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介紹
三國橋的歷史可追溯至該地最早的過河設施。最早的橋樑建於烏寧格城堡,於1797年被法軍摧毀。1944年10月20日,一座浮橋在此處被盟軍燃燒彈摧毀。此後直到1979年Palmrainbrücke公路橋開放前,該地曾有汽車渡輪連接德國聯邦公路532號。三國橋於2006年開始建造,取代舊有過河方式,強調行人與自行車優先。橋的組裝在烏寧格附近完成,於2006年11月26日運至現場安裝。這座橋不僅是交通設施,更是歐洲三國交匯點的象徵,位於巴塞爾大都會區,吸引遊客探索邊境文化。
起造者(Constructor)
橋的建築師為法奧建築師迪特瑪·費希廷格(Dietmar Feichtinger),他設計了這座拱橋的獨特不對稱結構。工程設計由萊昂哈特、安德拉與夥伴公司(Leonhardt, Andrä und Partner)負責,結合鋼材與混凝土的先進技術,確保橋樑耐用與美觀。費希廷格以現代簡約風格聞名,這座橋是其代表作之一,體現對環境與城市景觀的尊重。
落成典禮(Inauguration)
三國橋於2007年3月30日正式對公眾開放,並於2007年6月30日至7月1日夜晚舉行官方落成典禮。典禮吸引三國官員與民眾參與,象徵邊境合作的里程碑。建造過程從2006年開始,僅用一年完成,彰顯高效工程。
傳說與故事(Legends and Stories)
由於三國橋是現代建築(建於2007年),並無古老傳說或神話故事與之相關。然而,有一些關於其建造的軼事和象徵故事。例如,橋的建造資金來自歐盟補助、巴登-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上萊茵省(Haut-Rhin)以及兩個鄰近社區,故事中常描述這象徵歐洲戰後和解與團結的「奇蹟」——三國曾因戰爭分裂,如今透過一座橋連結。另一故事是橋的運輸過程:2006年11月26日,完整組裝的橋體被運至萊茵河上安裝,吸引數千民眾觀看,成為當地民間記憶。遊客常分享跨越橋時的「三國一步」體驗,象徵無邊界歐洲的自由。此外,橋被視為歐洲統一的象徵故事,常在旅遊敘述中提及,如二戰後的和平橋樑。
國際關係的重要意義(Meaning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三國橋是瑞士、法國和德國合作的象徵,位於三國交匯點,促進跨境移動與文化交流。它的建造強調歐洲無邊界理念,資助來自歐盟與三國地方單位,體現戰後和解與歐盟整合的精神。橋不僅連接兩岸,更象徵歐洲統一,鼓勵居民與遊客跨越邊境,強化三國關係。巴塞爾大都會區以此橋為傲,視為區域合作的典範,促進經濟與旅遊發展。
萊茵河遊輪(Rhine River Cruises)
三國橋橫跨萊茵河,位於巴塞爾——許多萊茵河遊輪的起點或終點。遊輪如維京遊輪(Viking)、聯合世界遊輪(Uniworld)和克魯瓦茲歐洲遊輪(CroisiEurope)常從巴塞爾出發,航行至阿姆斯特丹,途經城堡、葡萄園和中世紀城鎮。雖然遊輪不會直接停靠橋下,但橋作為地標,遊客可從船上遠眺,或在巴塞爾停靠時步行參觀。橋提升了三國邊境的旅遊吸引力,遊客常結合遊輪行程,騎自行車或步行跨越橋,體驗萊茵河的風景與歷史。巴塞爾作為萊茵河樞紐,遊輪強調文化與自然,橋成為象徵歐洲統一的額外亮點。
三國橋不僅是工程傑作,更是歐洲和平與合作的象徵,值得遊客親自體驗其獨特魅力。
(全文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