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 星期日

奧地利哈爾施塔特(Hallstatt)與哈爾施塔特湖(Hallstätter See)

奧地利薩爾茨卡默古特(Salzkammergut)地區哈爾施塔特(Hallstatt)城市及其哈爾施塔特湖(Hallstätter See)的歷史、發展與解說。
哈爾施塔特(Hallstatt)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湖畔小鎮」,其發展深受鹽礦開採與自然景觀影響。該地區於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Hallstatt-Dachstein/Salzkammergut文化景觀),象徵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哈爾施塔特湖(Hallstätter See)的地理與環境
哈爾施塔特湖位於奧地利上奧地利州(Upper Austria),面積約8.55平方公里,最長5.9公里、最寬2.3公里、最深125公尺,海拔508公尺。湖泊主要由特勞恩河(Traun River)注入與排出,周圍環繞達赫斯坦山脈(Dachstein Massif),形成陡峭的阿爾卑斯景觀。湖畔聚落包括哈爾施塔特、巴德戈伊森(Bad Goisern)與奧伯特勞恩(Obertraun)。該湖環境清澈,適合潛水與遊艇活動,但也曾因固定堰壩(建於500年前,受保護的古蹟)導致洪水問題,例如2013年6月18日湖水上漲淹沒哈爾施塔特部分房屋。
湖泊的地理位置使哈爾施塔特鎮位於西南岸,歷史上提供隔絕與美景,促進了旅遊業發展。
哈爾施塔特城市與湖泊的歷史
哈爾施塔特的歷史可追溯至史前時代,鹽礦開採是其核心,湖泊則扮演交通與資源角色。按時間順序概述如下:
1. 史前時代(青銅器至鐵器時代,約前1200–前500年):
哈爾施塔特以鹽礦聞名,自青銅器時代起,鹽(古代稱為「白色黃金」)係當時主要商品,帶動組織化勞動運作與跨區貿易。8世紀至5世紀前,此地發展出「哈爾施塔特文化」(Hallstattkulture),與原凱爾特人(Proto-Celtic)相關,被視為早期鐵器時代的標誌。鹽礦保存了大量有機文物,如紡織品、工具與墓葬品。1846年,約翰·喬治·拉姆紹爾(Johann Georg Ramsauer)發現大型史前墓地,挖掘出1,045座墳墓與1,300多具遺骸,證實該地為歐洲最早的鹽礦中心。
約公元前500年,礦業活動中斷,原因不明,可能與墓葬被盜相關。哈爾施塔特湖在此時期提供水源與運輸,支持礦業擴張。
2. 羅馬時代至中世紀(前500年–15世紀):
羅馬人延續鹽礦開採,1595年建造世界最古老的工業管道(用挖空的樹幹製成),用以運送鹽水至巴德伊施爾(Bad Ischl)與埃本塞(Ebensee)。
由於土地狹窄,鎮民每十年挖掘骨骸置入骨堂(Ossuary),並在頭骨上繪畫裝飾,這傳統延續至今。湖泊在此時期用於運輸,冬季時以雪橇或馬匹橫越冰面運送郵件與人員。
3. 近代(16–19世紀):
1750年,一場大火摧毀鎮上木造建築,隨後以晚巴洛克風格重建。
直到19世紀晚期,哈爾施塔特僅能靠船或小徑抵達;1890年炸開岩石建造首條道路。湖上郵輪線於1970/1980年代運作,為奧地利唯一的水上郵遞系統,尤其冬季道路封閉時。
鹽礦持續運作,現有21層礦道,從海拔514公尺至1,267公尺。
4. 現代(20世紀至今):
哈爾施塔特博物館展示史前文物,強調鹽貿易的作用。1997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涵蓋歷史文化景觀。
哈爾施塔特博物館(Hallstatt Museum,又稱世界遺產博物館)是奧地利上奧地利州哈爾施塔特的重要文化機構,其歷史與該地區的鹽礦開採密不可分。博物館聚焦於鹽礦文物、副產品(如有機遺物、工具與貿易衍生品),從史前時代的發現到現代研究,展示了人類如何利用鹽資源塑造文化與經濟。以下按時間順序概述博物館的發展、鹽礦相關收藏,以及副產品的意義與演變。
博物館的創建與早期歷史(19世紀)
創建背景:博物館於1884年由哈爾施塔特博物館協會(Hallstatt Museum Association)成立,旨在收集當地考古發現。博物館展示史前鹽生產技術,從地下鹽礦到自然鹽泉提取。
其起源可追溯至19世紀中葉的鹽礦研究。早在14世紀(1311年首度記錄),鹽礦開採已開始,礦工偶爾發現史前遺物,但系統性研究始於19世紀初。當時,礦工弗朗茨·斯坦科格勒(Franz Steinkogler)和卡爾·波爾哈默(Karl Pollhammer)開始收集文物,主要由鹽礦員工推動。
關鍵發現與鹽礦文物:1846年,哈布斯堡鹽礦總監約翰·喬治·拉姆紹爾(Johann Georg Ramsauer)領導挖掘了鐵器時代墓地(位於礦區上方),從1846年至1867年發掘1,045座墳墓,輔以伊索多爾·恩格爾(Isodor Engl)的協助。
這些發現奠定了「哈爾施塔特文化」(Hallstatt culture)的基礎,強調鹽作為「白色黃金」的角色。博物館收藏包括新石器時代石斧、青銅時代斧錘、礦工青銅鎬、鎬柄,以及用於運鹽的裝飾皮革背包。
副產品方面,鹽礦的保存環境(如鹽層)保護了有機材料,包括紡織品、木材、皮革和遺棄文物(如鞋子),這些是鹽開採的「副產品」,揭示了古代礦工的生活與技術。
例如,1719年在凱撒琳-克里斯蒂娜礦道(Kaiserin-Christina-Stollen)發現的「黑色層」含有史前遺物。
早期擴展:1871–1878年,恩格爾為林茲博物館繼續挖掘,許多文物轉移至林茲、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historisches Museum Wien)和人類學協會。1889年,貝格拉特·胡特爾(Bergrat Hutter)領導的挖掘與維也納機構合作,發現更多鹽礦相關文物。
中期發展與研究深化(20世紀)
戰後重組與現代挖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弗朗茨·扎勒(Franz Zahler)和卡爾·霍普林格(Karl Höplinger)重組收藏。1960年起,現代挖掘由維爾納·萊沙諾夫斯基(Werner Leschanowsky)、奧斯馬爾·肖伯格(Othmar Schauberger)和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卡爾·克羅默(Karl Kromer)發起,與奧地利鹽業公司(Oesterreichische Salinen AG)合作。
1969年,博物館更名為「史前博物館」(Praehistorisches Museum),繼續與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合作研究。
鹽礦副產品的保存成為焦點,例如1927年由阿道夫·馬爾(Adolf Mahr)和弗里德里希·莫頓(Friedrich Morton)探索的礦道,揭示礦工歷史與生活條件。
羅馬時代與後續發現:博物館收藏羅馬文物,如薩米安陶碗(Samian ware bowls)和石質基座,顯示羅馬時期鹽礦復興(1987年於Janu體育商店建設中發現)。
副產品包括貿易衍生品,如遠達一千公里的鹽貿易網絡,帶來財富與文化交流。
重要文物:1930年代,古斯塔夫·蘭格(Gustav Langer)研究礦工條件;1984年起,奧地利鹽業公司提供資金支持,1989年獲費迪南德·馮·霍赫斯特特獎章(Ferdinand von Hochstetter Medal)。
現代與當今狀態(21世紀至今)
機構變遷與UNESCO地位**:2002年起,博物館遷至前哈爾施塔特牧師住宅,將許多維也納文物歸還。
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在舊鍛造廠設立「礦業考古研究」分部(Die montanarchäologischen Forschungen)。
1997年,博物館連同鹽礦和達赫斯坦冰洞被列為UNESCO世界遺產,強調其文化景觀價值。
當代發現與展覽:2010年發掘重要墓葬;2013年發現「克里斯蒂安·馮·圖施維克」(Christian von Tuschwerk)的木製樓梯(樹輪年代學定為前1344–1343年),現於礦內展示。
博物館繼續展示鹽保存的文物,如史前工具與有機副產品,突顯7000年鹽生產歷史。
鹽礦副產品的現代意義包括教育與旅遊,例如Salzwelten哈爾施塔特提供礦內導覽、礦工滑梯和地下鹽湖體驗,展示史前隧道與礦工足跡。
目前,新纜車建設中,可能影響遊客體驗,但博物館維持開放,聚焦永續研究與文物保護。
意義與解說:博物館不僅保存鹽礦文物,還解釋副產品如何揭示社會結構,例如史前勞動分工與貿易。從過去的鹽貿易繁榮到現在的旅遊經濟,鹽與其副產品(如文化遺產)持續塑造哈爾施塔特的身份。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現場辦公室確保持續研究,融合考古與現代科技。
哈爾施塔特博物館透過這些收藏與研究,連接史前鹽礦遺產與當代文化,吸引全球訪客探索這段「白色黃金」的故事。
2006年後,韓國電視節目帶動亞洲遊客湧入,每日遊客達1萬至3萬人,導致過度旅遊問題。2020年秋季起,限制巴士每日54輛;2023年當地居民抗議,聘請保全維持教堂安寧。
湖泊隧道道路建成後,郵遞轉移至陸路,但湖仍為旅遊焦點。
城市與湖泊的發展
哈爾施塔特的發展從鹽礦經濟轉向旅遊業,湖泊提供自然屏障與吸引力:
經濟轉型:史前鹽礦帶來財富與歐洲貿易;中世紀鹽業持續,鹽水管道象徵工業創新。
19世紀後,鐵路與道路改善交通,吸引貴族度假。20世紀,鹽礦成為觀光點(如Salzwelten礦場),湖上活動如潛水與遊艇興起。
城市擴張:受限於湖泊與山脈,鎮上建築層疊,人口約780人。UNESCO地位促進保護與基礎設施,如哈爾施塔特天橋(Skywalk)與骨堂觀光。
- 挑戰與永續:過度旅遊導致環境壓力,鎮方推動限制措施。湖泊的堰壩與洪水事件凸顯氣候變遷影響,促使環保努力。
解說與重要性
哈爾施塔特與其湖泊象徵人類與自然的互動:
文化意義:哈爾施塔特文化奠定歐洲鐵器時代基礎,鹽礦保存了珍貴文物,證實早期貿易網路。
鎮上哥特式教堂與巴洛克建築反映重建歷史,骨堂傳統體現空間限制下的獨特習俗。
經濟與社會解說:鹽業塑造了鎮民生活,從史前勞動到現代旅遊,帶來繁榮但也隔絕。湖泊不僅是交通樞紐,還強化了鎮的童話般形象,被譽為「托爾金式冒險景觀」。
UNESCO認證強調其作為人類適應山地環境的範例。
當代價值:作為旅遊勝地,哈爾施塔特吸引全球遊客,但過度開發警示永續平衡。湖泊的清澈水域與周邊山脈,提供療癒與探險機會。
傳說故事與敘事
哈爾施塔特雖以歷史事實聞名,但缺乏明確的民間傳說;其故事多源於考古發現與地方傳統,宛如神話般浪漫:
1. 凱爾特古王國的傳奇:哈爾施塔特被視為「凱爾特古王國」的發源地,傳說中,史前礦工如精靈般在山中開採「白色黃金」,貿易遍及歐洲半壁。湖畔墓地被描述為「失落的寶藏」,墓葬品如鐵劍與飾物,激發關於古代戰士與祭司的想像。
2. 鹽礦的隱秘故事:地方敘事提及礦道中「幽靈般的回音」,源於鹽保存的古代屍體(如「鹽人」遺骸)。一則軼事描述礦工如何在湖冰上運送鹽,宛如冒險史詩,冬季雪橇橫越湖面,避開雪崩。
3. 骨堂的詭異傳說:骨堂內的彩繪頭骨(超過600具)引發故事,據說這些頭骨守護鎮民,防止災難如1750年大火重演。有些敘述將其比作「亡靈的藝術畫廊」,象徵永生與輪迴。
4. 湖泊的童話魅力:雖無特定傳說,哈爾施塔特湖常被描繪為「魔幻之鏡」,反射山脈與鎮景,啟發文學與電影。2017年一篇部落格將其稱為「歐洲最古老村落的珍珠」,故事中,湖水隱藏史前秘密,吸引探險者。
納粹時期,鎮上鹽礦曾用於隱藏藝術品,增添二戰寶藏傳奇。
總結
哈爾施塔特與哈爾施塔特湖的歷史與發展交織鹽礦、隔絕與旅遊,從史前文化中心演變為現代遺產地。其故事雖多基於事實,卻充滿神話魅力,吸引無數訪客。該地提醒我們,人類如何在嚴峻自然中創造輝煌。
(全文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