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奧地利薩爾茲堡(Salzburg)歷史概述

薩爾茲堡(Salzburg)是奧地利第四大城市,位於上奧地利州與德國巴伐利亞州邊界,坐落在薩爾察赫河(Salzach)畔,阿爾卑斯山脈北麓。作為薩爾茲卡默古特(Salzkammergut)地區的文化中心,薩爾茲堡以其巴洛克建築、音樂傳統(尤其是莫札特)與壯麗的自然景觀聞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96年)。以下對薩爾茲堡及其主要景點的歷史與發展進行簡要說明,依序介紹霍亨薩爾茲堡要塞(Festung Hohensalzburg)、要塞纜車(Festungsbahn)、米拉貝爾宮與花園(Schloss Mirabell mit Garten)、海爾布倫宮(Schloss Hellbrunn)、薩爾茲堡大教堂(Dom zu Salzburg)、大教堂區(DomQuartier Salzburg)、聖彼得大修道院(Erzabtei St. Peter)、穀物街(Getreidegasse)與莫札特出生屋舍(Mozarts Geburtshaus)。
1. 薩爾茲堡總體歷史與發展
歷史概述
薩爾茲堡的歷史可追溯至羅馬時代(公元1世紀),當時名為「尤瓦烏姆」(Juvavum),是羅馬帝國諾里庫姆行省(Noricum)的重要貿易中心。公元5世紀,羅馬衰落後,該地逐漸荒廢。696年,聖魯佩特(St. Rupert)受巴伐利亞公爵委託重建城市,創立聖彼得修道院,奠定薩爾茲堡的宗教與文化基礎,並以當地鹽業(「Salz」意為鹽)命名。8世紀,薩爾茲堡成為大主教區,掌握宗教與政治權力,鹽業與貿易推動經濟繁榮。
中世紀,薩爾茲堡因鹽業與黃金貿易成為富裕城市,霍亨薩爾斯堡要塞於1077年開始興建,象徵其戰略重要性。17世紀,薩爾茲堡大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Wolf Dietrich von Raitenau)與馬庫斯·西提庫斯(Markus Sittikus)引入巴洛克建築,奠定今日城市風貌。1803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大主教統治,薩爾茲堡併入奧地利帝國,後成為奧匈帝國的一部分。20世紀,薩爾茲堡因莫札特與音樂節(Salzburger Festspiele,1920年創辦)聞名國際,旅遊業成為經濟支柱。
發展歷程*
中世紀至文藝復興:鹽業與宗教權力奠定經濟基礎,霍亨薩爾斯堡要塞與聖彼得修道院成為核心地標。  
17-18世紀:巴洛克建築繁榮,米拉貝爾宮與大教堂重塑城市面貌。  
19世紀:鐵路通車(1860年)促進旅遊業,莫札特故居成為文化焦點。  
20-21世紀:薩爾茲堡音樂節與電影《音樂之聲》(1965年)提升全球知名度,旅遊與文化產業持續發展,2025年城市仍以音樂、歷史與自然景觀吸引遊客。
2. 霍亨薩爾斯堡要塞(Festung Hohensalzburg)
簡介
霍亨薩爾斯堡要塞位於蒙赫斯山(Mönchsberg),俯瞰薩爾茲堡,是中歐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城堡之一,面積約7,000平方公尺。現為博物館,展示中世紀武器、樂器與歷史文物,並提供城市全景。
歷史與發展
要塞始建於1077年,由大主教格布哈德(Gebhard)為抵禦神聖羅馬帝國而建。13-15世紀,大主教陸續擴建,強化防禦功能,增加哥特式宮殿與塔樓。16世紀,列昂哈德·馮·科伊茨(Leonhard von Keutschach)大主教增建金色大廳(Goldener Saal)與金色房間(Goldene Stube),展現權力與財富。1800年,拿破崙軍隊佔領薩爾茲堡,要塞未受損壞,後轉為軍營與監獄。19世紀末,要塞對公眾開放,成為旅遊景點。現今每年吸引超過100萬遊客。
3. 要塞纜車(Festungsbahn)
簡介
要塞纜車是連接薩爾茲堡老城與霍亨薩爾斯堡要塞的齒軌鐵路,全長約190公尺,運行時間約1分鐘,是歐洲最古老的運營纜車之一。
歷史與發展
纜車於1892年開通,取代陡峭的步行道,最初使用水壓動力,1910年改為電力驅動。2011年進行現代化改造,提升安全與舒適性。纜車不僅是交通工具,也是旅遊體驗的一部分,票價包含要塞門票。
4. 米拉貝爾宮與花園(Schloss Mirabell mit Garten)
簡介
米拉貝爾宮是薩爾茲堡的巴洛克建築瑰寶,位於薩爾察赫河右岸,花園以對稱設計與噴泉聞名,是《音樂之聲》取景地。宮殿現為市政廳與婚禮場地。
歷史與發展
1606年,大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為情人莎樂美·阿爾特(Salome Alt)建造此宮,命名為「阿爾騰瑙」(Altenau)。1612年,沃爾夫被罷免後,繼任者馬庫斯·西提庫斯將其改名為「米拉貝爾」(意為「美麗的景色」)。1721-1727年,大主教弗朗茨·安東·哈拉斯(Franz Anton Harrach)委託盧卡斯·馮·希爾德布蘭特(Lukas von Hildebrandt)重建宮殿,採用巴洛克風格。1818年,一場大火摧毀部分建築,後以新古典風格修復。花園於1690年設計,擁有大理石雕像與幾何圖案,1854年對公眾開放。
5. 海爾布倫宮(Schloss Hellbrunn)
簡介
海爾布倫宮位於薩爾茲堡南郊,建於1613-1615年,以其嬉水噴泉(Wasserspiele)與巴洛克花園聞名,是大主教的夏日別墅。
歷史與發展
大主教馬庫斯·西提庫斯委託意大利建築師桑蒂諾·索拉里(Santino Solari)建造,融合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格。噴泉系統利用自然水壓,設計巧妙,至今仍吸引遊客。19世紀,宮殿成為皇室與貴族聚會場所,20世紀改為博物館與公園。每年夏季的音樂會與文化活動增強其吸引力。
6. 薩爾茲堡大教堂(Dom zu Salzburg)
簡介
薩爾茲堡大教堂是老城的地標,位於大教堂廣場(Domplatz),以巴洛克風格與宏偉的圓頂聞名,可容納10,000人,是莫札特受洗與演奏的地方。
歷史與發展
教堂始建於774年,聖魯佩特時期,1614-1628年由馬庫斯·西提庫斯重建,採用意大利巴洛克風格,桑蒂諾·索拉里設計。1944年,二戰轟炸損壞圓頂,1959年修復完成。教堂擁有五座管風琴與精美壁畫,是宗教與音樂活動中心。
7. 大教堂區(DomQuartier Salzburg)
簡介
大教堂區是2014年開放的博物館群,涵蓋大教堂、聖彼得修道院、雷齊登茨宮(Residenz)與美術館,展示薩爾茲堡大主教的權力與藝術收藏。
歷史與發展
17世紀,大主教將雷齊登茨宮作為行政與居住中心,內部裝飾巴洛克壁畫與雕塑。1803年,大主教區解散後,宮殿成為博物館。2014年,大教堂區整合多個歷史建築,提供統一導覽,展現700年的宗教與文化歷史。
8. 聖彼得大修道院(Erzabtei St. Peter Salzburg)
簡介
聖彼得大修道院是薩爾茲堡最古老的修道院,位於蒙赫斯山腳,擁有中世紀墓地與巴洛克圖書館,是奧地利本篤會的中心。
歷史與發展
696年由聖魯佩特創建,修道院在中世紀是學術與宗教中心,收藏珍貴手稿。1622年,成立薩爾茲堡大學(後關閉,於1962年重建)。修道院的聖彼得餐廳(Stiftskeller)據稱是歐洲最古老的餐廳(803年記錄)。現為文化遺址,舉辦音樂會與展覽。
9. 穀物街(Getreidegasse)
簡介
穀物街是薩爾茲堡老城的主要商業街,以狹窄巷弄與鐵製招牌聞名,商店、咖啡館林立,是莫札特出生地的所在地。
歷史與發展
中世紀,穀物街是貿易中心,16世紀起因鐵製招牌成為特色,反映行會文化。19世紀,隨著旅遊業興起,街道成為購物與文化熱點。現今,穀物街保留中世紀風貌,結合現代品牌,是遊客必訪之地。
10. 莫札特出生地(Mozarts Geburtshaus)
簡介
莫札特出生地位於穀物街9號,是音樂家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出生與童年到17歲期間居所,現為莫札特紀念博物館。
歷史與發展
莫札特家族於1747-1773年間租住此地,莫札特在此出生並創作早期作品。1880年,莫札特國際基金會將其改為博物館,展示莫札特的手稿、樂器與家族文物。博物館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是薩爾茲堡音樂文化的象徵。
總結
薩爾茲堡從羅馬時代的貿易站到中世紀的宗教中心,再到現代的音樂與旅遊之都,展現了豐富的歷史層次。其巴洛克建築、莫札特遺產與阿爾卑斯景觀相輔相成,霍亨薩爾斯堡要塞、米拉貝爾宮、大教堂等景點見證了城市的輝煌過去與文化活力。2025年,薩爾茲堡憑藉音樂節與世界遺產地位,持續吸引全球遊客,成為奧地利文化旅遊的璀璨明珠。
(全文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