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莫里茨堡宮與園林(Schloss Moritzburg)概述
概述
Moritzburg 城堡位於德累斯頓(Dresden)西北約 13 公里處,是一座立於水中的巴洛克/獵趣宮殿(Jagd- und Lustschloss),原本為薩克森選侯(Kurfürst)與國王使用。因其湖泊倒影、水景、華麗內裝與獵趣相關收藏,以及獨特如「羽毛房」(Federzimmer) 等展品,使其常被認為是「童話城堡」的典型。城堡被周圍池塘、木橋、公園與森林景觀圍繞,是一處融合自然與宮廷建築藝術的地點。
歷史演變文藝復興獵宮起源(1542–1546 年):由薩克森的莫里茨公爵(Herzog Moritz)在一片沼澤與池塘的森林中的花崗岩丘建造之中建造一座簡單行宮,作為其狩獵活動的基地。原建築為文藝復興風格。位置選在森林與水域交織處,便於狩獵與休憩。
巴洛克改建(1723–1733年):選帝侯亞歷山大·奧古斯都(August der Starke)治理期間,由建築師丹尼爾·珀佩爾曼(Matthäus Daniel Pöppelmann)改建與擴建 Moritzburg,將其打造成富麗的獵戲與消夏宮殿,加入許多裝飾與園景設計。城堡被放在人工池除了水中倒影效果外,也與周遭森林與池塘結合形成景觀。建築風格轉向巴洛克華麗、對稱與水景強調。附屬建築拓展(約 1770 年):「孔雀宮」(Fasanenschlösschen)、小港口與薩克森唯一的燈塔興建於此時期。
後期與未完成計劃:奧古斯特強者與繼任者曾有更宏大的園林/宮殿擴建計畫,例如更大規模的法式對稱庭園、水渠與盆景結合景觀。但因王室財政、戰爭(如七年戰爭)等原因,許多計畫未能全部完成。園林部分在後代有自然化與浪漫化改造。城堡與公園在二戰後雖受影響,但一直受政府與文化保護機構重視。
二戰後至現代:戰後成為博物館,1970–80 年代進行復原工程。1985–89 年間修復教堂,1996 年發現並取回部分王室藏品;連帶的「羽毛室」與瓷器展覽於 2003 及 2009 年先後開放。
建築與室內藝術特色
羽毛室(Federzimmer):1723 年由奧古斯都 August 見於日本宮中所收藏的羽毛床與帳幔,為日本宮殿(Japanisches Palais)購買並安置的典禮床(Paradebett/有幔帳的大床與帳幕、床幔)及周圍布景,其中床幔、壁掛與裝飾均以天然鳥類羽毛(多種:雞、鴨、孔雀、藍鵲等)製作,製作人 Le Normand 將百萬片孔雀、雉雞等羽毛織入布中,並以編織方式(weft)嵌入織物,非用粘貼,而是紡織入布中的絕技。1830 年移至此宮,1970 年代因保存狀況不佳被拆卸收藏,經19年復原後自 2003 年起透過玻璃展示。該房間特殊之處在材質、工藝與保存方式極為罕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裝飾室之一。
皮革壁紙與大廳裝飾:多間大廳以金箔皮革貼飾,描繪古典神話與狩獵主題,這些壁紙在材質與圖案上極富裝飾性。Monströsensaal 展示形態奇特鹿角(《怪物廳》之名由此而來);Steinsaal 展示馴鹿與巨鹿鹿角;用意強調狩獵氣息。
鹿角收藏:宮內收藏 71 件雄鹿鹿角,年代約 270–400 年。其中包括世界最重紅鹿鹿角(約 19.8 kg、近 2 m 寬)。Monströsensaal 展出的「66 極鹿角」則甚為知名。另藏一件來自克里米亞、已滅絕的巨鹿鹿角,據稱為彼得大帝所贈。
瓷器展示區(Porzellanquartier):卡斯特爾內部設有「歷史瓷器區」(Porzellanquartier),展出奧古斯特強者熱愛收藏的瓷器,尤以邁森瓷器(Meissener Porzellan)為主。自 2009 年開放,展出中國、日本與邁森瓷器,主題為狩獵與動物造型、神話與獵人題材的装飾性瓷器與器皿,展室中家具、燈具、歷史裝飾與瓷器搭配陳列,充分呼應城堡的狩獵行宮本質。
大廳畫作與傢俱:彌漫洛可可與巴洛克風格,包含 Louis de Silvestre 的鹿神話場面畫、四座狩獵主題的皮革畫、宮廷肖像等華美藝術作品;廳內亦擺有巴洛克家具與龍騎兵花瓶等珍品。
教堂(St. Trinitatis):建於 1661–1672 年,由 Klengel 設計,原為新教教堂,後因 August 改宗而於 1699 年轉為天主教堂,至今仍持續舉行禮拜。室內裝飾有精緻天頂壁畫、石膏裝飾與十八世紀祭壇畫。
城堡被池塘環繞(水城/Wasserschloss為其特徵),中央有大池塘(Schlossteich / Teiche)與人工島嶼,使城堡在水中倒影十分迷人。湖泊與水域設計是其重要視覺特色。
園林原本設計為法式對稱風格(French Garden 模式),含水道、對稱小徑、造景與雕塑元素。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完全如計畫實現。後來在十九世紀與更晚時期,園林風格有所自然化、浪漫化。
森林與魚塘(Forest, Pond Houses)環繞,是狩獵與休閒的環境支持。遊客可以在園中漫步、欣賞水景與雕塑,並感受宮廷與自然結合的藝術氛圍。
與統治者的聯繫
莫里茨公爵:中世期獵宮創建者,奠定歷史架構。
選帝侯/國王 August der Starke:最重要的改建者與贊助人,將此地打造為頂級藝術與獵趣結合的宮殿,收藏羽毛室、鹿角收藏與瓷器展。亦在此設立孔雀宮與燈塔。
Ernst Heinrich 王子:20 世紀之交居住者,將部分室內空間開放參觀。戰後其收藏曾被埋藏於園內,後被部分找回。
Moritzburg 城堡對外開放其「巴洛克展覽/Barockausstellung」,包括 Federzimmer、Porzellanquartier、狩獵獎盃與皮革壁紙等展覽室。共用導覽服務與門票制度。
城堡花園/公園每日從清晨至傍晚對遊客開放。外部景觀、湖泊與小建築如 Fasanenschlösschen(鵪鶉小宮)等也可參觀。
開放時間與門票:例如「2025 年 3 月 21 日至 11 月 2 日」,每天上午 10 點至下午 18 點。最後入場時間一般在 16:45 左右。門票成人票約 €12,減價票略低。包含 Histopad(電子導覽器具)等附加服務。當代定位
如今,莫里茨堡宮作為博物館及文化景點,每年吸引大量遊客。除常態展覽外,冬季更以著名童話電影《三顆榛果/Aschenbrödel》為主題舉辦展出。園中仍養殖鯉魚,部分空間做為餐飲與活動用途。Moritzburg 是薩克森選侯與國王顯示權威與奢華生活方式的標誌。奧古斯特強者期望透過宮殿的建築、展覽與獵趣藏品來彰顯其地位與品味。這類宮廷藏品與室內裝飾反映 18 世紀巴洛克與洛可可的藝術風尚。
瓷器收藏、狩獵獎盃與皮革裝飾等,皆彰顯宮廷文化、獵趣文化與物質文化的融合,是研究歐洲宮廷、裝飾藝術以及薩克森王室歷史的重要資源。
隨著歲月流轉,城堡從專屬宮廷用途向公共文化資源轉型,現今成為旅遊景點、展覽館與文化活動場所,讓公眾有機會接觸過去的宮廷生活藝術與裝飾工藝。更因為其水上倒影與公園景觀,也成為德國中部/東部熱門的攝影與旅遊地點。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JGXXuPTtt/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1GsrrEmn3D/
莫里茨堡宮融合獵宮歷史、巴洛克藝術與自然水景,是薩克森文化與歐洲宮殿藝術的極致代表。
(全文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