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德國新教聖亞歷山大教堂(St. Alexander Kirche)在馬爾巴赫(Marbach am Neckar)概述

新教聖亞歷山大教堂(St. Alexander Kirche)

是內卡河畔的馬爾巴赫市(Marbach am Neckar)一座歷史悠久的教堂建築。教堂於15世紀下半葉分三期建成,至今仍保留其原貌,是馬爾巴赫最古老的聚居地點。教堂的特色包括晚期哥德式網狀拱頂、色彩繽紛的立柱雕塑,以及1868年建造的歷史悠久的沃伊特(Voigt)管風琴。值得一提的是,教堂南側的一塊石頭上刻有古羅馬式的拉丁銘文。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亞歷山大教堂所在地是馬爾巴赫舊址處 (Alt-Marbach) 古老的聚落核心。第一座教堂建於加洛林王朝時期。它在 12 世紀擴建為羅馬式長方形教堂,並在 15 世紀形成如今的晚期哥德式風格。這座教堂是符騰堡州唯一一座供奉聖亞歷山大的教堂。克林根明斯特修道院很可能是此項贊助金的提供者,該修道院自查理曼大帝時代起就收藏著亞歷山大的遺物,並在馬爾巴赫擁有一些地產,該處地產在 13 世紀分封給了格呂寧根伯爵。 1280 年,格呂寧根伯爵哈特曼三世去世,因無子嗣,克林根明斯特修道院院長將馬爾巴赫封地賜給了茨魏布呂肯伯爵瓦爾拉姆一世。
教堂位於馬爾巴赫城牆外,而如今的舊城區位於聖亞歷山大教堂周圍古老聚落西南方向的一座小山丘上,該聚落直到 12 世紀後期才出現。雖然教區教堂周圍的聚落逐漸衰落,但教堂卻被保留了下來,並用防護牆和塔樓包圍,從而將其轉變為防禦型教堂。聖亞歷山大教堂的規模很可能是因為符騰堡伯爵需要代表權,當他們在 1450 年開始建造教堂時,他們打算將馬爾巴赫發展成皇家住所。 15 世紀,鎮上建造了一座聖瑪麗亞教堂,在宗教改革後成為鎮上的教堂。古老的聖亞歷山大教堂在 1534 年被拆除了雕塑和祭壇,長期閒置,直到 1926/28 年翻修後才再次用於禮拜。
根據西側塔牆上的一塊碑文,如今的聖亞歷山大教堂分三個階段建造:唱詩班席建於1450年,中殿建於1463年,塔樓始建於1481年。唱詩班席和毗鄰的聖器室裡有建築師阿柏林·約爾格(Aberlin Jörg)的標記,因此他很可能是教堂建造者。中殿的西南角刻有1453年的日期,表明阿柏林·約爾格在馬爾巴赫所有權變更導致建造暫停之前也開始建造中殿。塔樓碑文記載,中殿於1463年恢復建造,恰逢該鎮移交給普法爾茨選帝侯國,因此中殿中剩餘的石匠標記很可能來自完成該建築的萊茵蘭-普法爾茨建築師。碑文中提到了建築師卡斯帕·萊希勒(Caspar Lechler)的名字。
聖亞歷山大教堂北面是墓園。教堂在1693年的城鎮火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倖存下來,沒有受到重大破壞。 1879年,巴克南至路德維希堡的鐵路線直接穿過教堂。這條穿過墓地的鐵路線的建造導致教堂北側圍牆和兩座防禦工事塔樓被拆除。
穹頂
朝東的聖壇牆由扶壁和晚期哥德式窗飾構成。聖壇由一個寬網狀拱頂橫跨,穹頂的六塊拱心石分別描繪了阿柏林·約爾格椽子上的家徽、懷抱聖嬰的聖母瑪利亞、教堂的守護神聖亞歷山大(一位頭戴王冠、手持棕櫚葉和玉米穗的殉道者)、符騰堡伯爵的家徽以及馬爾巴赫的鎮徽。在聖壇的北牆上,一扇裝飾華麗的門通往聖器收藏室,聖器收藏室也設有窗飾。此外,凱旋門上還建有一座樓梯塔,通往聖器收藏室上方的閣樓。在聖壇的南牆上有一個彩繪華麗的壁龕,可能是聖墓的遺跡。在南牆外還有一個壁龕,裡面曾經藏有一組橄欖山壁畫。
唱詩班席的北牆上,有一幅壁畫,紀念1460年在符騰堡戰役中陣亡的騎士卡斯帕·施佩特(Kaspar Speth)和康拉德·馮·霍亨里斯(Konrad von Hohenrieth)。壁畫描繪他們手持盾牌徽記跪在聖母瑪利亞面前的場景,後來這幅畫像在宗教改革時期被覆蓋,因此現在騎士們跪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面前。壁畫旁懸掛著一個在戰鬥中繳獲的《帽尖》,壁畫旁的鉤子和旗幟至今仍保留下來做為當時的事證。 此外,唱詩班席展出馬爾巴赫執達吏迪特爾·馮·安杰拉赫(Dieter von Angelach,1464年)的死亡之盾和墓碑等墓誌。

中央正殿

中央正殿的天窗沒有採光,使這座三廊教堂看起來像一座偽宗座聖殿。但中殿穹頂的橫拱與側廊的高度相同,因此它也可以被描述為一座交錯式大廳。兩側側廊兩側均設有一排小聖堂。
與唱詩班席一樣,中央正殿和側廊也各自由一個網狀穹頂橫跨。在中央正殿的第二個開間,穹頂石被一個木製的雲朵花環環繞,雲朵花環上繪有太陽圖案。其他穹頂石分別描繪聖母瑪利亞與聖嬰耶穌、安娜與三王、身帶聖痕的復活基督以及聖沃爾夫岡。在側廊,穹頂石描繪聖烏爾班、三位賢士以及五位殉道者:塞巴斯蒂安、維特、凱瑟琳、芭芭拉和倫納德。
穹頂的肋骨由總共27座色彩鮮豔的立柱雕塑支撐。講壇上方的立柱雕塑描繪了基督與地球,其餘立柱則描繪了使徒、福音傳道者、天使、大天使、族長和先知,以及摩西和以利亞。立柱上的人物最初由旗幟標識,但這些旗幟殘缺不全,因此只有那些具備清晰特徵的人物方能予以辨認。
中殿西側的管風琴閣樓的立柱和上方西牆上繪有色彩鮮豔的怪誕頭像和惡魔頭像,分別代表著憂慮、迷信、報復、爭吵、悲傷和嫉妒。
中央正殿外牆的高度僅為唱詩班席位高度的一半左右,使得中殿上方的屋頂顯得低矮而寬闊。北側走道的東牆上有一幅描繪聖克里斯托弗的大型壁畫。壁畫右側角落則繪有幾位歷史上的聖徒雕像。中央正殿和唱詩班席位內還有其他歷史悠久的墓碑和15世紀唱詩班席位的遺跡。
佈道講壇
中部立柱加裝一座講壇,始建於1480年至1490年間,底座設計成一棵知識之樹,樹梢由樹枝和亞當夏娃的形象組成。講壇的矮牆上有五幅浮雕,分別描繪教堂的守護神聖亞歷山大和四位教父:格里高利、奧古斯丁、傑羅姆和安布羅斯。講壇的共鳴板可追溯至1688年,由教堂的市長溫德利希家族捐贈。

塔樓

塔樓下層設計為三面通廊,構成教堂的主要入口。塔樓各層由簷口隔開。塔樓設有數個狹窄的、類似槍眼的窗洞;只有第一層和鐘樓高度的隔音百葉窗上設有窗飾。
鐘樓
鐘樓內裝備一口席勒鐘,由莫斯科的德國席勒崇拜者於1859年捐贈。這口鐘是為了紀念出生於馬爾巴赫的弗里德里希·席勒,係在他誕辰和忌日時敲響。另外兩口歷史悠久的鐘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繳獲。 1997年,鐘樓內安裝了一座新穎的五重奏型編鐘。

管風琴

聖亞歷山大教堂的管風琴由路易斯·沃伊特(Louis Voigt)父子公司於1868年製造。
(全文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