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德國紐倫堡城堡(Nürnberger Burg)的歷史

紐倫堡城堡(Nürnberger Burg)的歷史

簡介與總結

紐倫堡城堡(Nürnberger Burg,或稱帝國城堡 Kaiserburg)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紐倫堡市(Nürnberg)中心,是中世紀歐洲最堅固的堡壘之一,象徵神聖羅馬帝國的權力與紐倫堡帝國城市的地位,是德國中古世紀以來最重要、最具歷史意義的城堡之一。它由三部分組成:帝國城堡(Kaiserburg)、前伯爵城堡(Burggrafenburg)及帝國城市建築(Reichsstädtische Bauten),佔據砂岩山脊,俯瞰老城。總面積約21,000平方公尺,包含塔樓、宮殿、禮拜堂和庭院,融合羅馬式、哥德式和文藝復興元素。城堡不僅是歷史遺跡,還融合博物館、展覽與旅遊功能,展示中世紀建築與帝國歷史。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歷史與發展:從過去到現在

紐倫堡城堡的歷史發展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命運緊密交織。
  • 紐倫堡城堡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1000年左右,最早的堡壘建築為簡單的土牆和石牆,考古發掘發現可能屬於施韋因富特亨利(Henry of Schweinfurt)的遺跡。
  • 11世紀,紐倫堡城堡最早於1050年文獻提及,為亨利三世(Henry III)的皇家財產。皇帝在此頒布《西格納文件》(Sigena document),釋放一名女奴隸,標誌紐倫堡成為皇家領地。薩利安王朝(1027-1125)期間,用作軍事與統治基地,城堡作為帝國巡遊宮殿的重要一站,用於擴張波希米亞、波蘭和匈牙利的統治。包括亨利四世(Henry IV)於1105年在此遭兒子亨利五世(Henry V)圍攻,最終退位。
  • 1125年亨利五世死後,補林堡的洛泰爾(Lothair of Supplinburg)於1130年多次圍攻後奪取城堡,城堡轉移到霍恩斯陶芬家族(Hohenstaufen)手中。
  • 12世紀,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是城堡的黃金時代,皇帝康拉德三世(Conrad III)於1140年大規模擴建帝國城堡,包括宮殿(Palas)、帝國禮拜堂(Imperial Chapel)與異教徒塔(Heathens' Tower)康拉德設立布爾格拉夫(Burgrave)職位,由勞布斯家族(House of Raabs)管理,後於1192年轉給霍恩索倫家族(Hohenzollern)。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 Barbarossa)於1156年在此接待東羅馬帝國使團,亨利六世(Henry VI)擴建宮殿和禮拜堂。腓特烈二世於1219年頒布《大自由信函》(Great Letter of Freedom),授予紐倫堡自由憲章,認可帝國自由城市地位,包括鑄幣權和獨立關稅,部分城堡管理權移交城市最早的核心建築是雙層禮拜堂和五角形塔樓,係為典型的帝國皇家行宮建築模式。
  • 晚中世紀(Interregnum後):哈布斯堡魯道夫一世(Rudolf I of Habsburg)於1273年當選後在此召開帝國議會(Diets),增建圓形西恩韋爾塔(Sinwellturm)。霍恩索倫布爾格拉夫(Hohenzollern Burgrave)勢力崛起,1411年西吉斯蒙德皇帝(Sigismund)授予其勃蘭登堡(Brandenburg)侯國。城市與布爾格拉夫衝突加劇,1367年城市阻斷通道,1377年建盧金斯蘭塔(Luginslandturm)監視,1388–1389年爆發武裝衝突。1420年,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七世(Ludwig VII)焚毀布爾格拉夫城堡,城市默許。1422年,西吉斯蒙德將城堡託付城市,1427年布爾格拉夫腓特烈六世(Frederick VI, Elector of Brandenburg)售出遺址。
  • 11世紀到15世紀的約500年間,該城堡是皇帝偏愛的行宮,很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均在此居住過,包括著名的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大帝),使其成為帝國最重要的皇家駐蹕地之一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 (德語:Goldene Bulle;拉丁語:bulla aurea)》,正式規定每一位新當選的德意志皇帝在法蘭克福(Frankfurt)大教堂被七大選帝侯選出後,會在亞琛(Aachen)大教堂加冕,然後來到紐倫堡皇帝城堡(Kaiserburg Nürnberg)舉行首屆帝國的國事會議,該詔書的實施將紐倫堡和其城堡提升到帝國法律核心的地位這一時期,城堡不斷擴建和加固,增加了居住翼樓、防禦工事,使其兼具皇家威儀、居住舒適性和軍事防禦功能。
  • 中世紀晚期,伯爵辦公室由佐倫家族掌管(1191年起),但與城市衝突導致1420年伯爵城堡毀壞,1427年售予城市。16世紀後重要性衰退,受宗教改革與三十年戰爭(1618-1648)的爆發和神聖羅馬帝國中央權力的衰落,皇帝不再巡幸,城堡失去了其政治重要性。哈布斯堡皇帝轉向奧地利、波希米亞和匈牙利。1632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和瓦倫斯坦(Wallenstein)軍隊逼近,但疫病阻礙。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後,帝國議會移至雷根斯堡(Regensburg)。
  • 1806年,拿破崙占領紐倫堡,依據萊茵邦聯條約移交巴伐利亞。浪漫主義時期,路德維希一世(Ludwig I of Bavaria)於1833年委託卡爾·亞歷山大·海德洛夫(Carl Alexander Heideloff)進行新哥德式修復,但1835年中止;其子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於1852–1858年由奧古斯特·馮·沃伊特(August von Voit)完成王室公寓。
  • 19世紀 - 1945年,紐倫堡連同城堡1806年併入巴伐利亞,城堡淪為軍營和監獄,一度年久失修。1930年代,納粹時期魯道夫·埃斯特雷爾(Rudolf Esterer)移除19世紀裝潢,恢復「原貌」以舉辦納粹時期的黨代表大會。1944-1945年二戰的盟軍空襲中遭受了嚴重損毀,特別是宮殿和屋頂部分,僅禮拜堂和西恩韋爾塔倖存
  • 1945年後,巴伐利亞邦政府對城堡進行了精心重建,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使其恢復了歷史風貌。埃斯特雷爾與尤利烏斯·林克(Julius Lincke)領導修復,歷時30年。戰後重建完成於1970年代。目前由巴伐利亞宮殿管理局管理,2013年永久展覽重新設計,聚焦帝國歷史。今日,城堡為巴伐利亞州遺產,開放參觀(4–10月每日9–6時,11–3月週末),門票約9歐元。
城堡的建築群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皇帝堡、伯爵堡和市政廳建築。參觀主要集中於皇帝堡。

室外部分

城堡室外以砂岩牆垣、塔樓和庭院為主,融合中世紀防禦與景觀美學。入口經天堂門(Himmelstor,近哈森堡塔 Hasenburg),通往外內庭院,環繞圓柱型辛維爾塔
  • 深井(Tiefer Brunnen):城堡內標誌性景點,深達50米,確保在圍城時期的水源供應。
  • 辛維爾塔(德文:Sinwellturm,意為「正圓塔)):一座13世紀圓形的五層防禦塔樓,1560年代加高,擴建了一層並增加尖頂。高度近50公尺,是城堡的制高點,可360度俯瞰整個紐倫堡,景觀極佳。目前塔內展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後的城堡和城市。
  • 五角塔(Fünfeckturm):為早期堡壘殘餘,下部灰石,上部哥德磚。矗立在北部岩壁上方,也是城堡岩石上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 異教徒塔(Heathens' Tower):1200年,為羅馬式圓塔,頂部有城垛。內部曾放置羅馬式雕像,後經移除。
  • 盧金斯蘭塔:1377年用於監視城堡伯爵;
  • 帝國馬廄,1494-1495年穀倉,現青年旅舍。另配置堡壘(1538–1545年)以強化火砲防禦。
  • 內外庭院:內庭鋪砌的石板地面,充滿中世紀氛圍,是各種建築風格的混合體。外牆飾以石雕和拱門,庭院植坤尼貢德菩提樹(Kunigunde Lime Tree,1984年植,取代1455年樹),象徵歷史延續。
  • 建築外觀:城堡整體呈現羅曼式和哥特式的混合風格,外觀敦厚、樸實,強調防禦功能而非奢華裝飾,體現了中世紀德意志建築的特色,俯瞰舊城與佩格尼茨河(Pegnitz River)。

室內裝潢

  • 騎士大廳:這是城堡中最大、最宏偉的房間,用於舉行宴會和帝國會議。其巨大的木製屋樑、高大的哥特式窗戶和寬敞的空間,令人印象深刻。牆上掛有歷代皇帝的掛毯和畫像。
  • 皇帝大廳:用於舉行隆重典禮和接見使臣。裝潢莊嚴,帶有彩繪的木製天花板和大型壁爐是其特色。19世紀新哥德式裝潢後由埃斯特爾替換為「永恆德意志工藝」。
  • 帝國禮拜堂:約為1200年雙層羅馬式教堂設計,城堡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宗教空間。獨特的雙層結構是為了體現嚴格的等級制度:上層供皇帝和貴族使用,下層供侍從和騎士使用,透過天花板開口連接上下層。這種設計是霍亨斯陶芬(Hohenstaufen)王朝皇家建築的標誌。上層收藏寶藏包括帝國皇冠珠寶(1423-1796年存放,現存放在維也納),教堂入口處肖像畫,如:腓特烈三世與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肖像畫。其連接上下兩層禮拜堂的立柱上,雕刻著精美的人物形象,係為雕塑藝術的精華,羅曼式雕塑的典範。爾普加禮拜堂(Walburga Chapel,原獻聖奧斯馬爾,1427年後改聖瓦爾普加,1970年重建)為小型哥德教堂,內有祭壇雕像與彩繪玻璃,無大型繪畫。
  • 宮殿(Palas):大廳與住宅,為帝國居所與宴會廳,內部有拱頂廳堂,19世紀新哥德式裝潢(海德洛夫設計)包括壁畫和木雕,1930年代埃斯特雷爾移除,恢復石灰岩牆與木樑。現為永久展覽「皇帝—帝國—城市」(Emperor – Empire – City),展示中世紀文物、多媒體互動與模型,無大量瓷器收藏,但有少量巴伐利亞瓷器展品(如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時期王室用具)。
  • 女公寓:Kemenate,現為博物館。
  • 起居與臥室:與後來法國凡爾賽宮的極致奢華相比,皇帝的起居室相對簡樸,但依然裝飾有彩繪玻璃窗、壁畫和哥特式木雕家具,反映了中世紀晚期的生活風格。
  • 金屬工藝品,如黃銅燭台、鑄鐵火爐,一些房間保留了中世紀的瓷磚火爐,既是取暖設備也是藝術品、和宗教儀式時使用到的聖物箱。
  • 建築本身的石雕裝飾、木雕門窗和金屬鉸鏈都是中世紀工匠的傑作。

特色:繪畫、瓷器、雕像、裝飾、教堂與收藏寶藏

牆壁懸掛神聖羅馬帝國歷代皇帝的畫像,其中最著名的是查理四世的畫像。還有描繪聖經故事和歷史場景的壁畫殘跡,以及後期添加的掛毯。
「帝國寶球」與「皇帝之劍」:這些是皇權的象徵,在城堡中有展示(多為複製品)。
《金璽詔書》 的相關文獻和展示,是鎮館之寶級別的歷史文件。
室內裝飾融合羅馬式、哥德式與文藝復興元素,陳列有精美的邁森瓷器和其他德國窯廠的瓷器,包括餐具和裝飾器皿。帝國教堂為雙層結構,及博物館的12-19世紀武器收藏。
德國著名童話作家E·T·A·霍夫曼的童話故事《胡桃鉗與老鼠王 Nußknacker und Mausekönig》就發生在聖誕夜的紐倫堡市政廳,這個故事後來被俄羅斯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譜寫成芭蕾舞劇胡桃鉗 Nutcracket》而聞名於世並傳遍世界各國。

與各世代統治者的關係

城堡與多位統治者密切相關:
  • 薩利安的亨利三世-五世用作基地;
  • 霍亨斯陶芬的康拉德三世:被認為是五角形塔樓和雙層禮拜堂的主要建造者,奠定了城堡的基礎。
  • 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繼續擴建城堡,並賦予紐倫堡重要的城市權利,加強了城堡與城市的聯繫。;
  • 腓特烈二世授予自由;
  • 哈布斯堡的西吉斯蒙德轉讓城堡;
  • 查理四世(盧森堡王朝):他是與城堡關係最密切的皇帝之一。通過《金璽詔書》,他將城堡的法律地位推向頂峰,並在此存放了大量的帝國文件與珍寶。曾頻繁地造訪紐倫(一生共計52次);
  • 腓特烈三世與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最後長期駐留;
  • 西吉斯蒙德:他建造了巨大的糧倉,並將帝國珍寶永久性地存放在城堡內(直至18世紀)。
  • 查理五世於1521年訪並加暖禱告室;
  •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作為最後一位長期居住在城堡的皇帝,他對城堡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增加了居住的舒適性,例如加建了漂亮的凸窗。
  • 拿破崙:他的戰爭導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1806年),紐倫堡併入巴伐利亞,城堡從此失去帝國功能。
  • 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一世與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在19世紀中期發起了對城堡的浪漫主義修復,旨在恢復其「中世紀風貌」,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城堡形象。
  • 普魯士威廉一世1866年後共享。 
關鍵統治者示例:查理四世(52次訪問);路德維希四世(74次訪問)。
現代意義:城堡現為博物館,展示帝國歷史與建築。

總結

紐倫堡城堡不僅是一座石頭建築,它是一本用石頭寫成的歷史書。它見證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輝煌與衰落,從一個行使皇權的行政中心,轉變為一個民族的身份象徵和世界文化遺產。其室內裝潢與收藏雖不及某些法國宮殿奢靡,但卻真實地反映了中世紀德意志皇帝的權力、信仰與生活,其歷史價值遠超其藝術價值。對於任何希望了解德國乃至歐洲中世紀歷史的遊客來說,紐倫堡城堡都是不可錯過的朝聖之地。

(全文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