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芬堡宮與園林(Schloss Nymphenburg)歷史與藝術特色
簡介
寧芬堡宮(Schloss Nymphenburg)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慕尼黑的西部,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House of Wittelsbach)的夏宮(Summer Residence)。宮殿與其廣大花園公園(Park)構成一座典型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融合的宮廷建築群,是慕尼黑重要的文化、藝術與旅遊地標。寧芬堡宮園林全景
從園林望向宮殿
宮殿前庭與立面
歷史發展
創建背景(17世紀):
- 1664 年,巴伐利亞選帝侯斐迪南·瑪麗亞(Ferdinand Maria)為慶祝其與妻子薩沃伊的亨麗埃塔·亞德萊德(Henriette Adelaide of Savoy)所盼望已久的繼承人馬克西米連二世·埃馬努埃爾(Maximilian II Emanuel)誕生,贈與其妻在慕尼黑西邊的農莊「Schwaige Kemnat」,開始建造夏宮。委託義大利建築師阿格斯蒂諾·巴雷利(Agostino Barelli) 建造此夏宮,最初為立方體樣的宮殿、附屬教堂與園林。
- 1670年至1700年,宮殿第一階段接近完成(約 1679 年)。Max Emanuel 繼位後(1680 年起),於 1701 年開始擴建,增加側翼、頂樓連廊(galleries)與南北翼館舍。此時園林也從最初小型幾何式園藝(Baroque parterre)開始,被設計師如 Charles Carbonet 等人以法式風格擴展。
擴建與園林設計(18世紀):
- 選帝侯马克西米連二世引入法式與洛可可風格影響更重的藝術家與建築師,如 Joseph Effner 等,擴大宮殿與園林規模,宮廷的裝飾越來越華麗,並於 1715 年成功委託法式庭園師 Dominique Girard 規劃巴洛克風格園林,中軸長水道與大瀑布成為其代表。
- 1726年至1740年,選帝侯Elector Karl Albrecht(後來成為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七世)時期,宮殿的 《城牆新月型(crescent)》在朝城市一側予以增建。他也委託 François Cuvilliés the Elder 建造園內的 Amalienburg 狩獵小宮(hunting lodge),這是洛可可風格中非常精巧的建築。
- 1745年至1777年,選帝侯(Elector) Max III Joseph 時期,室內裝飾進一步豐富,特別是豪華大廳(Great Hall)、宮殿內廳室的洛可可與帝國風格(Empire style)家具布置等得到完善。案例如王后居室、Ludwig II 出生室等。此時期也開始瓷器工廠(Porcelain Manufactory)遷入宮殿前廊、繼續製作且受到重視。
- 18世紀,園林設計逐步從嚴格的法式對稱花園轉向自然風的英式景觀園林。
景觀轉型(19世紀):
- 隨著王國成立與政治變動,宮殿仍被作為皇室住宅與儀式使用,但部分房間、建築風格也受到新古典主義的影響。譬如 King Max I Joseph 時期對內部房間與家具進行新古典風格布置。 由 Friedrich Ludwig von Sckell 進行地景園林改造,將巴洛克形式融入英式自然風景園林,保留主軸但轉化為自然草坪、水道與林帶。
- 20世紀至今日:寧芬堡宮與其附屬建築與園林多次修復與保護。許多原始藝術品、裝飾與家具保留并對外開放。內有數座博物館,如馬斯塔爾博物館(Marstallmuseum,馬車與雪橇車收藏)、瓷器博物館(Museum of Nymphenburg Porcelain)等。園林成為公園開放空間。文化活動如宮廷音樂會(Schlosskonzerte)等定期舉行。游客可以參觀主要宮殿廳室、畫廊、美人畫廊(Gallery of Beauties)等。宮殿與其瓷器工廠仍有活躍製作與藝術設計活動。
建築與藝術特色
- 主要建築師與藝術家:Agostino Barelli(義大利建築師)開始建造,之後 Enrico Zuccalli、Joseph Effner 等人加入設計與裝飾。洛可可時期藝術家如 Johann Baptist Zimmermann 與 François Cuvilliés the Elder 在室內與小宮(如 Amalienburg)的裝飾中表現突出。
- 內部裝飾:初期以巴洛克風格為基調,之後加入洛可可與新古典主義元素。宮殿內豪華的石廳(Steinerner Saal)的天頂壁畫由 Johann Baptist Zimmermann 繪製,以神話場景彰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榮耀。
- 美女畫廊:「Schönheitengalerie(美女畫廊)」收藏路德維希一世時期名畫家 Joseph Karl Stieler 所繪的 38 位女性肖像,是 19 世紀肖像藝術顯赫展示。
園林與景觀特色
寧芬堡宮的園林面積約 180 公頃。從最初的巴洛克式對稱幾何花園(parterre)與中央運河(Canal)起始,逐漸加入法式元素,最後到 19 世紀在景觀設計師 Friedrich Ludwig von Sckell 的手下,轉變為英式景觀花園風格(Landscape Garden)。這種混合形式使園林風格既保留形式上的對稱與中心視覺,也富有自然之美。其建築與園林的規模與藝術裝飾在歐洲宮廷建築中屬於頂級。園內設有許多「園林宮殿/亭閣」:例如 Amalienburg(洛可可風格的狩獵小宮殿)、Pagodenburg(模仿東方風格的亭閣)、Badenburg(宮廷浴場式建築)等。這些都是園林中的觀賞、娛樂與宮廷生活使用空間。
- Amalienburg:1734–39 年由 François de Cuvilliés 設計,是歐洲洛可可狩獵小宮,內含鏡廳與精緻裝飾。
- Pagodenburg:帶有亞洲風格裝飾的小亭,內部藍白瓷磚點綴,為後來 Rastatt 同名建築風格來源。
- Badenburg:首座近代室內游泳池建築,內部有天花畫、荷蘭瓷磚及華麗浴池設計。
- Magdalenenklause:人工假墮落式建築,以石灰石、貝殼等構成洞窟內壁,中央為瑪格達琳娜雕像與「生死有命」的頓悟寓意裝飾。
- Apollotempel(阿波羅廟):新古典主義風格圓形柱廟,由 Leo von Klenze 設於湖畔,增加園林古典氛圍。
特殊亭閣或建築物如 Magdalenenklause(瑪格達萊能小閣),作為冥想或靜修用途,是一個仿造人工廢墟/隱士建築結合自然與宗教/哲學反思的構造。
資料與如今角色
整體園區面積約達 229 公頃,其中園墻內部分約 180 公頃,是德國最大的重要園林之一。
宮殿現為多元文化機構中心,包含瓷器博物館、馬廄博物館、Porzellanmanufaktur(寧芬堡瓷器工坊)等。宮殿內部可參觀王室的生活起居廳室、豪華廳、大廳、女王居室、Ludwig II 出生室、美人畫廊(Gallery of Beauties)等。
公園多數時間開放,特定宮殿 廳室與博物館有固定開放時間。訪客可步行於園林、參觀宮殿與博物館。每年吸引大量觀光客,為巴伐利亞備受歡迎的文化景點。
收藏品/瓷器/繪畫/珠寶等文化藝術重點
瓷器 / 陶瓷(Porzellan)
寧芬堡瓷器工廠(Porcelain Manufactory Nymphenburg)始於 1747 年,由 Elector Maximilian III Joseph 創立。瓷器館藏(Museum of Nymphenburg Porcelain 或稱 Bäuml 架構收藏,Sammlung Bäuml)位於馬斯塔爾博物館(Marstallmuseum)上層。藏品跨越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包括洛可可風格的 Commedia dell’arte(喜劇藝術)人物模型,Dominikus Auliczek 的人物與裝飾作品,以及十九世紀、 Jugendstil(新藝術風格)的瓷器形式與裝飾。代表了十八世紀歐洲瓷器藝術與設計的高峰。這些瓷器不僅具工藝精緻,也與王室用餐、宴會與宮廷儀式緊密結合,是社會文化與藝術品味的反映。
馬車/雪橇/宮廷旅行文化
馬斯塔爾博物館收藏超過四十輛宮廷馬車(包括大型儀式用馬車)、雪橇與馬具、飾品等,展現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從 17 世紀末到 19 世紀的宮廷交通與儀式文化。特別著名的是皇帝卡爾七世(Karl VII)加冕時所用的加冕馬車。
繪畫與室內裝飾
宮殿室內包含大量壁畫與天花板畫(ceilings / frescoes),由多位藝術家繪製,飾以華麗的石膏裝飾與洛可可雕工。王后室、豪華廳大廳(Great Hall / Steinernes Saal)為重要例子。還有「美人畫廊」(Gallery of Beauties)是路德維希一世(Ludwig I)收藏的一系列肖像畫,描繪來自普遍社會背景的女性。這些房間與畫作展示宮廷審美與社會文化觀念。
珠寶 /貴重飾品
在公開資料中,珠寶(如王室珠寶、首飾)的具體收藏並非宮殿主要展示焦點,比重不如瓷器、繪畫、家具、宮廷用品等。但宮廷儀式與馬車裝飾、中縫及馬具中常有金銀錶飾、鑲寶石或裝飾性很高的材料。這類物品往往伴隨宮廷代表性活動與場合用具之一,以彰顯權力與地位。
文化活動與價值寧芬堡宮是慕尼黑民眾休憩的綠洲,也是舉辦音樂會與文化活動的場地(如 Schlosskonzerte 等)。宮殿與園林的藝術價值、建築與景觀設計價值極高,是歐洲宮殿與王室生活史的代表樣本之一。它既體現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宮廷權力與藝術的炫耀性,也在後來的世紀中逐步向民眾開放,成為公共文化資產。其瓷器工廠仍在運作,手工藝術保持傳統與質量,受國際藝術收藏者與學者尊重。
結語
寧芬堡宮與園林以其從巴洛克到洛可可與英式景觀園林的跨時代融合,以及宮殿內外豐富的藝術珍藏,成為巴伐利亞與歐洲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至今依然令人流連讚嘆。
(全文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