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至18世紀:建立巴洛克的輝煌氣象
建築師與建造過程:盧德維希堡王宮起造於1704年,最初是符騰堡公爵埃伯哈德·路德維希(Eberhard Ludwig)的狩獵別墅,靈感來自凡爾賽宮。首任建築師菲利普·約瑟夫·耶尼施(Philipp Joseph Jenisch)於1704年開始設計,參考了拉施塔特王宮(Schloss Rastatt)的雙樓梯結構。1706年,來自柏林的建築師約翰·弗里德里希·內特(Johann Friedrich Nette,1673–1714)接手,提出更宏大的三翼平面圖,奠定了宮殿的核心結構。內特於1714年去世後,義大利裔建築師多納托·朱塞佩·弗里索尼(Donato Giuseppe Frisoni,1681/83–1735)接任,完成了東、西翼的騎士樓(Kavaliersbau)及教堂等建築。1725年,弗里索尼與建築承包商保羅·雷蒂(Paolo Retti)簽訂合同,負責新主樓(Neuer Hauptbau)的建設。此外,尼古拉斯·弗里德里希·圖雷(Nikolaus Friedrich Thouret)在18世紀末為宮殿增添了古典主義風格的內部裝飾。
平面圖:宮殿採用四翼結構,圍繞中央庭院(Ehrenhof),總計18棟建築,452個房間。核心組成包括:
北翼(Alter Hauptbau):1704年起建,包含公爵的私人寓所、餐廳(Tafelzimmer)等,是最初的狩獵別墅。
東翼:包括堡內教堂(Schlosskapelle)、堡內劇院(Theaterbau)和東騎士樓,用於宮廷活動及賓客住宿。
西翼:包含秩序教堂(Ordenskapelle)、秩序樓(Ordensbau)和西騎士樓,供高級官員居住。
南翼(Neuer Hauptbau):1720年代後增建,包含祖先畫廊(Ahnengalerie)和畫廊(Bildergalerie),後成為主要居所。
平面圖以巴洛克式對稱設計為基礎,北向開敞的庭院與周邊的盛開巴洛克花園(Blühendes Barock)及芳蒂別墅(Lustschloss Favorite)構成完整的宮廷建築群,展現緣於凡爾賽宮的藝術風格所衍生出的德國符驣堡造型。
重要參觀地點:盧德維希堡王宮以其保存完好的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主義內部裝飾吸引遊客,主要參觀地點包括:
祖先畫廊(Ahnengalerie):近80米長的長廊,展示符騰堡統治者的30幅大型肖像畫,配以卡洛·卡洛內(Carlo Carlone)的天花板壁畫。
畫廊(Bildergalerie):由弗里索尼設計,擁有彼得羅·斯科蒂(Pietro Scotti)的巴洛克天花板壁畫,後經弗里德里希一世改為古典主義風格。
堡內教堂(Schlosskapelle):巴洛克式教堂,內有約瑟夫·弗里德里希·鮑邁斯特(Joseph Friedrich Baumeister)1724年建造的管風琴,後於1789年轉移。
堡內劇院(Theaterbau):歐洲最古老的宮廷劇院之一,保存完好的巴洛克舞台機械。
石雕陳列室(Lapidarium):展示巴洛克時期的大型砂岩雕塑,包括神祇、英雄和神話生物。
上述地點僅限導覽時得以開放參觀,部分房間(如餐廳)僅在特殊活動中方可參觀。
房間與寶藏:宮殿內部展示了符騰堡公爵的奢華生活,特別是老主樓的寓所和餐廳,體現了巴洛克宮廷文化。珍貴收藏包括:
- 祖先畫廊的肖像畫,記錄符騰堡統治者歷史。
- 劇院的舞台機械和道具,反映18世紀的劇場藝術。
- 宮殿內的家具、織品和裝飾品,部分來自18世紀的原件,如洛可可式壁畫和古典主義家具。
繪畫與雕塑:宮殿的藝術收藏以巴洛克和古典主義為主:
繪畫:祖先畫廊的30幅大型肖像由卡洛·卡洛內繪製,畫廊的天花板壁畫由彼得羅·斯科蒂創作,描繪特洛伊戰爭場景。老主樓餐廳的埃伯哈德·路德維希騎馬肖像(約1710年)紀念其晉升為帝國元帥。
雕塑:石雕陳列室保存了來自宮殿屋頂、花園的砂岩雕塑,由安德烈亞斯·菲利普·基坦納(Andreas Philipp Quittainer)、卡洛和喬治·費雷蒂(Carlo und Giorgio Feretti)、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威廉·拜爾(Christian Friedrich Wilhelm Beyer)等雕塑家創作,主題包括神祇、英雄和神話生物,展現了巴洛克藝術的高超技藝。
這些藝術品大多為宮殿建造時期的原件,部分經修復後展出。
宮殿所有者:盧德維希堡王宮由符騰堡公爵家族擁有,始於埃伯哈德·路德維希(1704–1733年統治),後由卡爾·歐根(Carl Eugen,1744–1793)和弗里德里希二世(後為國王弗里德里希一世,1797–1816)繼續擴建。1805年,符騰堡升格為王國,宮殿成為王室主要居所。1918年,德國君主制結束,宮殿轉為州政府管理,由巴登-符騰堡州宮殿與花園管理機構(Staatliche Schlösser und Gärten Baden-Württemberg)負責維護,部分區域仍屬符騰堡家族。
城市與宮殿發展:1709年,埃伯哈德·路德維希將符騰堡公國的首都從斯圖加特遷至盧德維希堡,推動了新城市的建設。宮殿與盧德維希堡市同時發展,1715年起,弗里索尼領導城市規劃,興建城市教堂和其他建築。1733年完工的宮殿成為符騰堡的文化與政治中心,吸引了大量藝術家和工匠。
19世紀:古典主義與王國時代
建築與藝術:弗里德里希一世時期(1805–1816),宮殿內部由圖雷改為古典主義風格,特別是畫廊和部分寓所。祖先畫廊和畫廊的肖像與壁畫得到擴充,反映王室權威。石雕陳列室的雕塑因風化逐漸移至室內保護。
所有者與用途:符騰堡王國成立後,宮殿作為夏季居所和官方活動場所。1819年,宮殿見證了符騰堡首部民主憲法的頒布,標誌其政治重要性。符騰堡王室繼續擁有宮殿,但其政治功能逐漸減弱。
城市發展:盧德維希堡市因宮殿吸引了商業和人口,鐵路於1840年代通車,促進了工業化。宮殿周邊的盛開巴洛克花園成為旅遊景點,帶動地方經濟。
20世紀至21世紀:文化遺產與旅遊風潮
建築與修復:1918年君主制結束後,宮殿由州政府接管,成為博物館和文化中心。二戰期間,宮殿未受嚴重損壞,戰後進行了多次修復,特別是管風琴和壁畫。現代化設施如於1990年代安裝冷暖氣機,調節溫濕度,確保宮殿內文物保存妥當。
重要參觀地點(續):21世紀,宮殿成為巴登-符騰堡州的主要旅遊景點,年度參觀人數約30萬。新增導覽項目包括「18世紀侍從之旅」,由扮演宮廷侍從的導遊帶領,展示巴洛克生活方式。2004年,瑞典女王西爾維婭(Silvia von Schweden)訪問宮殿,凸顯其國際地位。
房間與寶藏(續):宮殿內的收藏品得到系統整理,部分房間如小閣樓(Kleine Kabinett)展示符騰堡王室的私人收藏,包括瓷器和小型畫作。劇院的巴洛克舞台機械成為獨特賣點。
繪畫與雕塑(續):石雕陳列室的雕塑經修復後於1990年代重新展出,祖先畫廊的肖像畫定期維護,確保其色彩鮮豔。宮殿還舉辦臨時藝術展,展示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的藝術品。
所有者(續):宮殿現由巴登-符騰堡州管理,符騰堡家族保留部分所有權,但不參與運營。管理機構負責維護與旅遊推廣,提供婚禮場地租賃和節慶活動,如KSK音樂公開賽。
城市與宮殿發展(續):盧德維希堡市成為文化與經濟中心,宮殿的盛開巴洛克花園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2004年,宮殿慶祝建成300週年,德國聯邦總統霍斯特·科勒(Horst Köhler)出席紀念活動。21世紀,宮殿網站(schloss-ludwigsburg.de)提供虛擬導覽和活動信息,進一步提升其全球知名度。
總結
盧德維希堡王宮從1704年的狩獵別墅發展為巴洛克建築的傑作,由耶尼施、內特、弗里索尼和圖雷等建築師塑造,融合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主義風格。其四翼平面圖圍繞中央庭院,包含祖先畫廊、畫廊、教堂等重要參觀地點。宮殿收藏了卡洛內和斯科蒂的壁畫、巴洛克砂岩雕塑及王室肖像,展現了符騰堡的輝煌歷史。從埃伯哈德·路德維希到符騰堡王室,宮殿於1918年後由州政府管理,成為旅遊與文化地標,帶動盧德維希堡市的發展。其保存完好的內部裝飾和盛開巴洛克花園使之成為歐洲最重要的宮殿之一。
(全文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