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因斯布魯克,海布林之家,歷史回顧
海布林之家(Helblinghaus)是奧地利蒂羅爾州(Tirol)因斯布魯克(Innsbruck)舊城區的著名地標,位於赫爾佐格-弗里德里希街10號(Herzog-Friedrich Str.),斜對面即著名的金色屋頂。此座建築以其華麗的洛可可風格立面而聞名,最初為哥德式市民住宅,後經多次改造。參考相關人物及其與建造者的關係。尋求可靠來源,做出簡略概述。
歷史發展:從過去到現在
海布林之家的歷史可追溯至15世紀,最初為典型的因斯布魯克市民住宅,經歷多次所有權變更和建築改造。
早期階段(15世紀):原建築建於15世紀,為哥德式市民住宅,包含凸窗(erker)和晚期哥德裝飾。
16-17世紀:經歷多次所有權變更,直至1725年由哈爾鑄幣廠出納約翰·費舍爾(Johann Fischer)購入。
巴洛克改造時期(18世紀):約1730年,由泥灰匠安東·吉格爾(Anton Gigl)設計並裝飾立面,添加晚期巴洛克洛可可元素,包括槲葉、果串、貝殼、小天使和面具。1732年完成,成為洛可可風格的代表。
命名與19世紀:1800-1827年,由塞巴斯蒂安·海布林(Sebastian Helbling)擁有並經營咖啡館,因此得名。19世紀維持其歷史外觀。
現代時期(20世紀至今):1932年修復,發現南部凸窗的晚期哥德裝飾遺跡。如今為受保護古蹟,地面層設有商店和咖啡館,成為因斯布魯克浪漫之路上的旅遊熱點,吸引遊客欣賞其建築之美。
從哥德式住宅到洛可可地標,海布林之家反映了因斯布魯克建築從中世紀到巴洛克時期的演變。
外部裝飾及其特徵
- 外部以晚期巴洛克洛可可風格為主,立面華麗,捕捉光線效果極佳。
- 立面裝飾:由安東·吉格爾於1730年設計,包含槲葉、果串、貝殼、小天使、面具和雕塑,裝飾牆壁、凸窗和拱門。凸窗原為晚期哥德式,1932年修復時部分顯露。
- 特徵:立面如糖霜般精緻,融合巴洛克與洛可可元素,成為因斯布魯克最華麗的市民建築之一。裝飾不僅美觀,還象徵18世紀的藝術繁榮。
這些外部元素使海布林之家在舊城區中脫穎而出,吸引無數攝影愛好者。
內部裝飾及其特徵
- 內部為典型的因斯布魯克中世紀市民住宅風格,雖無詳細記載,但保留歷史元素。
- 室內特徵:作為市民住宅,內部可能包括木製天花板、壁爐和傳統家具,但現代用途已轉為商業空間,如商店和咖啡館。巴洛克影響可能延伸至內部裝飾,如泥灰細節。
- 特徵:內部裝飾不如外部華麗,重點在於功能性,反映中世紀生活方式。今日,地面層開放給公眾,內部融合現代元素與歷史氛圍。
- 由於歷史文獻有限,內部細節較外部少見記載,但整體維持古樸風貌。
相關人物及其與建造者的關係
海布林之家涉及多位關鍵人物,主要與所有權和建築改造相關。
- 安東·吉格爾(Anton Gigl):泥灰匠,來自韋索布倫(Wessobrunn),約1723年移居因斯布魯克。1730年受約翰·費舍爾委託,設計並執行立面裝飾,為主要建造者。
- 約翰·費舍爾(Johann Fischer):哈爾鑄幣廠出納,1725年購入房屋,並委託吉格爾進行改造,為業主與委託人。
- 塞巴斯蒂安·海布林(Sebastian Helbling):1800-1827年業主,經營咖啡館,因此房屋以其命名。與先前業主無直接關係,但延續了建築的商業用途。
- 關係:費舍爾與吉格爾為委託-執行關係,吉格爾的技藝源自韋索布倫學派,貢獻了洛可可元素。海布林則為後期業主,無建築貢獻,但賦予房屋現名。
這些人物突顯了18世紀因斯布魯克的藝術與商業互動。
結論
海布林之家從15世紀的哥德住宅演變為18世紀的洛可可傑作,至今仍是因斯布魯克的文化象徵,融合歷史與現代生活。建議遊客親訪舊城區,體驗其魅力。
(全文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