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瑞士倫格恩(Lungern)的歷史與傳說

倫格恩(Lungern)位於瑞士奧布瓦爾登州(Canton of Obwalden),坐落於倫格恩湖(Lake Lungern)東岸,是薩爾納谷(Sarneraa-Valley)的最高村莊。這座村莊以其寧靜的湖泊景觀、陡峭的山坡和豐富的戶外活動而聞名,常被譽為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隱藏寶石。本文將詳細講述倫格恩的歷史背景、相關傳說,以及其獨特的美好特點。

倫格恩的歷史背景
倫格恩(Lungern)的歷史可追溯至1275年,首次在康斯坦茨(Konstanz)主教管轄區的稅收登記簿中,提到的名字是Lutigern和de Lungern。村莊於1861年透過布呂尼格山口(Brünig Pass)舊路改建後變得更容易到達,1886年引入郵政馬車服務。1888年,從布里恩茨(Brienz)到阿爾普納赫(Alpbach)市的鐵路開通,进一步提升了道路連接性。1887年的一場洪水損壞了舊村教堂,導致1893年新建一座新哥德式教堂。18世紀晚期,居民降低湖水位以創造新土地用於農業、住房和鋸木廠,但這些土地後來被1922年由CKW建造的壩壩淹沒,用於發電站。當地發電站EWO現在利用湖水產生電力。布呂尼格鐵路於1942年電氣化。
地理上,倫格恩位於海拔750米,位於布呂尼格山口腳下,村莊位於向北開放的盆地,周圍環繞陡峭的林木坡地和岩石。自治市面積46.47平方公里,包括倫格恩湖,並延伸至西南的布呂尼格山口,邊界由山脈如Wilerhorn、Höch Gumme、Hochstollen和Chingstuel標記,包括Güpfi山和小梅爾赫谷(Kleine Melchtal)的一部分。聚落包括Kaiserstuhl、Bürglen和Obsee。
人口統計:截至2020年12月,人口2138人。2007年8.6%為外國國民,過去10年增長率2.6%。2000年94.8%講德語,2.2%阿爾巴尼亞語,0.7%法語。性別分佈為49.7%男性、50.3%女性,有681戶家庭。2020年17.5%為養老年齡,高於州平均12%。約71.5%25-64歲人口完成高中或高等教育。
經濟上,失業率0.6%。2005年一級經濟部門僱用156人於66家企業,二級部門443人於27家,三級部門394人於54家。農業、林業和木工為主導,谷坡以養牛和乳製品為主,由當地高山居民耕作。主要工業僱主包括Gasser Felstechnik(300名員工,專注岩面固定)、neue Holzbau AG(逾70名員工,專注木結構)、H-P Gasser Membranbau(逾80名員工,專注重膜結構)和Sutter Fahrzeugbau(專注車身和商用車),位於Obsee區,提供跨越村莊的就業機會。
倫格恩的傳說與神話
雖然倫格恩本身並沒有太多獨特的傳說記錄,但作為瑞士奧布瓦爾登州的一部分,它與瑞士整體的民間傳說密切相關。瑞士傳說豐富,包括威廉·泰爾(William Tell)的故事,他拒絕向暴君的帽子鞠躬,並射下兒子頭上的蘋果,象徵瑞士人民的獨立精神。其他常見傳說包括魔鬼橋(Teufelsbrücke),講述魔鬼幫助建造橋樑但被欺騙的故事,以及阿爾卑斯山的龍、巫師和矮人。
瑞士魔鬼橋的傳說
故事概述
在瑞士烏里州(Uri)的舍勒嫩峽谷(Schöllenen Gorge),有一座著名的魔鬼橋(Teufelsbrücke)。根據古老的傳說,當地居民長期以來無法在洶湧的羅伊斯河(Reuss River)上建造一座穩固的橋樑,因為峽谷地形險峻,水流湍急,多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一天,一位絕望的牧羊人或村民大聲呼喊:「如果魔鬼能建這座橋,我就把第一個過橋的靈魂獻給他!」
魔鬼聽到了這話,現身並同意建造橋樑,但條件是第一個過橋的靈魂歸他所有。村民們無奈答應。魔鬼在一夜之間,用超自然的力量建造了一座堅固的石橋。第二天,村民們聚集在橋邊,魔鬼興奮地等待著第一個過橋的人。然而,聰明的村民們並沒有派人過橋,而是趕了一隻山羊作為第一個過橋者。山羊咩咩叫著跑過橋去,魔鬼意識到自己被騙了,勃然大怒。他抓起一塊巨大的岩石(稱為魔鬼石,Teufelsstein),準備砸毀橋樑。但就在此時,一位虔誠的老婦人或村民在岩石上畫了一個十字架,魔鬼看到十字架,驚恐萬分,丟下岩石逃走了。那塊岩石如今仍躺在峽谷中,成為傳說的證據。橋樑因此倖存,並被命名為「魔鬼橋」。
解釋
這個傳說源自中世紀的瑞士阿爾卑斯地區,反映了當時人們面對嚴酷自然環境的無助與想像力。歷史上,第一座魔鬼橋建於13世紀左右,最初是木製結構,用來連接烏里州與提契諾州(Ticino),作為重要的貿易與軍事通道。16世紀時改建成石橋,但於1888年被洪水摧毀,後來重建為現代橋樑。傳說中的魔鬼象徵自然力量或惡勢力,而村民的機智則代表人類的智慧與信仰勝過邪惡。類似的「魔鬼橋」傳說在歐洲多地出現,如法國、德國和義大利,通常涉及與魔鬼的交易和最終的欺騙,屬於民間故事類型「魔鬼建橋」(Type 1191 in Aarne-Thompson分類)。在瑞士版本中,山羊的角色強調了農村生活的元素,而十字架則融入基督教信仰,顯示中世紀宗教影響。
魔鬼橋傳說的代表性意義
魔鬼橋傳說不僅是娛樂性的民間故事,還具有深層文化與象徵意義。它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慾望:在阿爾卑斯山區,建造橋樑象徵克服地理障礙,促進文明發展。從道德層面,這則故事教導人們勿輕易與邪惡交易,但也讚揚機智與信仰的力量,能擊敗看似無敵的對手。
歷史事件
該橋在1799年蘇沃洛夫將軍(Suvorov)率俄軍對抗法軍的戰役中扮演關鍵角色,成為瑞士獨立與抵抗精神的象徵。今天,魔鬼橋是熱門旅遊景點,提醒人們民間傳說如何塑造地方認同,並在文學、藝術(如明信片與繪畫)中延續。廣義上,它屬於全球「魔鬼契約」神話的一部分,反映人類對未知恐懼與希望的普遍主題。
  與倫格恩相關的最著名傳說是聖貝亞圖斯(St. Beatus of Lungern),也稱貝亞圖斯·馮·貝滕貝格或貝亞圖斯·馮·圖恩,他是一位早期的基督教僧侶和隱士,被尊為聖人。據傳說,聖貝亞圖斯居住在附近洞穴,並驅逐了一條恐嚇谷地的龍,這故事源於當地民間傳說,增添了地區的神秘色彩。
倫格恩的聖貝亞圖斯(St. Beatus of Lungern)傳說與意義
傳說敘述
聖貝亞圖斯(St. Beatus of Lungern)是瑞士盧恩格恩(Lungern)地區的一位傳說中的聖人,據說在公元2世紀或3世紀生活在瑞士阿爾卑斯山區。根據民間傳說,貝亞圖斯是一位來自愛爾蘭或蘇格蘭的傳教士(有時被認為是修士或隱士),受到聖帕特里克(St. Patrick)或其門徒的啟發,前往歐洲大陸傳播基督教。他來到因特拉肯(Interlaken)附近的圖恩湖(Lake Thun)地區,選擇在布里恩茨湖(Lake Brienz)附近的一個洞穴(現稱「聖貝亞圖斯洞穴」,Beatushöhlen)中隱居修行。
傳說中最著名的一則故事是貝亞圖斯與巨龍的對抗。當時,當地居民深受一隻棲息在洞穴中的可怕巨龍威脅,這隻巨龍被認為是魔鬼的化身,帶來恐懼與災難。貝亞圖斯依靠信仰的力量,勇敢地面對巨龍。他舉起十字架,祈禱並命令巨龍離開。據說巨龍在神聖力量的驅逐下,從洞穴中逃出,墜入湖中或被消滅。從此,該地區恢復和平,貝亞圖斯成為當地人的保護聖人。他的洞穴成為朝聖地,吸引無數信徒前來祈禱與紀念。
另一版本的傳說提到,貝亞圖斯不僅驅逐了巨龍,還教化了當地異教徒,使他們皈依基督教。他的隱居生活與傳教事蹟成為瑞士早期基督教傳播的象徵。
解釋
聖貝亞圖斯傳說的歷史真實性存在爭議,因為缺乏確鑿的文獻證據支持他的存在。學者認為,這則傳說可能融合了早期基督教傳教士的故事與地方異教神話,巨龍象徵異教信仰或自然界的威脅,而貝亞圖斯的勝利則代表基督教對異教的征服。聖貝亞圖斯洞穴位於圖恩湖畔,至今仍是一個重要的旅遊與朝聖地點,內有古代壁畫與宗教遺跡,顯示該地點在早期基督教時期已有宗教活動。
貝亞圖斯的故事與中世紀歐洲常見的「聖人對抗怪獸」傳說類型相似,如聖喬治屠龍,反映了基督教神話中善惡對抗的主題。洞穴作為隱居地點,也與早期基督教隱士傳統相符,這些隱士常選擇偏遠之地修行,以遠離世俗誘惑。
傳說代表的意義
聖貝亞圖斯傳說在瑞士文化中具有多重意義。首先,它突顯了基督教在阿爾卑斯山區的傳播歷程,特別是在羅馬帝國晚期與中世紀早期,當地異教信仰逐漸被基督教取代的過程。巨龍的意象不僅是物理威脅的象徵,也代表了精神上的挑戰,貝亞圖斯的勝利傳達了信仰戰勝恐懼與邪惡的訊息。
其次,貝亞圖斯傳說強化了盧恩格恩與因特拉肯地區的地方認同。聖貝亞圖斯洞穴成為瑞士重要的宗教與文化地標,吸引遊客與朝聖者,促進了地方旅遊業。每年,當地仍會舉行紀念活動,特別是在5月9日的聖貝亞圖斯紀念日,信徒會參觀洞穴並參加宗教儀式。
從更廣泛的視角看,聖貝亞圖斯傳說是歐洲基督教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聖人傳說共享共同主題:信仰、勇氣與救贖。它也反映了人類對抗未知與危險的普遍渴望,通過聖人的事蹟,將地方歷史與基督教的普世價值聯繫起來。至今,聖貝亞圖斯仍是瑞士伯爾尼高地(Bernese Oberland)地區的精神象徵,他的洞穴不僅是自然奇觀,也是信仰與傳說交織的歷史見證。
這些傳說讓倫格恩充滿神秘色彩,遊客在探索湖畔和山脈時常感受到童話般的氛圍。
 倫格恩的美好特點與景點
倫格恩以其獨特的自然美景而聞名,被譽為瑞士最寧靜的湖畔村莊之一,擁有翡翠般的湖水、綠意盎然的草地和環繞的阿爾卑斯山峰。村莊提供眾多戶外活動,如遠足、滑雪和湖上娛樂,經濟依賴旅遊、農業和服務業。
主要景點包括:
倫格恩湖(Lake Lungern)</strong>:翡翠綠湖泊,適合散步、釣魚或划船,提供壯麗反射景觀。
倫格恩-圖倫纜車(Lungern-Turren Cablecar):通往圖倫,接著遠足至Schönbüel,提供俯瞰湖泊和山脈的全景。
景觀欣賞點Chälrütirank(Aussichtspunkt Chälrütirank):提供谷地和湖泊的壯麗視野,適合攝影和冥想。
教堂與小教堂:新哥德式教堂(約110年歷史)和五座小教堂:Dorfkapelle、Obseekapelle、Bürglen Kapelle、Breitenfeld Kapelle和Krummelbach Kapelle,展示當地建築和文化。
遠足與自然活動:眾多步道提供環繞山脈和湖泊的景色,自然與野生動物之旅、文化之旅,以及地下射擊場。
其他特點:傳統民俗慶典,包括當地服裝;布呂尼格鐵路線經過,提供便捷交通。
  倫格恩的美食以瑞士起司、巧克力和當地乳製品為主,讓遊客在探索中享受感官盛宴。
結語
倫格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傳說與自然美景的交匯點。無論是沿湖散步,還是攀登山口,這座村莊總能帶給訪客難忘的體驗。如果您計劃前往,請提前查詢最新資訊,以充分享受其魅力。
(全文竟)

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瑞士格林德瓦(Grindelwald)的歷史與傳說

格林德瓦(Grindelwald)位於瑞士伯恩州(Canton of Bern)的因特拉肯-奧伯哈斯利(Interlaken-Hasli)行政區,是伯恩高地(Bernese Oberland)的一個村莊和自治市。這座村莊坐落於呂奇納河谷(Lütschine Valley),以其壯麗的阿爾卑斯山景、滑雪勝地和登山傳統而聞名,常被譽為「艾格村」(Eiger Village),並啟發了多位藝術家和作家,包括哈利波特的黑暗巫師角色。此文敘述格林德瓦的歷史背景、相關傳說,以及其獨特的美好特點。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格林德瓦的歷史背景
格林德瓦的歷史可追溯至1146年,首次提及為Grindelwalt,源自古高地德語「grintil」(柵欄、障礙)和「walt」(森林),描述谷地的自然特徵。新石器時代工具和羅馬時代硬幣顯示早期定居,中世紀高時期在Burgbühl山丘建造城堡。1146年,國王康拉德三世將土地授予因特拉肯修道院,該修道院後來購買權利並影響至16世紀。村莊於1348–1349年加入反抗教會權力的叛亂,但失敗。1528年,伯恩採用新教改革,格林德瓦成為因特拉肯行政區的一部分。1892年8月18日,一場焚風風暴引發大火,摧毀116棟建築,導致412位居民無家可歸。
旅遊業於18世紀晚期興起,19世紀阿爾卑斯登山黃金時代使村莊國際聞名,如1854年韋特霍恩峰(Wetterhorn)首登和1938年艾格北壁(Eiger North Face)征服。地理上,格林德瓦位於46°37′N 8°02′E,海拔1034米,面積171.28平方公里,包括28.9%農業用地、16.4%森林、1.8%定居區、0.8%河流或湖泊,以及52.1%非生產性土地(21.6%冰川)。自治市涵蓋聚落如Alpiglen、Burglauenen和Grund,周圍環繞韋特霍恩、艾格、僧侶峰(Mönch)和菲舍霍恩(Fiescherhorn)等山峰,屬於少女峰-阿萊奇保護區(Jungfrau-Aletsch),UNESCO世界遺產。
人口統計:2020年12月人口3800人,2010年18.0%為外國居民。人口密度22/km²,2000年大多數講德語(86.8%),其次是葡萄牙語(4.5%)和法語(1.7%)。經濟上,旅遊業主導,2011年失業率1.48%,僱員2714人,主要在第三產業(58.9%酒店和餐廳)。基礎設施包括1890年的伯恩高地鐵路、溫格納爾普鐵路,以及2020年的V纜車和艾格快車。
 格林德瓦的傳說與神話
  格林德瓦擁有豐富的民間傳說,受其壯麗自然影響。一個傳說將村名歸因於因特拉肯修道院的兩位僧侶,他們探索呂奇納谷後報告「Grinden」(石頭)和「Wald」(森林)。另一著名傳說涉及冰巨人:溫格納爾普(Wengernalp)曾住著殘酷巨人家族,以邪惡聞名。一位少女在森林被巨人追逐,僧侶拯救她並將巨人變成石頭,形成艾格(食人魔)、僧侶峰(保護少女)和少女峰(處女)。谷地曾被視為仙女和神秘生物的隱藏之地,受魔法咒語保護。
村莊與J.K. Rowling的哈利波特系列相關,黑暗巫師蓋勒特·格林德瓦(Gellert Grindelwald)以此地命名,象徵其黑暗章節。其他故事包括勇敢登山者的傳奇和阿爾卑斯精靈,反映當地韌性和探索精神。文化遺產包括1793年建造的聖瑪利亞教堂,以及阿爾卑斯號角節慶。
這些傳說讓格林德瓦充滿神秘色彩,遊客在探索山谷時常感受到童話般的氛圍。
  格林德瓦的美好特點與景點
格林德瓦以其獨特的自然美景而聞名,被譽為瑞士阿爾卑斯夏日遊樂場,擁有壯麗山峰、湖泊和步道。村莊提供冬季滑雪和夏季遠足,經濟依賴旅遊,每年吸引超過百萬訪客。
主要景點包括:
巴哈爾普湖(Bachalpsee Lake):高山湖泊,提供壯麗反射景觀,適合徒步健走。
第一懸崖步道(First Cliff Walk by Tissot):懸掛步道,提供驚險視野,俯瞰艾格北壁。
少女峰鐵路(Jungfraubahn):國家遺產,通往歐洲最高火車站,俯瞰冰川。
小謝德格(Kleine Scheidegg):瑞士遺產地點,登山基地,提供少女峰全景。
纜車與活動:如通往First和Pfingstegg的纜車,夏季電動船或腳踏船,冬季滑雪場(591公里雪道),遠足步道、滑翔傘和迷你高爾夫。
 其他特點:阿爾卑斯牧場、起司工廠、傳統瑞士美食如起司和巧克力。
    格林德瓦的美食以瑞士起司、巧克力和當地產品為主,讓遊客在探索中享受感官盛宴。
結語
格林德瓦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傳說與自然美景的交匯點。無論是追尋登山足跡,還是享受阿爾卑斯景觀,這座村莊總能帶給訪客難忘的體驗。如果您計劃前往,請提前查詢最新資訊,以充分享受其魅力。
(全文竟)

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瑞士勞特布龍嫩(Lauterbrunnen)的歷史與傳說

勞特布龍嫩(Lauterbrunnen,原義為眾泉)位於瑞士伯恩州(Canton of Bern)的因特拉肯-奧伯哈斯利(Interlaken-Oberhasli)行政區,是伯恩高地(Bernese Oberland)的一個村莊和自治市。該村莊坐落於U形谷底,以其陡峭的懸崖、72道瀑布和壯麗的阿爾卑斯山景而聞名,常被譽為「72瀑布之谷」,並啟發了多位藝術家和作家。此文敘述勞特布龍嫩的歷史背景、相關傳說,以及其獨特的美好特點。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勞特布龍嫩的歷史背景
勞特布龍嫩的歷史可追溯至1240年,首次提及為「in claro fonte」,這是羅曼語名稱,意為「清澈的泉源」;到1253年,被德語使用者稱為Liuterbrunnon,1268年拼寫為Luterbrunnen。名稱可能意為「許多泉源」或「清澈的泉源」,「lauter」一詞的解釋仍有爭議。該地區最初屬於韋登斯維爾男爵(Freiherr of Wädenswil),他於1240年將塞菲嫩谷(Sefinen Valley)出售給因特拉肯修道院。
到14世紀,瓦爾瑟人(Walser)定居在高地,村莊如勞特布龍嫩、吉梅爾瓦爾德(Gimmelwald)和米倫(Mürren)獲得一定自治權。1349年,這些村莊反抗修道院後遭受懲罰。到15世紀,勞特布龍嫩屬於因特拉肯的格斯泰格教區(Gsteig bei Interlaken),於1487-1488年建造附屬教堂,並於1506年任命全職牧師。
1528年,伯恩採用新教改革,導致勞特布龍嫩等地發起反抗新信仰的叛亂,但失敗後,修道院土地被世俗化,勞特布龍嫩成為改革宗教會的教區中心。16世紀晚期,特拉赫塞勞嫩(Trachsellauenen)開始採礦,1715年建造鐵冶煉廠,但貧窮導致許多人加入僱傭兵團或移民到卡羅萊納州。18世紀晚期,登山者開始使用勞特布龍嫩作為基地,旅遊業興起。基礎設施如道路(1834年)、伯恩高地鐵路(1890年)和少女峰鐵路(1912年)促進其發展。1909年推廣冬季運動,二戰後旅遊業復甦,新增設施。1973年,伊森弗盧(Isenfluh)合併入勞特布龍嫩,2010年加入因特拉肯-奧伯哈斯利區。2024年,為應對過度旅遊,成立工作組,提議對開車的日遊客收取5-10瑞士法郎入場費。 
  地理上,勞特布龍嫩位於勞特布龍嫩谷(Lauterbrunnental),這是阿爾卑斯山最深的谷地之一,寬度很少超過一公里,懸崖高達1000米。由白呂奇納河(White Lütschine)排水,支流形成眾多瀑布,包括297米的斯陶巴赫瀑布(Staubbach Falls,瑞士最高自由落水瀑布)、417米的米倫巴赫瀑布(Mürrenbach Fall,瑞士最高)和930米的馬滕巴赫瀑布(Mattenbachfall,歐洲最高、世界第三)。其他瀑布包括特呂梅爾巴赫瀑布(Trümmelbach Falls)、斯皮斯巴赫瀑布(Spissbach Falls)等。谷地包括冰川如欽格爾菲恩(Tschingelfirn)和羅塔爾冰川(Rottalgletscher)。自治市面積164.51平方公里,涵蓋高峰如艾格峰(Eiger)、僧侶峰(Mönch)、少女峰(Jungfrau)等。土地利用:22.4%農業、17.5%森林、1.4%定居、0.7%河流或湖泊、58.0%非生產性(16.3%冰川覆蓋)。
人口統計:2020年12月人口2301人,2010年22.6%為外國人。2000-2010年人口下降8.9%。2000年大多數講德語(85.2%),其次是葡萄牙語(4.9%)和克羅地亞語(2.0%)。2008年49.7%男性、50.3%女性。宗教:2000年67.7%瑞士改革宗教會、17.6%羅馬天主教。
勞特布龍嫩的傳說與神話
勞特布龍嫩擁有豐富的民間傳說,受其壯麗自然影響,尤其是72道瀑布和陡峭谷地。阿勒曼尼定居者帶來北歐神話影響,谷地總是給居民強烈印象。谷地博物館(Lauterbrunnen Valley and Legend Museum)專門展示這些傳說,2025年將舉辦特別展覽,紀念歷史事件。 
最著名的傳說是J.R.R. Tolkien受勞特布龍嫩啟發創作中土世界(Middle Earth),特別是《魔戒》中的瑞文戴爾(Rivendell)。Tolkien於1911年徒步穿越瑞士,勞特布龍嫩的景觀影響了他的作品,如《霍比特人》和《魔戒》。專家認為這谷地是中土傳奇的靈感來源。
其他傳說包括勞納兄弟(Lauener brothers)作為傳奇登山嚮導的故事。谷地被稱為「傳說之谷」,其童話景觀啟發許多故事。歌德(Goethe)受斯陶巴赫瀑布啟發寫詩「水之歌」(Gesang der Geister über den Wassern)。名稱源自神秘泉源,尤其在霧中更顯神祕。瑞士整體傳說如威廉·泰爾(William Tell)、魔鬼橋等,也與該地區相關,但勞特布龍嫩的特點是自然靈魂和精靈的故事。
這些傳說讓勞特布龍嫩充滿神秘色彩,遊客在探索谷地時常感受到童話般的氛圍。
  勞特布龍嫩的美好特點與景點
勞特布龍嫩以其獨特的自然美景而聞名,被譽為瑞士最美谷地之一,融合陡峭懸崖、瀑布和阿爾卑斯山峰。谷地提供眾多戶外活動,如遠足、滑雪和瀑布探險。小村莊保留了傳統瑞士建築,經濟依賴旅遊、農業和服務業。
主要景點包括:
斯陶巴赫瀑布(Staubbach Falls):297米高,瑞士最高自由落水瀑布,啟發歌德寫詩,可近距離觀賞。
特呂梅爾巴赫瀑布(Trümmelbach Falls):歐洲唯一可進入的冰川瀑布,10道瀑布每秒排水量達20000公升,需搭電梯進入。
少女峰地區(Jungfrau Region):俯瞰艾格峰、僧侶峰、少女峰,可搭少女峰鐵路至歐洲最高火車站。
勞特布龍嫩教堂(Lauterbrunnen Church):建於1487-1488年,擁有真實的瑞士鐘樓,值得一看。
谷地博物館(Valley and Legend Museum):展示當地歷史和傳說,2025年特別展覽。
遠足與戶外活動:眾多步道如至米倫或溫根(Wengen),冬季滑雪,夏季滑翔傘、自行車。谷地適合所有能力水平的活動。
勞特布龍嫩的美食以瑞士起司、巧克力和當地產品為主,讓遊客在探索中享受感官盛宴。
結語
勞特布龍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傳說與自然美景的交匯點。無論是追尋瀑布,還是追隨Tolkien的足跡,這座谷地總能帶給訪客難忘的體驗。如果您計劃前往,請提前查詢最新資訊,以充分享受其魅力。
(全文竟)

2025年11月9日 星期日

瑞士施皮茨(Spiez)的歷史與傳說

施皮茨(Spiez)位於瑞士伯恩州(Canton of Bern)的圖恩湖(Lake Thun)南岸,是弗魯蒂根-尼德西門塔爾行政區的一部分。這座小鎮以其風景如畫的湖畔位置、古老城堡和葡萄園而聞名,常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灣區之一。本文將詳細講述施皮茨的歷史背景、相關傳說,以及其獨特的美好特點。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施皮茨的歷史背景
施皮茨的歷史可追溯至青銅器和鐵器時代,該地區發現了多個大型定居點和墓地,包括布爾格(Bürg)和埃格利(Eggli)山頂遺址,這些遺址出土了青銅斧、刀具和披針,從公元前1750年至1500年不等,並可能用於宗教目的,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凱爾特人墓葬從公元前4世紀至2世紀,以及法倫湖(Faulensee)的一個罕見的公元前1世紀骨灰甕,顯示了進一步的歷史意義。
羅馬時代,雖然沒有永久定居點,但發現了羅馬硬幣和墓葬。在中世紀早期,該地區有散佈的定居點,根據斯特拉特利根編年史,勃艮第國王魯道夫二世於933年建造了施皮茨城堡,後來由斯特拉特利根男爵定居。到12世紀,城堡的部分包括護盾牆和主塔已建成,到13世紀,城鎮已存在於城堡牆外。城堡在貴族家族之間轉手,包括哈布斯堡家族和布本貝格家族,1386年森帕赫戰役後,哈布斯堡放棄了阿勒河以西的領土,包括施皮茨。
聖勞倫修斯教堂於761-762年首次提及,1528年伯恩採用新教改革後成為改革宗教會的教區中心。城堡一直由布本貝格(Bubenberg)家族擁有至1506年,然後轉給迪斯巴赫和埃爾拉赫(Erlach)家族,直到1798年法國入侵和赫爾維蒂共和國建立後失去土地權利,雖然埃爾拉赫家族保留城堡所有權至1875年。城鎮憲章於1406年記錄,居民早在1312年就有編纂的權利,城鎮牆於1600年火災中被毀。
歷史上,居民種植果園、葡萄園和農作物,從事漁業和運輸,葡萄園於1338年提及,並於1927年復興。1711-1713年,坎德河被改道入湖以減輕洪水,交通連結如圖恩湖道路(1844年)和蒸汽船碼頭(1835、1876、1926年)促進了施皮茨的發展,從19世紀起成為健康和溫泉小鎮,受鐵路如圖恩-施皮茨-因特拉肯(1893年)和高速公路A6和A8(1980年代)支持,坎德隧道於1990年開通以減少噪音和污染。
施皮茨還以1954年世界盃足球賽相關而聞名,德國國家隊駐紮在貝爾維德爾酒店,「施皮茨精神」被視為幫助他們贏得冠軍的重要因素。
施皮茨的傳說與神話
雖然施皮茨本身並沒有太多獨特的傳說記錄,但作為瑞士伯恩州的一部分,它與瑞士整體的民間傳說密切相關。瑞士傳說豐富,包括威廉·泰爾(William Tell)的故事,他拒絕向暴君的帽子鞠躬,並射下兒子頭上的蘋果,象徵瑞士人民的獨立精神。其他常見傳說包括魔鬼橋(Teufelsbrücke),講述魔鬼幫助建造橋樑但被欺騙的故事,以及阿爾卑斯山的龍、巫師和矮人。
在伯恩地區,傳說包括扎林根公爵貝托爾德五世於1191年創建伯恩城的傳說,他發誓在獵熊的地方建城,因此伯恩以熊為象徵。施皮茨的「精神」更多來自歷史事件,如1954年的足球奇蹟,而非純粹神話,但當地民俗可能包括與湖泊和山脈相關的精靈或自然靈魂的故事。
這些傳說讓施皮茨充滿神秘色彩,遊客在探索城堡和湖畔時常感受到童話般的氛圍。
施皮茨的美好特點與景點
施皮茨以其獨特的湖畔位置而聞名,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灣區,環繞著丘陵和葡萄園。年降雨量適中,適合葡萄種植。小鎮的老城區保留了中世紀風格,融合了瑞士傳統建築。
主要景點包括:
施皮茨城堡(Schloss Spiez):建於933年左右,擁有羅馬式教堂、公園和博物館,從城堡可俯瞰圖恩湖美景,是國家級文化遺產。
城堡教堂(Schlosskirche):羅馬式建築,建於761-762年,內有早期彩繪玻璃。
葡萄園感官冒險步道:學習葡萄酒生產,沿途有資訊板和互動元素,頂部可欣賞尼森山、施皮茨和圖恩湖景觀。
圖恩湖畔(Lake Thun):適合散步、租借電動船或腳踏船,無需駕照即可享受湖上航行。
周邊活動:健行、自行車道、滑翔傘,以及前往圖恩(Thun)或因特拉肯(Interlaken)的日遊。冬季可滑雪,夏季有葡萄酒品嚐。
施皮茨的美食以瑞士起司、巧克力和當地葡萄酒為主,讓遊客在探索中享受感官盛宴。
結語
施皮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自然美景與文化遺產的交匯點。無論是攀登城堡塔樓,還是沿湖散步,這座小鎮總能帶給訪客難忘的體驗。如果您計劃前往,請提前查詢最新資訊,以充分享受其魅力。
(全文竟)

2025年11月6日 星期四

瑞士巴塞爾(Basel):歷史總結與發展演變

巴塞爾(Basel)是瑞士第三大城市,位於萊茵河畔,與法國和德國接壤,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現代建築而聞名。它是化學製藥產業的中心(如諾華和羅氏公司),同時擁有眾多博物館和藝術節。本文總結其歷史發展,從過去到現在,以及周邊的特徵,包括花園和建築及其建造者。基於可靠來源,提供全面概述。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歷史發展:從過去到現在
巴塞爾的歷史可追溯至遠古時代,經歷從凱爾特人聚居到現代歐洲樞紐的演變。
史前與羅馬時期(公元前至公元4世紀):最早的定居跡象來自中舊石器時代(約13萬年前)。青銅器和鐵器時代,萊茵河畔有定居點。凱爾特人拉烏拉奇部落在公元前1世紀建立聚居地,名為Basilia。羅馬人在公元前44年建立奧古斯塔·勞里卡(Augusta Raurica),這是萊茵河上最早的羅馬定居點。公元1世紀,該地被棄置,轉移至巴塞爾大教堂遺址的堡壘。
中世紀(4世紀至15世紀):基督教在晚期羅馬時代傳入,巴塞爾成為主教座堂。公元999年首次書面提及巴塞爾。1356年大地震摧毀城市,之後重建城牆和建築。1460年成立瑞士最古老的大學——巴塞爾大學。15世紀成為人文主義中心,並於1501年加入瑞士聯邦。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16世紀):成為印刷和人文主義中心,受伊拉斯謨影響。宗教改革期間轉向新教,成為文化樞紐。猶太社區在中世紀經歷波折,但貢獻顯著。
近代與工業化(17世紀至19世紀):從神聖羅馬帝國邊緣發展為貿易中心。19世紀工業革命帶來絲綢和化學產業成長。1833年分裂為巴塞爾城市州和巴塞爾鄉村州。
當代發展(20世紀至今):二戰後成為製藥巨頭(如:諾華Novatis S.G., 、羅氏F. Hoffmann-La Roche AG,簡稱Roche)的基地。舉辦Art Basel藝術展和Baselworld鐘錶展。作為三國交界點,擁有歐洲唯一的三國邊界。人口約20萬,經濟以生命科學和物流為主。近年注重可持續發展和文化旅遊。 
從凱爾特聚居地到現代文化中心,巴塞爾的發展反映了瑞士的歷史縮影,融合傳統與創新。周邊特徵:花園、建築及其獨特性
巴塞爾周邊擁有豐富的自然和建築遺產,包括歷史建築、現代地標和花園。以下重點介紹部分特徵及其建造者。
巴塞爾大教堂(Basel Minster):哥德式紅砂岩建築,高聳雙塔,建於1019-1500年,1356年地震後重建。獨特性:俯瞰萊茵河的露台(Pfalz),內部有中世紀壁畫和喬治塔。建造者:最初由主教阿達爾貝托(Adalberto)啟動,後續由多位建築師完成,包括約翰·馮·格蒙德(Johannes von Gmünd)。
市政廳(Rathaus):紅色文藝復興建築,建於1507-1513年,擁有華麗庭院和壁畫。獨特性:象徵城市自治,內有議會廳。建造者:漢斯·馮·努斯多夫(Hans von Nussdorf)監督。
斯帕倫門(Spalentor):14世紀城門,地震後重建,為三座倖存城門之一。獨特性:中世紀防禦工事,現為地標。建造者:城市工程師,無特定姓名記錄。
羅氏塔(Roche Tower):瑞士最高建築(178米和205米),現代玻璃幕牆。獨特性:螺旋形設計,可持續建築。建造者:赫爾佐格與德梅隆(Herzog &amp; de Meuron),巴塞爾本地建築師事務所。
貝耶勒基金會(Fondation Beyeler):現代藝術博物館,位於郊區公園中。獨特性:融合自然與藝術,收藏畢加索等作品。建造者: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義大利建築師。
梅里安花園(Merian Gardens):布呂格林根的植物園,擁有溫室和景觀花園。獨特性:多樣植物收藏,適合散步。建造者:克里斯多夫·梅里安基金會(Christoph Merian Foundation),源自19世紀捐贈。
巴塞爾大學植物園(Botanical Garden of the University of Basel):成立於1589年,歐洲最古老植物園之一。獨特性:熱帶植物和教育展覽。建造者:巴塞爾大學,最初由卡斯帕·鮑欣(Caspar Bauhin)管理。
廷格利博物館(Museum Tinguely):展示讓-廷格利動態雕塑。獨特性:互動藝術,位於萊茵河畔公園。建造者:馬里奧·博塔(Mario Botta),瑞士建築師。
這些特徵不僅突顯巴塞爾的建築多樣性,還反映其自然與文化融合,三國邊界位置增添獨特魅力。
結論
巴塞爾從古羅馬定居地發展為現代創新中心,其周邊花園和建築是歷史與當代的完美結合。建議遊客探索舊城區和萊茵河畔,以深入體驗其魅力。

2025年11月2日 星期日

奧地利薩爾茲堡穀物巷(Getreidegasse)的歷史

薩爾茲堡穀物巷(Getreidegasse)的歷史、傳說與特色概述

薩爾茲堡(Salzburg)位於奧地利,是著名的歷史與音樂之城,其舊城區的穀物巷(Getreidegasse)是老城的核心街道,以其中世紀建築、購物氛圍與莫札特的出生地聞名。本文詳細講述穀物巷的歷史、傳說(或相關故事)、背景資訊及其美麗的獨特特色。雖然穀物巷以歷史魅力著稱,但並無特定神話傳說,主要故事圍繞其建築與名人聯繫。這些元素使穀物巷成為遊客必訪之地,融合了商業活力與文化遺產。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CC BY-SA 4。0

歷史

穀物巷的歷史可追溯至中世紀,最早於1150年左右以「Trabgasse」(源自「traben」,意為小跑或快步行走)之名出現。這條街道原本連接薩爾茲堡的貿易中心與西北郊區Mülln,是古羅馬時代通往巴伐利亞的重要路線。
14世紀時,市民從大主教那裡獲得主食權利,促使大型貿易房屋沿街興建,使穀物巷成為薩爾茲堡貴族與公務員的首選居住地。街道名稱多次演變,從「Trabe-」、「Trab-」或「Trav-Gasse」逐漸成為「Getreidegasse」,雖然字面意為「穀物巷」,但實際源自方言「trabig」(意為匆忙),與穀物無關。

在中世紀,這條街道是貿易與財富的中心,設有貿易房屋、藥房、手工藝作坊、釀酒廠與酒館。房屋多為高窄的聯排建築,許多轉變為商業場所。
歷史上,每週六晚上及節日前夕,街道會用Alm水道的水沖洗清潔,水流排入薩爾察赫河(Salzach)。
穀物巷平行於薩爾察赫河北岸,是舊城大型步行區的一部分,保留了中世紀的真實風貌,儘管如今是熱門觀光地,市政府仍努力維護其歷史特色。

最著名的歷史事件與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相關。他於1756年出生於穀物巷9號,並在此居住至17歲。這座房屋(Hagenauer Haus)原為莫札特家族租住的三樓,現為博物館,展示莫札特的生平和廚房等生活細節。
莫札特出生時,薩爾茲堡仍是獨立的教會國家,穀物巷是中產階級生活的中心。

傳說與故事

穀物巷雖然充滿歷史故事,但並無特定神話或傳說。相關敘事主要為歷史軼事與文化傳聞。例如,Schatz House(穀物巷3號)的拱門內有一尊聖母瑪利亞與嬰兒耶穌的浮雕,位於幽暗角落,增添神秘氛圍,雖非傳說,但被視為宗教象徵。
另一故事涉及從1985年至2019年的「木偶婦人」(Marionettenfrau),她每日攜帶棕色籃子售賣木偶,成為街道的文化象徵,宛如活生生的傳奇人物。

薩爾茲堡整體有許多神話,如關於亡靈遊行或饑餓老鼠咬壞教堂風琴的傳說,但未直接與穀物巷連結。
一些導覽遊(如「薩爾茲堡音樂、神話與巴洛克之美自助步行遊」)將穀物巷納入,融入城市神話元素,但街道本身的故事多聚焦於莫札特的生平與街道的貿易歷史。
例如,莫札特的廚房故事提供對音樂天才日常生活的窺視,傳述他童年在此創作的軼聞。

背景資訊

穀物巷位於薩爾茲堡舊城(Altstadt),是UNESCO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反映中世紀歐洲城市的典型格局。作為貿易樞紐,它見證了薩爾茨堡從教會國家到現代城市的轉變。街道的高窄房屋設計源於土地稀缺,促進垂直發展,許多房屋擁有穿越式通道(through-houses),連接前後街道,形成拱門與庭院網絡。
這些通道常設藝術品、畫廊與商店,增添探索樂趣。
背景上,穀物巷代表薩爾茲堡的商業與文化融合。房屋門窗從一樓向上逐漸變小,裝飾有業主姓名、日期與「上帝之眼」符號,體現宗教與歷史影響。
街道的鍛鐵公會標誌是傳統手工製品,由如Wieber工坊等金屬加工店製作,象徵各行業的榮耀。
如今,它是購物天堂,匯集國際時裝、傳統服飾、珠寶、古董與美食,同時保留老字號企業,如由19世紀著名詩人Johanna Maria Sedelmaier經營的小店。

美麗的獨特景色

穀物巷的美麗在於其中世紀氛圍與現代活力的完美結合。高窄聯排房屋緊密相連,鍛鐵公會標誌懸掛於門前,營造出童話般的視覺效果,讓人彷彿穿越時光。
穿越式通道通往隱藏庭院,內有紋章、銘文、柱子、拱門與浮雕,增添浪漫與神秘感。
莫札特出生地博物館是亮點,內部重現18世紀生活,展示樂器與手稿,讓訪客感受音樂遺產。
街道的購物與餐飲多樣,從高檔精品到傳統奧地利商品,如皮革製品、香水與熟食,搭配舒適咖啡館與酒館,提供休憩之所。
其作為步行區的位置,毗鄰薩爾察赫河與大學廣場,方便探索周邊景點。整體而言,穀物巷的美麗特色在於其歷史真實性、建築細節與文化活力,成為薩爾茲堡的象徵,吸引全球遊客前來體驗中世紀的魅力與現代的便捷。
(全文竟)

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歐盟IVDR 體外診斷醫療器材條例性能研究的問與答(五之五)

(見前篇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CC BY-SA 4。0

50.         根據IVDR711)條,如果贊助者打算對性能研究進行修改,贊助者必須在一週內通知成員國。這個「一週」從哪個時間點開始?

「一週」的期限由相關文件(例如:性能研究計劃、研究者手冊(IB)、受試者資料表和受試者知情同意書)以更新版本發出之日起計算

常理上認知情況,對臨床性能研究計劃 CPSP)的更改可能需要對其他文件(例如:受試者資訊)進行後續更改,並且該等更改可能會在不同的日期進行。此類更改可以在最後一份受影響文件發布時一起收集並提交,但提請注意,在 IVDR 71 條的截止日期到期或主管機關和/或倫理委員會發出授權書之前,才能對性能研究進行重大修改,若是根據成員國的國家規定要求時。

51.         贊助者能否在通知成員國之日起 38 天後開始實施重大修改?

是的,如果贊助者在 38 個日曆天後仍未收到成員國的消息,則可以實施重大修改,前提是該成員國的倫理委員會尚未就重大修改發表負面意見。這 38 天的期限從所有具有明確可識別變更的相關文件全部提交後開始,成員國可以再延長 7 個日曆天,以便向專家諮詢。如果正在進行此類諮詢,成員國將通知提案國。如果成員國已授權進行重大修改,則可以更快地實施該項重大修改。

如果成員國已發送資訊請求,則根據國家規定,只要成員國尚未收到附加資訊,就可能會停止時間計算。

此外,贊助者需要確保在需要時向主管機關和倫理委員會提交與重大修改相關的更新文件。提請注意,可能有成員國的國家法規,例如:向倫理委員會通知重大修改和等待後者予以審查。

一旦特定成員國授權進行重大修改,即使其他成員國尚未給予授權,該重大修改也可以在該國實施。

52.         是否有必要向主管機關宣布僅使用遺留樣品進行伴隨診斷的性能研究的重大修改?

不。第 582 條規定,第 581 條不適用於涉及僅使用遺留樣品的伴隨診斷的性能研究。由於第 581 條提到性能研究必須滿足多項要求,包括根據第 581 條和第 5977 條的設計、授權、進行、記錄和報告的要求,這不適用於僅使用遺留樣品進行伴隨診斷的性能研究。因此,第 71 條關於「對性能研究進行重大修改」的要求,不適用於涉及僅使用遺留樣品的伴隨診斷的性能研究

53. 哪些通知要求適用於非重大修改?

IVDR 71 條未陳述贊助者或主管機關宜如何處理非重大修改。一旦 EUDAMED 可用,贊助者應根據 IVDR 662 條保持資料庫中的資訊在最新狀態。然而,在沒有EUDAMED的情況下,成員國尚未協調各成員國的管理方式,因此有必要查看成員國的國家要求

54.         如果聯合研究中有共同的 CTR/IVDR 文件(例如:受試者知情同意書)並進行了修改,則必須透過兩種法規途徑提交此更新文件?

根據修改的性質,根據 IVDR(見問題47)和/ CTR,它可能被視為重大修改

對聯合研究的要素或聯合研究的文件進行修改,如果不太可能對受試者的安全、健康或權利,或對資料的穩健性或可靠性產生重大衝擊,則可能不需要通知有關性能研究的重大修改。示例可能包括

  •  倫理委員會在審查藥品臨床試驗申請期間要求修改知情同意書,僅涉及解釋藥品給藥的風險。
  • 試驗用藥品檔案或研究主持人藥品手冊的修改,與性能研究及根據體外診斷結果所作的治療決定無關。
  • 修改臨床試驗方案,以增加與器材性能無關的額外試驗訪問、評估和/或釐清資格標準

如果修改僅涉及正在調查的藥品,並且不影響性能研究,則無需將其通知並評估為平行於性能研究的重大修改。一些成員國要求為性能研究提供更新文件的副本作為記錄(即此類事項得視為非重大修改)。

關於在根據 CTR IVDR 同時通過協調評估程序和涉及的倫理委員會數量進行重大修改時簡化流程的可能性,成員國對此應用了不同的解決方案。成員國的國家法規差異主要與主管機關層級的組織以及成員國如何設立與藥品和器材法規相關的倫理委員會有關。


Appendix I IVDR 下的性能研究法規途徑







Appendix II 可能被視為重大修改的非詳盡清單

 與性能研究計劃或受試者資訊相關的修改

1.    更改/添加主要或次要終點

2.    對主要終點使用新的量測模式

3.    可能對統計分析或受益風險評鑑產生重大衝擊的性能研究設計變更

4.    性能研究終點定義上的變化

5.    修改試驗期間及/或受試者追蹤

6.    對採取樣品及其製備的修改。例如:方法(全血/血清/血漿/刺破手指尖血、其他試管添加劑、固定溶液、儲存條件等)

7.    預定受試者訪問次數的變化

8.    診斷或其他評鑑程序的變更,可能對受試者的安全性或執行研究中收集的臨床資料的科學價值產生重大影響

9.    資料監督委員會之變更,可能影響安全評估等,或委員會之獨立性及公正性等

10. 增補需要納入性能研究的受試者數量,無論是由於樣品量計算的調整,還是由於意外中止比率增加而維持先前定義的樣品量計算

11. 增加初始性能研究計劃中未計劃的中期分析

12. 刪除中期分析

13. 受試者資訊表和受試者知情同意書的內容變更,或提供給受試者的其他資訊

14. 如果納入或排除準則可能對受試者的安全性、或執行研究中收集的臨床資料的科學價值產生重大衝擊,則變更納入或排除準則。

與性能研究的受益風險相關的修改

15. 可能衝擊效益/風險評估的新技術或臨床資料

16. 吊銷或暫停符合性評鑑證書、或其他與用作校正液(校正器)、或管制用於性能研究的器材臨床性能或性能特徵的控制相關的證書。

與使用器材進行性能研究或器材本身相關的修改

17. 修改用於性能研究的器材的測試模式(程序、技術或使用說明的修改事項)

18. 研究主持人訓練的類型和/或持續時間

19. 器材標籤或 使用說明書(IFU 的變更

20. 器材預期目途之變更

21. 風險管理計劃的變更可能衝擊性能研究的受益風險

22. 器材軟體或韌體的變更。 

其他相關資訊的修改

23. 更換贊助者或贊助者的法定代表人

24. 變更/新增臨床研究地點

25. 更換製造商

26. 新保險單「註46:保險單的續期被視為非重大修改,而具有新保單和/或條件的新保險憑證被視為重大修改)

27. 支付給受試者和/或研究主持人/研究中心之補償的變更事宜

28. 變更/新增研究主持人

製造過程相關的修改

29. 製造地點、製造過程的修改,包括:供應鏈的變化(例如:抗體、人類或動物源性供應商的材料或其來源等)、原料、試劑配方、儲存容器(如:管、板、小瓶)的材料和塗層、生產數量、滅菌方法、滅菌過程或包裝。



(本篇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