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德法瑞的三國橋(Passerelle des Trois Pays)

三國橋(Passerelle des Trois Pays)位於瑞士巴塞爾(Basel)大都會區,橫跨萊茵河(Rhine River),連接法國的烏寧格(Huningue)和德國的萊因河畔的韋爾(Weil am Rhein),距離瑞士邊境約200公尺。這座橋是專供行人和自行車使用的拱橋,全長248公尺,主跨距229.4公尺,是世界上最長的單跨距行人自行車橋。橋寬5.5公尺,高24.75公尺,使用1012噸鋼材、1798立方公尺混凝土和805公尺纜線建造,造價約1000萬歐元。橋的設計為不對稱支撐結構,上游側為六邊形鋼板橫截面,下游側有額外承重元件,確保穩定性和美觀。橋的建造避免阻擋烏寧格的阿巴圖齊廣場(Place Abbatucci)和萊因河畔韋爾的主街視線,象徵歐洲邊境的開放與融合。2008年,這座橋獲得德國橋樑建造獎(Deutscher Brückenbaupreis),肯定其傑出建築成就。

歷史與介紹
三國橋的歷史可追溯至該地最早的過河設施。最早的橋樑建於烏寧格城堡,於1797年被法軍摧毀。1944年10月20日,一座浮橋在此處被盟軍燃燒彈摧毀。此後直到1979年Palmrainbrücke公路橋開放前,該地曾有汽車渡輪連接德國聯邦公路532號。三國橋於2006年開始建造,取代舊有過河方式,強調行人與自行車優先。橋的組裝在烏寧格附近完成,於2006年11月26日運至現場安裝。這座橋不僅是交通設施,更是歐洲三國交匯點的象徵,位於巴塞爾大都會區,吸引遊客探索邊境文化。 
起造者(Constructor)
橋的建築師為法奧建築師迪特瑪·費希廷格(Dietmar Feichtinger),他設計了這座拱橋的獨特不對稱結構。工程設計由萊昂哈特、安德拉與夥伴公司(Leonhardt, Andrä und Partner)負責,結合鋼材與混凝土的先進技術,確保橋樑耐用與美觀。費希廷格以現代簡約風格聞名,這座橋是其代表作之一,體現對環境與城市景觀的尊重。 
落成典禮(Inauguration)
三國橋於2007年3月30日正式對公眾開放,並於2007年6月30日至7月1日夜晚舉行官方落成典禮。典禮吸引三國官員與民眾參與,象徵邊境合作的里程碑。建造過程從2006年開始,僅用一年完成,彰顯高效工程。
傳說與故事(Legends and Stories)
由於三國橋是現代建築(建於2007年),並無古老傳說或神話故事與之相關。然而,有一些關於其建造的軼事和象徵故事。例如,橋的建造資金來自歐盟補助、巴登-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上萊茵省(Haut-Rhin)以及兩個鄰近社區,故事中常描述這象徵歐洲戰後和解與團結的「奇蹟」——三國曾因戰爭分裂,如今透過一座橋連結。另一故事是橋的運輸過程:2006年11月26日,完整組裝的橋體被運至萊茵河上安裝,吸引數千民眾觀看,成為當地民間記憶。遊客常分享跨越橋時的「三國一步」體驗,象徵無邊界歐洲的自由。此外,橋被視為歐洲統一的象徵故事,常在旅遊敘述中提及,如二戰後的和平橋樑。
國際關係的重要意義(Meaning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三國橋是瑞士、法國和德國合作的象徵,位於三國交匯點,促進跨境移動與文化交流。它的建造強調歐洲無邊界理念,資助來自歐盟與三國地方單位,體現戰後和解與歐盟整合的精神。橋不僅連接兩岸,更象徵歐洲統一,鼓勵居民與遊客跨越邊境,強化三國關係。巴塞爾大都會區以此橋為傲,視為區域合作的典範,促進經濟與旅遊發展。
萊茵河遊輪(Rhine River Cruises)
三國橋橫跨萊茵河,位於巴塞爾——許多萊茵河遊輪的起點或終點。遊輪如維京遊輪(Viking)、聯合世界遊輪(Uniworld)和克魯瓦茲歐洲遊輪(CroisiEurope)常從巴塞爾出發,航行至阿姆斯特丹,途經城堡、葡萄園和中世紀城鎮。雖然遊輪不會直接停靠橋下,但橋作為地標,遊客可從船上遠眺,或在巴塞爾停靠時步行參觀。橋提升了三國邊境的旅遊吸引力,遊客常結合遊輪行程,騎自行車或步行跨越橋,體驗萊茵河的風景與歷史。巴塞爾作為萊茵河樞紐,遊輪強調文化與自然,橋成為象徵歐洲統一的額外亮點。
三國橋不僅是工程傑作,更是歐洲和平與合作的象徵,值得遊客親自體驗其獨特魅力。
(全文竟)

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的金色屋頂(Goldenes Dachl)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金色屋頂

歷史總結與發展演變

金色屋頂(Goldenes Dachl)是奧地利蒂羅爾州(Tirol)因斯布魯克(Innsbruck)的著名地標,位於舊城區赫爾佐格-弗里德里希街(Herzog-Friedrich Str.)。此座晚期哥德式建築以其2657片鍍金銅瓦屋頂而揚名立萬,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委託建造。匯整相關人物及其與建造者的關係。基於可靠來源,概要介紹。

歷史發展:從過去到現在
金色屋頂的歷史始於15世紀末,最初作為蒂羅爾統治者的居所,後來成為帝國象徵。
早期階段(15世紀):1420年,該建築作為蒂羅爾統治者的新宮殿(Neuhof)建成。1497-1500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委託尼古拉斯·圖林(Nikolaus Türing der Ältere)添加擴展式華麗裝飾的陽台,以慶祝他與義大利的比安卡·瑪麗亞·斯福爾扎(Bianca Maria Sforza)的婚禮,並作為觀看正前方市中心廣場活動的皇家包廂。

建造與用途(1500年):

陽台屋頂覆蓋著2657片鍍金銅瓦,象徵皇帝家族的權力和雄渾財富。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經常會在陽台上觀看帝國勇士比武競技和市民的慶典活動,同時駁斥關於他財政困難的謠言。

後續時期(16-19世紀):

1536年,浸信會領袖雅各布·胡特(Jakob Hutter)在金色屋頂前被放上火堆而公然燒死,成為著名殉教人士。該棟建築後來用作行政大樓和兵營,逐漸衰落。
現代復興(19世紀至今):
19世紀末,隨著蒂羅爾旅遊業興起,該棟建築經過修復並成為城市的文化資產象徵。1996年開設馬克西米利安博物館,2007年擴建為金色屋頂博物館。2018-2019年進行無障礙改造,包括安裝升降機。2012年,8片瓦片被盜,但很快歸還。今日,該地點是熱門觀光景點,博物館展示中世紀生活和馬克西米利安時代的城市景觀。
從統治者居所到行政用途,再到現代博物館,金色屋頂反映了因斯布魯克從中世紀到當代的轉變。

外部裝飾及其特徵

外部以晚期哥德式風格為主,過渡到文藝復興時期,強調奢華和象徵文藝創作高峰的意義。
屋頂與陽台:屋頂由2657片鍍金銅瓦組成,長16公尺,在陽光下閃耀。陽台寬3.7公尺,高16公尺。
浮雕與壁畫:陽台上有18塊砂岩浮雕(1952年替換為複製品,原件保存在博物館),描繪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與前後兩任妻子、蒂羅爾紋章、莫里斯舞蹈群(Moriskentänzer)和各類型動物。壁畫由約爾格·科爾德勒(Jörg Kölderer)創作,描繪赫拉克勒斯(Hercules)象徵希臘眾神賦予的力量。浮雕帶有銘文,2020年解讀為「Ego sum lux mundi」(朕即世界之光,或朕光耀世)。
特徵:
浮雕展示從晚期哥德到早期文藝復興的風格轉變,被視為蒂羅爾最重要的藝術品之一。銘文包括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和埃及象形文字。
這些銘文裝飾不僅為了建築物的美觀,還象徵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權力巔峰期之促進文化的抱負。

內部裝飾及其特徵

內部現在是博物館,展示中世紀文物和互動展品。
博物館布局:
佔據兩個樓層,分別為六個房間,包含多媒體展示、歷史服裝、聲音裝置和藝術品。提供從陽台俯瞰舊城的視野。

展出產品:

聚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生活,包括他的統治時期、家庭政治經歷和藝術贊助事項。兒童區有遊戲和書籍,介紹中世紀生活。錄音導覽裝置提供多種語言供世界各國訪客選擇使用。
特徵:
訪客的互動元素,如:猜謎題答趣味競賽,結合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文物與現代資訊技術。展示馬克西米利安作為中世紀「最後的騎士」,和當代的傳統文獻呈現出的皇帝形象。
內部裝飾強調教育和娛樂,連接過去與現在。
相關人物及其與建造者的關係
金色屋頂與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59-1519)密切相關,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被稱為中世紀「最後的騎士」和藝術贊助人。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建造者,委託建築以慶祝第二段婚姻並展示財富。他改革貴族腐敗,擴大哈布斯堡家族的影響力。
皇帝的妻子群體:第一任瑪麗亞·馮·勃艮第(Maria von Burgund),浮雕中描繪為愛情婚姻(雖然婚姻背景為政治聯姻),帶來行政現代化。第二任妻子是比安卡·瑪麗亞·斯福爾扎,此段婚姻以擴張帝國勢力為動機,用以鞏固帝國南半部疆域的勢力。
其他人物:尼古拉斯·圖林為建築師,約爾格·科爾德勒為宮廷畫家。宮廷小丑昆茲·馮·德·羅森(Kunz von der Rosen)在博物館中引導兒童。浮雕中包括莫里斯舞者和紋章。
這些人物突顯馬克西米利安作為政治天才和家族聯姻策略家的角色。

結論

金色屋頂不僅是建築奇蹟,還體現了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遺產,從權力象徵到現代文化地標。它融合歷史、藝術和旅遊,建議參觀博物館以深入了解因斯布魯克的過去。
(全文竟)

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德國諾德靈根(Nördlingen)概述

諾德靈根(Nördlingen)簡介與地理特色


諾德靈根古城鳥瞰圖

歷史沿革

早期起源:

6–7世紀已有阿勒曼尼人的聚落痕跡,出土墓葬表明早期定居活動。898年首次以「Nordilinga」作為加洛林王室領地出現,是早期的王家莊園(Königshof)。1215年,腓特烈二世收回城市,自此成為「自由帝國城」,繁榮發展。

中世紀與經濟輝煌:

1219年首次舉辦 Pfingstmesse(聖靈降臨節大節市),中世紀是德國南部僅次於法蘭克福的重要貿易市集。1427–1505年間興建了晚期哥德式的聖喬治教堂與高達90米的鐘樓。1522年起推行宗教改革,城中逐漸成為新教城市。
戰爭與衰退:
1634年三十年戰爭期間的諾德靈根戰役,是關鍵性轉捩點,城市遭圍攻並淪陷,人口減半。戰後貿易轉移至河海港口,城市逐步喪失商業中心地位,但因戰亂中未大規模拆除建築,使中世風貌得以保存。近代變革:1803年隨帝國解體而失去自由帝國城地位,併入巴伐利亞王國,城市進入功能性調整期。1972–78年間進行行政區整併,人口成長至約20,000人左右。

地理與地球物理特色

隕石撞擊天坑:

諾德靈根完全位於「諾德林格隕石坑」(Nördlinger Ries)內,該坑直徑約23–25公里,是15百萬年前隕石撞擊抹造的結果:contentReference[oaicite:12]{index=12}。
撞擊釋放能量相當於規模8.5地震,岩層、基岩、厚達600 米的覆蓋層被剖開、拋射遠達數百公里:contentReference[oaicite:13]{index=13}。
撞擊後形成的撞擊岩—Suevit(又稱 Schwabenstein),含微型「隕石鑽石」,許多建築使用此石材興建,鐘樓「Daniel」即由此所建:contentReference[oaicite:14]{index=14}。
地質教育與博物館資源:
Ries Krater Museum 展示隕石坑形成與行星地質學知識,館內還收藏由阿波羅16號捐贈的月岩標本:contentReference[oaicite:15]{index=15}。
Apollo 太空人曾利用此地進行月球訓練,因其撞擊地形與月球類似。

城牆與文化遺產

完整中世城牆:
1327年由巴伐利亞路德維希建立城牆系統,包含5道城門、12座塔與一座堡壘,可全程步行穿越長度約2.6–2.7 公里:contentReference[oaicite:17]{index=17}。
城牆內設有城牆博物館(Stadtmauermuseum),位於Löpsinger城門塔,展出歷史、防禦結構與考古發現,塔頂還可鳥瞰古城與隕石坑:contentReference[oaicite:18]{index=18}。

文化活動:

諾德靈根市每三年舉辦「歷史城牆節」(Historisches Stadtmauerfest),期間市區禁車,以中世場景重現歷史氛圍,包含劇場表演、遊行與民俗活動。
Pfingstmesse 仍為當地年度盛事,結合展覽與游樂設施,延續中世市集傳統。

歷史演進小結

諾德靈根從卡洛林王室領地起家,成長為中世重要的自由帝國城市,其 Pfingstmesse 市集曾享盛譽;三十年戰爭讓其一度衰落,卻也意外保存了中世城貌。處於隕石撞擊形成的 Ries 隕石坑核心,其城鎮建材蘊含撞擊生成的岩石與「微鑽石」,結合中世防禦工事與現代博物展覽,使其成為歷史與地質研究愛好者的寶地。
(全文竟)

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

奧地利「Gasteinertal(加斯坦谷)及 Gasteiner Wasserfall(加斯坦瀑布)」概述

加斯坦谷(Gasteinertal)與加斯坦瀑布(Gasteiner Wasserfall)簡介

歷史沿革
早期起源:
加斯坦之名最早出現在約公元963年的文獻,稱為 「Gastuna」,學界推測此名稱可能源於印歐語根,意涵包括「起霧的山」、「灰褐色河流」或「熱的山丘」
該谷地地勢險峻,早在凱爾特與羅馬時代已有穿越行為,但直到9世紀才由巴伐利亞人及斯拉夫南部定居者進行較系統的開發與耕種。
人文與歸屬變遷:
中世紀初期屬於Peilsteiner家族,其後於1218年歸於巴伐利亞公爵,並於1297年轉賣給薩爾茨堡主教領地,直到現代成為奧地利的一部分:
  經濟基底:
中世紀至近代,以農牧業、礦業(尤其是黃金與白銀開採)及溫泉療養業聞名。14世紀中期開始出現黃金與白銀的大量開採,1557年曾達830公斤金與2,723公斤銀的巔峰。
療養的功能則更從早期便為世人所知,詩人 Neidhart von Reuental 的《Die Graserin in der Gastein》(約1230年)即提及當地浴場;1350年已有醫療用途的記錄,後來更發展成國際知名的溫泉與療養地。
近代發展:
著名訪客包括15世紀的腓特烈三世皇帝、16世紀的醫師 Paracelsus、19世紀的皇帝法蘭茲‧約瑟夫與伊莉莎白皇后、德國威廉一世與俾斯麥伯爵等。
1904年,「放射性元素」Radon(氡)首次被皮埃爾·居里(Marie Curie 的丈夫)在當地溫泉水中檢出,為科學研究與療養名聲加分。
1909年鐵路—Tauernbahn 通車後,觀光業快速興起;1958年阿爾卑斯滑雪世錦賽再造冬季觀光高潮,從而打造出四季旅遊目的地。自然災害與地形挑戰。
 歷史上曾發生多次雪崩與洪水災害。例如1689年雪崩奪走多人性命,1903年洪水將整個山谷摧毀;此後進行防洪與溝渠工事,減緩災害風險。
地質上,加斯坦谷由冰川地形塑造,河流沖刷形成深谷與岩層阻擋,谷內仍見大塊的冰川遺留巨石。
加斯坦瀑布(Gasteiner Wasserfall)特色瀑布位於 Bad Gastein 鎮中心,由 Gasteiner Ache 河水分三個階段落差約 340–341 公尺,是奧地利最具代表性的瀑布之一。
其位置特殊,鎮區建築順勢沿懸崖而建,地形與都市結構融合,顯現獨特景觀與都市氣質。
1840年建造石橋跨越瀑布連結市區兩側,1927年擴建石橋;1980年代 Böckstein 小型水電廠啟用後瀑布水量略減,但瀑布湍流奔騰而下,依然氣勢壯觀。
  瀑布破碎水氣產生大量負離子,被視為療養重要元素,結合溫泉療效深受歡迎。
 藝術上曾為 Jakob Alt(約1833年)與 Hubert Sattler(約1844年)等畫家所描繪,也見於文學中,如瑞士作家 Hermann Burger 的作品《Die Wasserfallfinsternis von Badgastein》將其浪漫寫照入小說中。
著名人物與歷史事件
訪客與名人:腓特烈三世、Paracelsus、法蘭茲·約瑟夫、伊莉莎白、威廉一世、俾斯麥、Erzherzog Johann、Pierre Curie 等,皆對 Gastein 的發展與知名度有重要貢獻。
 藝術表現:Jakob Alt 與 Hubert Sattler 的畫作記錄了瀑布風貌;Hermann Burger 的文學描寫則賦予其神秘色彩。
現代極限運動:
2024年,一名 Innsbruck 的極限皮划艇運動員 Matthias Weger 成功以皮艇從瀑布俯衝而下,創下首次下瀑艇挑戰紀實。
從過去到現代的演變綜述
從早期的采礦與高地農業到中世紀溫泉療養興起,再到現代觀光與冬季運動產業的繁榮,加斯坦谷因其自然資源與地理結構,一直以來吸引眾多顯赫人物造訪,成為跨世紀的名湯勝地;而加斯坦瀑布,更在文化、藝術與療養價值上佔據重要地位,現今仍為遊客與當地人共同珍視的自然與歷史遺產。
最後紀錄:2025-09-25.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奧地利阿爾巴赫(Alpbach)簡介

阿爾巴赫(Alpbach) - 奧地利
阿爾巴赫(Alpbach)簡介與歷史概述
簡介
阿爾巴赫(Alpbach)是奧地利蒂羅爾州庫夫斯坦區的一個小村莊,位於阿爾巴赫谷(Alpbachtal)內,海拔約1,000公尺,人口約2,300人。該村以其傳統蒂羅爾式木屋建築、清新空氣及壯麗的阿爾卑斯山景聞名,被譽為「奧地利最美麗的村莊」及「思想家之村」。阿爾巴赫不僅是冬季滑雪勝地與夏季遠足天堂,還以每年舉辦的歐洲阿爾巴赫論壇(European Forum Alpbach)著稱,吸引全球知識分子、政治家與藝術家討論科學、政治、經濟及文化議題。村莊擁有約2,500張床位,年吸引約22,000名遊客,旅遊業為主要經濟來源。
歷史概述
阿爾巴赫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1000年左右的人類定居,考古發現如斯坦伯格約赫(Steinberger Joch)出土的青銅斧頭顯示其在哈爾施塔特時期(Hallstatt period)已有活動。最早的書面記錄見於1150年,當時村莊名為「Alpbach」。7至8世紀,愛爾蘭與蘇格蘭僧侶引入基督教,村莊教堂以北安布里亞前國王聖奧斯瓦爾德(St. Oswald)為主保聖人。15世紀初,在格拉特斯皮茨(Gratlspitz)、呂格爾格拉本(Luegergraben)及呂格爾山(Luegergraben)發現銅與銀礦,吸引奧格斯堡的富格家族(Fugger family)投資開採,博格勒霍夫(Böglerhof)成為礦業辦公室與法庭所在地。中世紀晚期,礦業繁榮,但至19世紀中葉,產量下降導致礦場關閉。1636-1638年興建的福德爾-翁特貝格農場(Vorder-Unterberg Farm)曾為農舍,現為山地農耕博物館,收藏超過800件文物。
發展歷程
中世紀至19世紀:農業與礦業時代
阿爾巴赫早期經濟依賴農業、高山牧場及礦業。由於地理隔絕(直到1926年才修建連接因河谷的道路),村莊保留了傳統蒂羅爾建築與民俗文化。礦業帶來繁榮,但關閉後轉向農業為主,村內農場數量維持在約105個。

   20世紀初:旅遊業興起
 旅遊業於20世紀初起步,1938年已有110張床位供應遊客。1926年道路建成後,村莊與外界連接更緊密。1945年,奧托·莫爾登(Otto Molden)與西蒙·莫澤(Simon Moser)創辦「國際大學週」(International College Weeks),後演變為歐洲阿爾巴赫論壇,吸引知識分子聚集,賦予村莊「思想家之村」美譽。1953年,村長阿爾豐斯·莫澤(Alfons Moser)制定建築法規,規定新建築須遵循傳統風格,保護村莊景觀。1950年代中葉興建首座會議廳,1999年開幕的阿爾巴赫會議中心(Alpbach Congress Centre)以螺旋畫廊設計融入山景,強調環保。
20世紀後半葉至21世紀:現代旅遊與文化中心
論壇發展為年度兩週會議,涵蓋科學、政治、經濟與文化議題,2024年主題包括氣候、安全、金融及民主法治。參與者超過4,000人,來自70多國,包括600名獎學金持有者。村莊獲多項榮譽,如1975年「奧地利最乾淨空氣」、1983年「奧地利最美村莊」、1993年「歐洲最美花卉村」。冬季滑雪業興旺,2006-2007年新建貢多拉纜車通往維德斯貝格霍恩(Wiedersberger Horn),設有三所滑雪學校。今日,阿爾巴赫旅遊業蓬勃,年遊客超過30萬人夜,結合夏季遠足與冬季運動。論壇網絡擴展至30多國,創辦如阿爾巴赫運動(Alpbach in Motion)及非洲阿爾巴赫網絡(African Alpbach Network)。2025年慶祝論壇80週年,強調青年參與與歐洲團結。
著名人物
    阿爾巴赫與歐洲阿爾巴赫論壇吸引眾多名人,包括科學家、政治家與藝術家:
創辦人與地方領袖:奧托·莫爾登(Otto Molden,奧地利抵抗運動成員)與西蒙·莫澤(Simon Moser),1945年創辦論壇;阿爾豐斯·莫澤(Alfons Moser),村長(1945-1979年),推動建築保護法規。
科學與哲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安葬於阿爾巴赫公墓,會議廳以此命名;卡爾·弗里德里希·馮·魏茨澤克(Carl Friedrich von Weizsäcker);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曾造訪)。
政治與經濟領袖:奧地利總統奧特馬爾·卡拉斯(Othmar Karas,現任論壇主席);克里斯蒂安·克恩(Christian Kern,前奧地利總理);安東內拉·梅-波赫特勒(Antonella Mei-Pochtler);克勞斯·韋勒(Klaus Welle);弗里德里希·海耶克(Friedrich Hayek,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藝術與文化人物:保拉·馮·普雷拉多維奇(Paula von Preradović,奧地利國歌作者),會議廳以此命名;其他參與者包括哲學家西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作家與藝術家。論壇吸引如歐盟官員、青年創新者及非洲領袖等國際人物。總結
阿爾巴赫從中世紀的礦業村落演變為現代的文化與旅遊中心,其隔絕地理位置保存了傳統風貌,而歐洲阿爾巴赫論壇的創辦則注入知識活力。從過去的農業經濟到今日的永續旅遊與國際會議,阿爾巴赫展現了奧地利阿爾卑斯村莊的獨特魅力,吸引全球思想領袖,成為歐洲團結與創新的象徵。
最後更新:2025年8月14日 23:30 CEST

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德國新教聖亞歷山大教堂(St. Alexander Kirche)在馬爾巴赫(Marbach am Neckar)概述

新教聖亞歷山大教堂(St. Alexander Kirche)

是內卡河畔的馬爾巴赫市(Marbach am Neckar)一座歷史悠久的教堂建築。教堂於15世紀下半葉分三期建成,至今仍保留其原貌,是馬爾巴赫最古老的聚居地點。教堂的特色包括晚期哥德式網狀拱頂、色彩繽紛的立柱雕塑,以及1868年建造的歷史悠久的沃伊特(Voigt)管風琴。值得一提的是,教堂南側的一塊石頭上刻有古羅馬式的拉丁銘文。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

亞歷山大教堂所在地是馬爾巴赫舊址處 (Alt-Marbach) 古老的聚落核心。第一座教堂建於加洛林王朝時期。它在 12 世紀擴建為羅馬式長方形教堂,並在 15 世紀形成如今的晚期哥德式風格。這座教堂是符騰堡州唯一一座供奉聖亞歷山大的教堂。克林根明斯特修道院很可能是此項贊助金的提供者,該修道院自查理曼大帝時代起就收藏著亞歷山大的遺物,並在馬爾巴赫擁有一些地產,該處地產在 13 世紀分封給了格呂寧根伯爵。 1280 年,格呂寧根伯爵哈特曼三世去世,因無子嗣,克林根明斯特修道院院長將馬爾巴赫封地賜給了茨魏布呂肯伯爵瓦爾拉姆一世。
教堂位於馬爾巴赫城牆外,而如今的舊城區位於聖亞歷山大教堂周圍古老聚落西南方向的一座小山丘上,該聚落直到 12 世紀後期才出現。雖然教區教堂周圍的聚落逐漸衰落,但教堂卻被保留了下來,並用防護牆和塔樓包圍,從而將其轉變為防禦型教堂。聖亞歷山大教堂的規模很可能是因為符騰堡伯爵需要代表權,當他們在 1450 年開始建造教堂時,他們打算將馬爾巴赫發展成皇家住所。 15 世紀,鎮上建造了一座聖瑪麗亞教堂,在宗教改革後成為鎮上的教堂。古老的聖亞歷山大教堂在 1534 年被拆除了雕塑和祭壇,長期閒置,直到 1926/28 年翻修後才再次用於禮拜。
根據西側塔牆上的一塊碑文,如今的聖亞歷山大教堂分三個階段建造:唱詩班席建於1450年,中殿建於1463年,塔樓始建於1481年。唱詩班席和毗鄰的聖器室裡有建築師阿柏林·約爾格(Aberlin Jörg)的標記,因此他很可能是教堂建造者。中殿的西南角刻有1453年的日期,表明阿柏林·約爾格在馬爾巴赫所有權變更導致建造暫停之前也開始建造中殿。塔樓碑文記載,中殿於1463年恢復建造,恰逢該鎮移交給普法爾茨選帝侯國,因此中殿中剩餘的石匠標記很可能來自完成該建築的萊茵蘭-普法爾茨建築師。碑文中提到了建築師卡斯帕·萊希勒(Caspar Lechler)的名字。
聖亞歷山大教堂北面是墓園。教堂在1693年的城鎮火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倖存下來,沒有受到重大破壞。 1879年,巴克南至路德維希堡的鐵路線直接穿過教堂。這條穿過墓地的鐵路線的建造導致教堂北側圍牆和兩座防禦工事塔樓被拆除。
穹頂
朝東的聖壇牆由扶壁和晚期哥德式窗飾構成。聖壇由一個寬網狀拱頂橫跨,穹頂的六塊拱心石分別描繪了阿柏林·約爾格椽子上的家徽、懷抱聖嬰的聖母瑪利亞、教堂的守護神聖亞歷山大(一位頭戴王冠、手持棕櫚葉和玉米穗的殉道者)、符騰堡伯爵的家徽以及馬爾巴赫的鎮徽。在聖壇的北牆上,一扇裝飾華麗的門通往聖器收藏室,聖器收藏室也設有窗飾。此外,凱旋門上還建有一座樓梯塔,通往聖器收藏室上方的閣樓。在聖壇的南牆上有一個彩繪華麗的壁龕,可能是聖墓的遺跡。在南牆外還有一個壁龕,裡面曾經藏有一組橄欖山壁畫。
唱詩班席的北牆上,有一幅壁畫,紀念1460年在符騰堡戰役中陣亡的騎士卡斯帕·施佩特(Kaspar Speth)和康拉德·馮·霍亨里斯(Konrad von Hohenrieth)。壁畫描繪他們手持盾牌徽記跪在聖母瑪利亞面前的場景,後來這幅畫像在宗教改革時期被覆蓋,因此現在騎士們跪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面前。壁畫旁懸掛著一個在戰鬥中繳獲的《帽尖》,壁畫旁的鉤子和旗幟至今仍保留下來做為當時的事證。 此外,唱詩班席展出馬爾巴赫執達吏迪特爾·馮·安杰拉赫(Dieter von Angelach,1464年)的死亡之盾和墓碑等墓誌。

中央正殿

中央正殿的天窗沒有採光,使這座三廊教堂看起來像一座偽宗座聖殿。但中殿穹頂的橫拱與側廊的高度相同,因此它也可以被描述為一座交錯式大廳。兩側側廊兩側均設有一排小聖堂。
與唱詩班席一樣,中央正殿和側廊也各自由一個網狀穹頂橫跨。在中央正殿的第二個開間,穹頂石被一個木製的雲朵花環環繞,雲朵花環上繪有太陽圖案。其他穹頂石分別描繪聖母瑪利亞與聖嬰耶穌、安娜與三王、身帶聖痕的復活基督以及聖沃爾夫岡。在側廊,穹頂石描繪聖烏爾班、三位賢士以及五位殉道者:塞巴斯蒂安、維特、凱瑟琳、芭芭拉和倫納德。
穹頂的肋骨由總共27座色彩鮮豔的立柱雕塑支撐。講壇上方的立柱雕塑描繪了基督與地球,其餘立柱則描繪了使徒、福音傳道者、天使、大天使、族長和先知,以及摩西和以利亞。立柱上的人物最初由旗幟標識,但這些旗幟殘缺不全,因此只有那些具備清晰特徵的人物方能予以辨認。
中殿西側的管風琴閣樓的立柱和上方西牆上繪有色彩鮮豔的怪誕頭像和惡魔頭像,分別代表著憂慮、迷信、報復、爭吵、悲傷和嫉妒。
中央正殿外牆的高度僅為唱詩班席位高度的一半左右,使得中殿上方的屋頂顯得低矮而寬闊。北側走道的東牆上有一幅描繪聖克里斯托弗的大型壁畫。壁畫右側角落則繪有幾位歷史上的聖徒雕像。中央正殿和唱詩班席位內還有其他歷史悠久的墓碑和15世紀唱詩班席位的遺跡。
佈道講壇
中部立柱加裝一座講壇,始建於1480年至1490年間,底座設計成一棵知識之樹,樹梢由樹枝和亞當夏娃的形象組成。講壇的矮牆上有五幅浮雕,分別描繪教堂的守護神聖亞歷山大和四位教父:格里高利、奧古斯丁、傑羅姆和安布羅斯。講壇的共鳴板可追溯至1688年,由教堂的市長溫德利希家族捐贈。

塔樓

塔樓下層設計為三面通廊,構成教堂的主要入口。塔樓各層由簷口隔開。塔樓設有數個狹窄的、類似槍眼的窗洞;只有第一層和鐘樓高度的隔音百葉窗上設有窗飾。
鐘樓
鐘樓內裝備一口席勒鐘,由莫斯科的德國席勒崇拜者於1859年捐贈。這口鐘是為了紀念出生於馬爾巴赫的弗里德里希·席勒,係在他誕辰和忌日時敲響。另外兩口歷史悠久的鐘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繳獲。 1997年,鐘樓內安裝了一座新穎的五重奏型編鐘。

管風琴

聖亞歷山大教堂的管風琴由路易斯·沃伊特(Louis Voigt)父子公司於1868年製造。
(全文竟)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奧地利薩爾茲堡(Salzburg)歷史概述

薩爾茲堡(Salzburg)是奧地利第四大城市,位於上奧地利州與德國巴伐利亞州邊界,坐落在薩爾察赫河(Salzach)畔,阿爾卑斯山脈北麓。作為薩爾茲卡默古特(Salzkammergut)地區的文化中心,薩爾茲堡以其巴洛克建築、音樂傳統(尤其是莫札特)與壯麗的自然景觀聞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96年)。以下對薩爾茲堡及其主要景點的歷史與發展進行簡要說明,依序介紹霍亨薩爾茲堡要塞(Festung Hohensalzburg)、要塞纜車(Festungsbahn)、米拉貝爾宮與花園(Schloss Mirabell mit Garten)、海爾布倫宮(Schloss Hellbrunn)、薩爾茲堡大教堂(Dom zu Salzburg)、大教堂區(DomQuartier Salzburg)、聖彼得大修道院(Erzabtei St. Peter)、穀物街(Getreidegasse)與莫札特出生屋舍(Mozarts Geburtshaus)。
1. 薩爾茲堡總體歷史與發展
歷史概述
薩爾茲堡的歷史可追溯至羅馬時代(公元1世紀),當時名為「尤瓦烏姆」(Juvavum),是羅馬帝國諾里庫姆行省(Noricum)的重要貿易中心。公元5世紀,羅馬衰落後,該地逐漸荒廢。696年,聖魯佩特(St. Rupert)受巴伐利亞公爵委託重建城市,創立聖彼得修道院,奠定薩爾茲堡的宗教與文化基礎,並以當地鹽業(「Salz」意為鹽)命名。8世紀,薩爾茲堡成為大主教區,掌握宗教與政治權力,鹽業與貿易推動經濟繁榮。
中世紀,薩爾茲堡因鹽業與黃金貿易成為富裕城市,霍亨薩爾斯堡要塞於1077年開始興建,象徵其戰略重要性。17世紀,薩爾茲堡大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Wolf Dietrich von Raitenau)與馬庫斯·西提庫斯(Markus Sittikus)引入巴洛克建築,奠定今日城市風貌。1803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大主教統治,薩爾茲堡併入奧地利帝國,後成為奧匈帝國的一部分。20世紀,薩爾茲堡因莫札特與音樂節(Salzburger Festspiele,1920年創辦)聞名國際,旅遊業成為經濟支柱。
發展歷程*
中世紀至文藝復興:鹽業與宗教權力奠定經濟基礎,霍亨薩爾斯堡要塞與聖彼得修道院成為核心地標。  
17-18世紀:巴洛克建築繁榮,米拉貝爾宮與大教堂重塑城市面貌。  
19世紀:鐵路通車(1860年)促進旅遊業,莫札特故居成為文化焦點。  
20-21世紀:薩爾茲堡音樂節與電影《音樂之聲》(1965年)提升全球知名度,旅遊與文化產業持續發展,2025年城市仍以音樂、歷史與自然景觀吸引遊客。
2. 霍亨薩爾斯堡要塞(Festung Hohensalzburg)
簡介
霍亨薩爾斯堡要塞位於蒙赫斯山(Mönchsberg),俯瞰薩爾茲堡,是中歐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城堡之一,面積約7,000平方公尺。現為博物館,展示中世紀武器、樂器與歷史文物,並提供城市全景。
歷史與發展
要塞始建於1077年,由大主教格布哈德(Gebhard)為抵禦神聖羅馬帝國而建。13-15世紀,大主教陸續擴建,強化防禦功能,增加哥特式宮殿與塔樓。16世紀,列昂哈德·馮·科伊茨(Leonhard von Keutschach)大主教增建金色大廳(Goldener Saal)與金色房間(Goldene Stube),展現權力與財富。1800年,拿破崙軍隊佔領薩爾茲堡,要塞未受損壞,後轉為軍營與監獄。19世紀末,要塞對公眾開放,成為旅遊景點。現今每年吸引超過100萬遊客。
3. 要塞纜車(Festungsbahn)
簡介
要塞纜車是連接薩爾茲堡老城與霍亨薩爾斯堡要塞的齒軌鐵路,全長約190公尺,運行時間約1分鐘,是歐洲最古老的運營纜車之一。
歷史與發展
纜車於1892年開通,取代陡峭的步行道,最初使用水壓動力,1910年改為電力驅動。2011年進行現代化改造,提升安全與舒適性。纜車不僅是交通工具,也是旅遊體驗的一部分,票價包含要塞門票。
4. 米拉貝爾宮與花園(Schloss Mirabell mit Garten)
簡介
米拉貝爾宮是薩爾茲堡的巴洛克建築瑰寶,位於薩爾察赫河右岸,花園以對稱設計與噴泉聞名,是《音樂之聲》取景地。宮殿現為市政廳與婚禮場地。
歷史與發展
1606年,大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為情人莎樂美·阿爾特(Salome Alt)建造此宮,命名為「阿爾騰瑙」(Altenau)。1612年,沃爾夫被罷免後,繼任者馬庫斯·西提庫斯將其改名為「米拉貝爾」(意為「美麗的景色」)。1721-1727年,大主教弗朗茨·安東·哈拉斯(Franz Anton Harrach)委託盧卡斯·馮·希爾德布蘭特(Lukas von Hildebrandt)重建宮殿,採用巴洛克風格。1818年,一場大火摧毀部分建築,後以新古典風格修復。花園於1690年設計,擁有大理石雕像與幾何圖案,1854年對公眾開放。
5. 海爾布倫宮(Schloss Hellbrunn)
簡介
海爾布倫宮位於薩爾茲堡南郊,建於1613-1615年,以其嬉水噴泉(Wasserspiele)與巴洛克花園聞名,是大主教的夏日別墅。
歷史與發展
大主教馬庫斯·西提庫斯委託意大利建築師桑蒂諾·索拉里(Santino Solari)建造,融合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格。噴泉系統利用自然水壓,設計巧妙,至今仍吸引遊客。19世紀,宮殿成為皇室與貴族聚會場所,20世紀改為博物館與公園。每年夏季的音樂會與文化活動增強其吸引力。
6. 薩爾茲堡大教堂(Dom zu Salzburg)
簡介
薩爾茲堡大教堂是老城的地標,位於大教堂廣場(Domplatz),以巴洛克風格與宏偉的圓頂聞名,可容納10,000人,是莫札特受洗與演奏的地方。
歷史與發展
教堂始建於774年,聖魯佩特時期,1614-1628年由馬庫斯·西提庫斯重建,採用意大利巴洛克風格,桑蒂諾·索拉里設計。1944年,二戰轟炸損壞圓頂,1959年修復完成。教堂擁有五座管風琴與精美壁畫,是宗教與音樂活動中心。
7. 大教堂區(DomQuartier Salzburg)
簡介
大教堂區是2014年開放的博物館群,涵蓋大教堂、聖彼得修道院、雷齊登茨宮(Residenz)與美術館,展示薩爾茲堡大主教的權力與藝術收藏。
歷史與發展
17世紀,大主教將雷齊登茨宮作為行政與居住中心,內部裝飾巴洛克壁畫與雕塑。1803年,大主教區解散後,宮殿成為博物館。2014年,大教堂區整合多個歷史建築,提供統一導覽,展現700年的宗教與文化歷史。
8. 聖彼得大修道院(Erzabtei St. Peter Salzburg)
簡介
聖彼得大修道院是薩爾茲堡最古老的修道院,位於蒙赫斯山腳,擁有中世紀墓地與巴洛克圖書館,是奧地利本篤會的中心。
歷史與發展
696年由聖魯佩特創建,修道院在中世紀是學術與宗教中心,收藏珍貴手稿。1622年,成立薩爾茲堡大學(後關閉,於1962年重建)。修道院的聖彼得餐廳(Stiftskeller)據稱是歐洲最古老的餐廳(803年記錄)。現為文化遺址,舉辦音樂會與展覽。
9. 穀物街(Getreidegasse)
簡介
穀物街是薩爾茲堡老城的主要商業街,以狹窄巷弄與鐵製招牌聞名,商店、咖啡館林立,是莫札特出生地的所在地。
歷史與發展
中世紀,穀物街是貿易中心,16世紀起因鐵製招牌成為特色,反映行會文化。19世紀,隨著旅遊業興起,街道成為購物與文化熱點。現今,穀物街保留中世紀風貌,結合現代品牌,是遊客必訪之地。
10. 莫札特出生地(Mozarts Geburtshaus)
簡介
莫札特出生地位於穀物街9號,是音樂家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出生與童年到17歲期間居所,現為莫札特紀念博物館。
歷史與發展
莫札特家族於1747-1773年間租住此地,莫札特在此出生並創作早期作品。1880年,莫札特國際基金會將其改為博物館,展示莫札特的手稿、樂器與家族文物。博物館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是薩爾茲堡音樂文化的象徵。
總結
薩爾茲堡從羅馬時代的貿易站到中世紀的宗教中心,再到現代的音樂與旅遊之都,展現了豐富的歷史層次。其巴洛克建築、莫札特遺產與阿爾卑斯景觀相輔相成,霍亨薩爾斯堡要塞、米拉貝爾宮、大教堂等景點見證了城市的輝煌過去與文化活力。2025年,薩爾茲堡憑藉音樂節與世界遺產地位,持續吸引全球遊客,成為奧地利文化旅遊的璀璨明珠。
(全文竟)