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早期起源:
加斯坦之名最早出現在約公元963年的文獻,稱為 「Gastuna」,學界推測此名稱可能源於印歐語根,意涵包括「起霧的山」、「灰褐色河流」或「熱的山丘」
該谷地地勢險峻,早在凱爾特與羅馬時代已有穿越行為,但直到9世紀才由巴伐利亞人及斯拉夫南部定居者進行較系統的開發與耕種。
人文與歸屬變遷:
中世紀初期屬於Peilsteiner家族,其後於1218年歸於巴伐利亞公爵,並於1297年轉賣給薩爾茨堡主教領地,直到現代成為奧地利的一部分:
經濟基底:
中世紀至近代,以農牧業、礦業(尤其是黃金與白銀開採)及溫泉療養業聞名。14世紀中期開始出現黃金與白銀的大量開採,1557年曾達830公斤金與2,723公斤銀的巔峰。
療養的功能則更從早期便為世人所知,詩人 Neidhart von Reuental 的《Die Graserin in der Gastein》(約1230年)即提及當地浴場;1350年已有醫療用途的記錄,後來更發展成國際知名的溫泉與療養地。
近代發展:
著名訪客包括15世紀的腓特烈三世皇帝、16世紀的醫師 Paracelsus、19世紀的皇帝法蘭茲‧約瑟夫與伊莉莎白皇后、德國威廉一世與俾斯麥伯爵等。
1904年,「放射性元素」Radon(氡)首次被皮埃爾·居里(Marie Curie 的丈夫)在當地溫泉水中檢出,為科學研究與療養名聲加分。
1909年鐵路—Tauernbahn 通車後,觀光業快速興起;1958年阿爾卑斯滑雪世錦賽再造冬季觀光高潮,從而打造出四季旅遊目的地。自然災害與地形挑戰。
歷史上曾發生多次雪崩與洪水災害。例如1689年雪崩奪走多人性命,1903年洪水將整個山谷摧毀;此後進行防洪與溝渠工事,減緩災害風險。
地質上,加斯坦谷由冰川地形塑造,河流沖刷形成深谷與岩層阻擋,谷內仍見大塊的冰川遺留巨石。
加斯坦瀑布(Gasteiner Wasserfall)特色瀑布位於 Bad Gastein 鎮中心,由 Gasteiner Ache 河水分三個階段落差約 340–341 公尺,是奧地利最具代表性的瀑布之一。
其位置特殊,鎮區建築順勢沿懸崖而建,地形與都市結構融合,顯現獨特景觀與都市氣質。
1840年建造石橋跨越瀑布連結市區兩側,1927年擴建石橋;1980年代 Böckstein 小型水電廠啟用後瀑布水量略減,但瀑布湍流奔騰而下,依然氣勢壯觀。
瀑布破碎水氣產生大量負離子,被視為療養重要元素,結合溫泉療效深受歡迎。
藝術上曾為 Jakob Alt(約1833年)與 Hubert Sattler(約1844年)等畫家所描繪,也見於文學中,如瑞士作家 Hermann Burger 的作品《Die Wasserfallfinsternis von Badgastein》將其浪漫寫照入小說中。
著名人物與歷史事件
訪客與名人:腓特烈三世、Paracelsus、法蘭茲·約瑟夫、伊莉莎白、威廉一世、俾斯麥、Erzherzog Johann、Pierre Curie 等,皆對 Gastein 的發展與知名度有重要貢獻。
藝術表現:Jakob Alt 與 Hubert Sattler 的畫作記錄了瀑布風貌;Hermann Burger 的文學描寫則賦予其神秘色彩。
現代極限運動:
2024年,一名 Innsbruck 的極限皮划艇運動員 Matthias Weger 成功以皮艇從瀑布俯衝而下,創下首次下瀑艇挑戰紀實。
從過去到現代的演變綜述
從早期的采礦與高地農業到中世紀溫泉療養興起,再到現代觀光與冬季運動產業的繁榮,加斯坦谷因其自然資源與地理結構,一直以來吸引眾多顯赫人物造訪,成為跨世紀的名湯勝地;而加斯坦瀑布,更在文化、藝術與療養價值上佔據重要地位,現今仍為遊客與當地人共同珍視的自然與歷史遺產。
最後紀錄:2025-09-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