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席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席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德國馬爾巴赫(Marbach)歷史概述

馬爾巴赫(Marbach)位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盧德維希堡縣,處於內卡河(Neckar)東岸,距離斯圖加特約20公里,屬於斯圖加特地區。作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出生地,馬爾巴赫自2022年起正式被稱為「席勒之城」(Schillerstadt),並以席勒出生地、席勒國家博物館(Schiller-Nationalmuseum)、德國文學檔案館(Deutsches Literaturarchiv)及現代文學博物館(Literaturmuseum der Moderne)聞名。其歷史從8世紀的法蘭克王庭開始,經過中世紀的繁榮、戰爭的破壞、席勒的誕生及其後的文化傳承,發展成為文學與旅遊重鎮。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8世紀至中世紀:起源與早期發展
城市起源:馬爾巴赫的歷史可追溯至約700年,當時作為法蘭克王庭(Königshof)在施瓦本(Swabia)與法蘭克尼亞(Franconia)之間建立,位於內卡河的戰略位置。972年,馬爾巴赫首次在文獻中被提及。1009年,斯佩耶主教沃爾特(Walter von Speyer)授予馬爾巴赫市場權和貨幣權(Markt- und Münzrecht)。1282年,文獻首次提到「馬爾巴赫市民」(Cives de Marbach),表明其已獲得城市權利。13世紀後半葉,馬爾巴赫成為符騰堡伯國(Grafschaft Württemberg)的北部堡壘,1302年被符騰堡正式併入,成為行政中心(Oberamt Marbach)。
城市發展:12世紀末,馬爾巴赫的舊城區(Altstadt)在內卡河上方30米的斯特倫策爾溪谷(Strenzelbach)南坡形成,城市周圍建有城牆、護城河及雙層防禦結構,反映其中世紀的軍事重要性。1392年,當地創建了拉丁學校(Lateinschule),即今日弗里德里希·席勒中學(Friedrich-Schiller-Gymnasium)的前身。約1400年,城市擴張,新增中下霍爾德巷(Mittlere und Untere Holdergasse),城堡改建為宮殿,失去軍事功能。經濟以手工業、農業及葡萄種植為主,居民約1200人,受益於符騰堡公爵的訂單。
該時期尚未與席勒直接相關,但馬爾巴赫的中世紀城市結構(如半木結構房屋、城牆和亞歷山大教堂)為席勒出生時的環境奠定了基礎。亞歷山大教堂(Alexanderkirche)以其獨特的四邊形彩色玻璃窗和哥特式肋拱穹頂聞名,是席勒受洗的地方。
17世紀至18世紀:戰爭與衰落
城市發展:1693年,普法爾茲繼承權戰爭(Pfälzischer Erbfolgekrieg)期間,馬爾巴赫被法國軍隊焚毀,僅少數建築(如席勒出生地所在的半木結構房屋)倖存。重建後,城市於1760–1763年新建了市政廳(Rathaus),採用拱廊設計,成為舊城區地標。18世紀,盧德維希堡作為符騰堡新首都崛起,馬爾巴赫的重要性下降,經濟依賴葡萄種植和手工業。1758年,馬爾巴赫成為正式的「上級行政區」(Oberamt Marbach)。
席勒的誕生與早期影響:1759年11月10日,弗里德里希·席勒出生於馬爾巴赫尼克拉斯托街31號(Niklastorstraße 31)的典型手工業房屋。這棟1690年代重建的房屋因1693年大火而具有梯形平面圖,席勒一家租住底層單間,生活簡樸。他的父親約翰·卡斯帕·席勒(Johann Caspar Schiller)是符騰堡軍官兼軍醫,母親伊麗莎白·多羅特婭(Elisabetha Dorothea)是當地旅館老闆之女。因父親的軍事職務,席勒一家於1762年搬至盧德維希堡,席勒在馬爾巴赫僅度過幼年四年。
席勒的出生地因其祖父喬治·弗里德里希·科德魏斯(Georg Friedrich Kodweiß)的破產而條件艱苦。科德魏斯作為「金獅旅館」(Zum goldenen Löwen)老闆及木材貿易商,1756年因商業失敗失去財產,迫使席勒一家陷入貧困。席勒在馬爾巴赫的早期生活雖短暫,但其出生地後來成為重要的文化遺址。
19世紀:席勒崇拜與城市復興
席勒崇拜的興起:席勒於1805年去世後,馬爾巴赫逐漸成為席勒崇拜中心。1812年,新遷入的市民弗蘭克(Franke)確認尼克拉斯托街31號為席勒出生地,並記錄於官方檔案,吸引早期席勒愛好者參觀。1835年,馬爾巴赫席勒協會(Schillerverein Marbach)成立,最初名為「席勒紀念碑協會」(Verein für Schillers Denkmal),旨在紀念席勒並保護其遺產。1835–1840年,協會將舊採石場改造成席勒高地(Schillerhöhe),種植來自霍亨海姆(Hohenheim)皇家花園的樹木。1857年,協會購得席勒出生地,並於1859年(席勒100周年誕辰)將其改為紀念館,展示約30件席勒生平及影響的文物。
1876年,席勒高地上落成由恩斯特·勞(Ernst Rau)設計、佩拉格斯(Pelargus)鑄造的席勒雕像,德皇威廉一世捐贈32噸青銅,象徵席勒的國家級重要性。1895年,施瓦本席勒協會(Schwäbischer Schillerverein)在馬爾巴赫和斯圖加特成立,目標是創建席勒博物館和檔案館。1903年,席勒國家博物館在席勒高地建成,展示席勒及其他施瓦本詩人(如維蘭、舒巴特、霍爾德林、凱爾納、烏蘭德、默里克)的文物,奠定了馬爾巴赫作為文學中心的地位。
城市發展:19世紀初,拿破崙重組德國西南部,馬爾巴赫上級行政區於1806年擴大,併入貝爾施泰因(Beilstein)和博特瓦爾(Bottwar)。1816–1817年的「無夏之年」(Year Without a Summer)導致饑荒,部分居民因宗教與經濟壓力移民俄羅斯。此時,馬爾巴赫首次突破中世紀城牆,於上城門(Oberes Tor)外形成郊區。1828年,錫格爾豪森(Siegelhausen)併入馬爾巴赫。1847年,穆爾谷鐵路(Murrtalbahn)通車,促進馬爾巴赫與斯圖加特和海爾布隆的聯繫。
20世紀:文學重鎮與現代化
席勒遺產的深化:席勒國家博物館和德國文學檔案館成為馬爾巴赫的核心文化機構。1934年,席勒175周年誕辰時,納粹政權利用席勒的「自由與反叛」形象進行宣傳,席勒協會雖非主要組織者,但參與了相關活動。1955年,德國文學檔案館(DLA)正式成立,由德國席勒協會(Deutsche Schillergesellschaft,1947年改名)管理,收藏席勒手稿(如《哈布斯堡伯爵》完整手稿及《唐·卡洛斯》、《華倫斯坦》等劇本片段)、書信(與柯爾納、科塔等人的通信)及個人物品(如畫作、家具)。DLA還收藏其他德語文學家的檔案,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文學檔案之一。
2003年,現代文學博物館由建築師大衛·奇珀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設計建成,與席勒國家博物館共同構成席勒高地的文學建築群。2009年,席勒250周年誕辰,馬爾巴赫舉辦盛大紀念活動,包括席勒出生地和博物館的翻新,以及「18世紀馬爾巴赫公爵訪問」節慶。同年,席勒獎(Schillerpreis)重新定義,表彰遵循席勒思想傳統的人物,每兩年在席勒誕辰日(11月10日)頒發。
城市發展:20世紀,馬爾巴赫從農業和手工業小鎮轉型為文化旅遊中心。1938年,上級行政區解散,馬爾巴赫併入盧德維希堡縣。1972年,里林斯豪森(Rielingshausen)併入,城市面積擴至18.06平方公里,人口於2003年突破1.5萬。 1987–1989年,市政廳翻新,恢復其巴洛克風格。1999年,馬爾巴赫推出官方網站,宣傳席勒遺產和旅遊資源。2002年,上城門塔(Oberer Torturm)修復並開放,展示城市歷史展覽。
文化活動豐富了馬爾巴赫的旅遊吸引力,如每年9月的霍爾德巷節(Holdergassenfest)、凱爾特節(Kelterfest)、四年一度的18世紀節及席勒週(Schillerwochen)。2004年,馬爾巴赫慶祝穆爾谷鐵路125周年,強化其交通聯繫。2018年,弗里德里希·席勒中學成為巴登-符騰堡州最大中學,提供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並參與歐洲交流項目。
21世紀:席勒之城的現代定位
席勒遺產的延續:馬爾巴赫作為「席勒之城」的身份於2022年正式確立,席勒高地的文學機構持續吸引全球學者和遊客。席勒國家博物館的常設展覽聚焦席勒的政治思想及其18世紀文學背景,DLA收藏約80萬冊書籍和1000多種期刊,涵蓋1750年至今的文學歷史。席勒出生地博物館定期更新展覽,展示席勒家族物品及時代文物。席勒協會積極推廣席勒文化,如導覽活動重現18世紀馬爾巴赫生活,並維護席勒與默里克母親的「詩人之母墓」(Dichtermüttergrab)。
城市發展:21世紀,馬爾巴赫致力於文學與旅遊的現代化。2015年,現代文學博物館更新常設展覽,採用多媒體技術吸引年輕觀眾。2018年,席勒高地的德國文學檔案館建築(1970–1972年建成)被列為文物保護建築。同年,首個電動車充電站投入使用,顯示城市現代化努力。2024年,馬爾巴赫人口達15,474,舊城區的半木結構房屋、城牆及內卡河景觀成為旅遊亮點。城市計劃將市政廳改造成多功能文化中心,並吸引小型出版社和書店,強化「文學之城」的品牌。
總結
馬爾巴赫從8世紀的法蘭克王庭發展為中世紀的符騰堡重鎮,1693年的大火和盧德維希堡的崛起使其重要性下降,但1759年席勒的誕生為其帶來了文化復興。19世紀,席勒崇拜推動了出生地博物館(1859)、席勒雕像(1876)及席勒國家博物館(1903)的建立,奠定了馬爾巴赫作為文學中心的地位。20世紀,德國文學檔案館(1955)和現代文學博物館(2003)的創建進一步提升其國際影響力。21世紀,馬爾巴赫以「席勒之城」為品牌,結合歷史遺跡與現代設施,成為文學與旅遊的典範。席勒的遺產不僅塑造了馬爾巴赫的文化身份,也通過博物館、節日慶典和教育機構持續推廣德國文學創作於全球性的影響力。
(全文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