司法和城市擴張的權利,顯示出市民階層的崛起。1289年和1342年的大火摧毀了城市部分區域,但迅速重建,顯示了琳堡民眾因應災難敏捷反應的韌性。
14世紀至18世紀:繁榮與挑戰
朗橋與貿易:老朗橋於1315年至1346年逐步修建完成,演變為中世紀德國最重要的貿易通道之一。橋樑通行稅直到1905年仍是琳堡的主要收入來源。便利通行的橋樑既可促進舊市場廣場及周邊街道的商業活動,亦能發揮磁吸效應,吸引來自萊茵河下游和遠自荷蘭的商人紛至沓來,活絡該市的經濟運轉樞紐作用。
市場廣場與街道:14世紀,琳堡的市場活動達到頂峰,穀物街、肉類街、魚街等專業市場進一步發展。這些街道的半木結構房屋,如羅默巷(Römer)的房屋(建於1289年,含猶太教潔淨池Mikwe),反映了當時商人的財富與城市的手工業實力。
大教堂與城堡:琳堡大教堂係當地與區域內宗教與文化中心,內部保存哥特式壁畫和康拉德·庫爾茨博爾德的墓地。城堡則在14世紀因伊森堡家族的擴建而得以強化,成為周邊地區的權力象徵。然而,1344年城市遭到抵押,隨後於1624年轉交特里爾選帝侯國(Kurfürstentum Trier),拉開了治理與行政管理距離,城市經濟發展出現停滯情況。
城市發展:14世紀的瘟疫與火災影響了琳堡的發展,猶太人於1337年遭到驅逐,影響城市族群多元性。儘管如此,琳堡因其地理優勢仍維持住區域貿易中心的地位。18世紀,拿騷與特里爾的競爭導致貿易爭端,例如1685年奧蘭治堡(Oranienstein)的磨坊壩阻斷朗恩河航運,直接影響琳堡的經濟營運。
19世紀:現代化與轉型
政治與宗教變革:1802年,拿騷-魏爾堡(Nassau-Weilburg)接管琳堡,1803年聖喬治修道院被世俗化,結束近900年的歷史。1817年,法蘭西斯會修道院伯利恆(Bethlehem)也被解散。1818年起,陸續拆除老舊城牆,僅保留部分遺跡(如外橋塔、卡茨塔)。1827年,琳堡成為主教駐地,雅各布·布蘭德(Jakob Brand)成為首位主教,大教堂自此正式稱為「琳堡大教堂」。1831年,福音派基督徒在埃爾巴赫(Erbach)建立第一座教堂,1866年在火車站對面建成新教堂。
朗恩橋與基礎設施:老朗橋在19世紀繼續作為交通要道,1862年朗谷鐵路(Lahntalbahn)通車,琳堡成為鐵路樞紐,促進工商業與人口增長。1870年人口達4500人,1880年增至5800人,1910年突破1萬。1868年,新朗橋開工,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能力。
市場廣場與街道:隨著城牆拆除,市場廣場周邊的商業活動擴展,新市場(Neumarkt)於1830年代形成。穀物街、肉類街、魚街等老城區街道的半木結構房屋開始修復,成為旅遊景點的雛形。
大教堂與城堡:大教堂在19世紀成為天主教信仰的象徵,1870年代開始修復工程,保護其羅曼式與哥特式特色。城堡則逐漸轉為文化用途,例如1867年至1973年間的青年俱樂部「Black Out」。
城市發展:19世紀,琳堡從中世紀貿易城市轉型為現代化城市。1862年,鐵路修理工廠成立,成為當地最大僱主。1886年,琳堡成為周圍的村鎮集合的行政縣城,鞏固其區域中心地位。
20世紀:挑戰與復興
早期20世紀與納粹時期:1935年,大教堂700周年慶典成為天主教會神授權力在世俗社會中影響作用的最適當展示,但隨後納粹政權於1938年摧毀了席德街(Schiede)的猶太會堂,許多猶太居民的商店和住宅遭到衝撞和洗劫,189名林堡人因為種族、宗教或政治原因成為納粹恐怖統治的受害者。城市猶太社區幾乎從根摧毀,倖存者於1989年受邀回訪,僅有當年的31人重返故鄉。
戰後重建與現代化:1945年,老朗橋部分被毀,1946至1947年重建並拓寬。大教堂和城堡在二戰中幾乎未受轟炸或礟火的損害,成為琳堡歷史遺產的象徵。1965年,約瑟夫·科爾邁爾(Josef Kohlmaier)當選市長,推動城市現代化:1967年與法國聖.福瓦.萊.里昂(Ste.-Foy-lès-Lyon)建立友好城市關係;1968年開始建設布盧門羅德(Blumenrod花團錦簇)住宅區和新朗橋;1971年通過區域改革擴大城市範圍,啟用新醫院和新市政廳。1972年起,老城區開始系統性修復,保護半木結構房屋,市場廣場及周邊街道成為旅遊焦點。
廿世紀末的林堡:1997年,馬丁·理查德(Martin Richard)成為首位直選市長,領導至2015年。20世紀末,琳堡接入ICE高鐵軌道網路,強化其區域內的交通樞紐地位。老城區因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建築(如:市場廣場、穀物街、肉類街、魚街)被列為文物保護區,吸引大量遊客。城堡自1977年起成為該市檔案館所在地,並持續修復,保護其歷史結構。
總結
朗河傍琳堡自11世紀起從朗河渡口的堡壘發展為中世紀貿易重鎮,憑藉朗橋和市場廣場的商業活動,以及大教堂和城堡的宗教與行政功能,成為周圍的村鎮區域中心。14世紀的繁榮因瘟疫與火災中斷,19世紀的鐵路與工業化帶來復興,20世紀則經歷納粹破壞與戰後重建。老城區的穀物街、肉類街、魚街等保存中世紀街道風味與建築外貌,大教堂與城堡轉型為文化地標,老朗橋則象徵城市的交通與經濟重要性。20世紀末,琳堡成功將中世紀遺產與現代化結合,成為黑森州最具魅力的旅遊城市之一。
(全文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