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5日 星期六

風險的定義,意義,作用和影響

風險的定義,意義,作用和影響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是一種管理過程,包括對風險的定義、量測、評估和開發因應風險的策略。完整風險管理目的是將可以避免的風險、成本及損失極小化。實務中風險管理工作,係從規劃階段即排定優先次序,以利於優先處理引發最大損失及發生概率最高的事件,其次再處理風險相對較低的事件。
企業運作的實際狀況中,因為風險損失情況與發生概率往往互不相干,且難免偏離理論估算範圍,所以管理階層及風險工程師難以驟然決定處理順序。故須衡量實際情形,慎重安排兩者比重,以期望做出最適合營運現況的風險策略安排。

再者,風險管理亦牽涉到機會成本,同時還要面對如何運用有限資源的困窘狀況。把有限的資源投入風險管理可能會減少運用資源在其他具有潛在正面報酬的活動;企業日常營運的風險管理正是希望儘可能以較少的資源化解預期發生的最大危機。

風險管理步驟

對於現代企業而言,風險管理過程乃是鑑別(含預測)、標識、衡量、控制、監控、量測、報告等步驟執行風險管理,採取因應措施暨有效的方法設法排除危險源及其引起的風險,從而降低營運成本;遵循企業營運策略,系統化的處理危險和降低發生概率,以保障企業順利營運。這需要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鑑別和標識可能產生的風險,預測各種風險發生後對資源及營運造成的負面影響,以便使生產順利進行。由此可見,可能危險及危險源的鑑別、標識、預測和控制是企業風險管理的主要步驟。

鑑別危險

鑑別危險源及可能引起危險的因素是風險管理的首要步驟。只有全盤了解各種作業活動,才能夠預測可能造成的危險,進而選擇處理危險源的有效方法。

鑑別危險源的作業方法有許多種,常見方法如下:

生產流程分析法

生產流程分析法是對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進行全面分析,逐項分析各個環節可能遭遇的風險,找出各種潛在風險因素。生產流程分析法可分為風險列舉法流程圖法
風險列舉法指風險管理部門根據本身企業的生產流程,列舉出各個生產環節的所有風險。
流程圖法指企業風險管理部門將整個企業生產過程一切環節系統化、順序化,製成流程圖,從而發現企業面臨的風險。

風險預測

風險預測實際上就是估算、衡量風險,由風險管理人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其掌握的統計資料、風險信息及風險的性質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進而確定各項風險的頻度和強度,為選擇適當的風險處理方法提供依據。風險的預測一般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預測風險的概:透過資料累積和觀察,發現造成損失的規律性。一個簡單的例子:某個紀錄期間顯示,每一萬棟房屋中平均為十棟發生火災損害,則該地區火災風險發生的概率是1/1000。由此對概率高的風險進行重點防範。

預測風險的強度:假設風險發生,導致企業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對於容易造成直接損失並且損失規模和程度大的風險應重點防範。一般分為4個等級,分別是:
  • 災難性破壞:比方說會給企業帶來摧毀性後果的因素。  
  • 重度破壞:可能會影響企業發展情況,影響公司聲譽,雖然不至於摧毀公司,但是會導致企業面臨裁員和重組的後果,讓公司受到重創。  
  • 中度破壞:中度的破壞一般表現在資金周轉上,對公司的聲譽有短期的影響。  
  • 輕度影響:一般係對日常工作稍有影響,降低工作效率,影響系統的可靠性。
  • 忽略不計:輕微傷害可以自行恢復,毌須補救措施或矯正作用。
對企業來說,高程度破壞所帶來的後果要嚴重的多,因此企業必須針對嚴重的情況做好預防,降低企業的損失率。

處理風險

風險的處理常見的方法有:
避免風險:消極躲避風險。比如避免火災可將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陸路運輸等。因為存在以下問題,所以一般不採用。
  1. 可能會帶來另外的風險。比如航空運輸改用陸路運輸,雖然避免了航空事故,但是卻面臨着陸路運輸工具事故的風險。
  2. 會影響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比如為避免生產事故而停止生產,則企業的收益目標無法實現。
預防風險:採取措施消除或者減少風險發生的因素。例如為了防止水災導致倉庫進水,採取增加防洪門、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減少因水災導致的損失。自保風險:企業自己承擔風險。途徑有:
1. 小額損失納入生產經營成本,損失發生時用企業的收益補償。
2. 針對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大的風險建立意外損失基金,損失發生時用它補償。帶來的問題是擠占了企業的資金,降低了資金使用的效率。
3. 對於較大的企業,建立專業的自保公司。

轉移風險:在危險發生前,通過採取出售、轉讓、保險等方法,將風險轉移出去。
採用風險評鑑參數(Risk Assessment Code),簡稱RAC,是定性風險評鑑最常採用的方法,用以决定危險事件的風險的兩種因素:危險嚴重性和危險可能性(以機率呈現),按其特點劃分為相對的等级。在使用時,僅需確定風險的嚴重度和發生可能性,方法簡單易行。

凡是進口的醫療器材皆須受到中央主管機關衛福部的監督和驗證,審核其安全、性能和可靠性,發現潛在風險、找出不符合項目,從而保證進口醫療器材的遵守法規要求及提供醫護人員安全的工作環境。RAC風險評鑑參數足以滿足該等需求。

在實際工作中,主管機關將危險的嚴重性分成災難性的、重危的、重大的、輕微的和可忽略的五個等級,危險可能性分成频繁的、很可能的、偶然的、極少的和非常少的五個等級。兩種參數的每種組合方式,乃透過疊加嚴重度和概率而劃分出定性的加權參數,構成一個評估風險的二維度矩陣,而這些加權參數就是風險評估的參數。

將嚴重性即“可忽略的”到“災難性的”的排列參數由“1“"5",以及可能性由非常少到頻繁的亦為從“1“"5",組成二維矩陣的框架中,以最低風險參數"1"到最高風險參數“20“,因為某些同位階的框框內容係採用相同的風險參數。相對應進口醫療器材的風險參數分為三個部分:產品本質特徵因子、檢驗測試的執法風險因子和品質資料因子,各因子在風險指数中所占的權重不同。每個因子又由佔不同權重具體條目計算得出。如品質資料因子,包括了國內外官方機構通報召回的資訊、國内外媒體報導的重大品質事件、國家標準檢驗局或衛福部定期的商品抽查檢驗情况等資訊、第三者檢驗單位日常業務資料等6項。通過12個具體項目計算出3個因子,再得出最後的風險等級。

據負責風險評估人士的說法,經過計算,36個涉及醫療器材的HS編碼中,八個屬於高風險,八個為一般風險,其餘廿個為較高風險。除本質特徵因子外,其他的因子項目資料均可能因為動態調整,而影響產品的風險等級。
在近兩年的研究工作中,專案小組集合了中國國家質檢總局醫療器械專家小組組長、北京局檢驗監管從業人士和資訊系統化專家,另邀請北京地區多家醫療科研機構的專家擔任諮詢對象,至於落實工作內容及具體化產品則交由北京中科軟件中心有限公司承擔資訊系統的開發。

該項研究過程中,專案小組首先建立了風險牢籠的整體架構:將進口醫療器械檢驗監管工作劃分為四個環節:境外裝運前、港口入境、目的地到貨檢驗以及後續監督管理;將進口醫療器械的風險高低與檢驗監管環節的數量高低配合處理。低風險產品僅涉及目的地到貨檢驗以及後續監督管理個個環節,而高風險產品則需將檢驗工作向前端延伸,引入境外裝運前環節,並在到貨檢驗工作上港口入境與目的地到貨的雙重把關。

接着再细分各個節點:按收貨人的經營性質、年限、規模、實體條件、人員資質、信用情况及產品驗收結果、管理能力等方面,將其分為第一類收貨人、第二類收貨人和第三類收貨人。對於第一與第二類收貨人係按照既定的通關便利政策予以放行;將涉及違法、存在不誠實申報情况或產品驗收不合格、管理能力存在重大隱患的收貨人列为第三類,按照規定嚴加管理。
(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